天天看点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作者:大圆说历史

锦先生刚结束一天的工作,正准备回家。这个时候,他的手机弹出了微信消息提示音。一看是老搭档周女士发来的连续几条动态,顿时来了兴趣。

他知道周女士有个即将高考的女儿,想必是考试结果出来了。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点开朋友圈一看,锦先生没猜错。周女士开心地晒出一张通知书,上面赫然写着女儿考入了梦寐以求的上海交通大学。

“太棒了!终于盼到这一天了,我的宝贝儿终于如愿以偿了。”周女士在状态下流畅地表达了激动的心情。

锦先生为周家母女高兴,马上在评论区送上了祝贺。这时他才发现,评论区空空如也,一个赞都没有。这和周女士平时在朋友圈大受欢迎的情况大相径庭。

锦先生纳闷不已,对此感到十分疑惑。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收到周女士的信息后,锦先生想了一夜,终于明白了问题的症结。作为一名自媒体人,他决定以此事为引,探讨在社交软件上时常出现的“分享欲”问题。

锦先生认为,很多人喜欢在微信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是出于获得认同、增加交流的目的。但是如果过于随意或频繁地分享,不仅容易给别人带来干扰,也有可能因缺乏考量而失去分寸,继而招致反感。

举个例子,在职场微信群里,有些人总爱发一些与工作无关的文章或视频链接,如果你正忙着处理任务,这时候跳出来的分享无疑会影响工作效率,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再比如,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自己买名牌包、吃海鲜的照片,很容易被他人认为是在显摆炫耀,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所以,锦先生建议大家在社交软件上分享信息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受众群体、分享内容的恰当性,不能一味满足自己的“分享欲”,而应兼顾他人的感受。

只有这样,才能让关系保持和睦,避免无谓的误会。

针对“分享欲”问题,锦先生进一步分析,与家人分享生活点滴,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麻烦。因为只有家人,才是你生命中最亲近、最了解你的人。

比如,锦先生有个妹妹在外地工作,平时聚少离多。有一天锦先生参加婚礼,拍了几张现场美照发给妹妹看。妹妹立刻视频通话过来,笑着说:“哥,你穿这身正装真帅!新娘子看起来很漂亮嘛,祝你玩得开心!”即使相隔千里,一张照片一通视频也使得手足情更深。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再例如,锦先生的老父亲平时不太善于表达,但每每锦先生在家人群里分享些工作上的小进步,老父亲总是第一个给赞然后回复“儿子加油!”但包含了满满的父爱与支持。

所以,锦先生认为,与家人保持着无话不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通过生活点滴加深感情,这就是分享的意义所在。

无需刻意讨好也无需掩饰自己,家人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寄托。

尽管与家人分享生活琐事可以带来温暖,但锦先生还是提醒大家,在社交软件上分享信息仍需要谨慎。因为关系亲密并不代表可以无限度地分享私人空间。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举个例子,锦先生的一位朋友小王,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小芳关系很好。小王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晒两人的合照、旅行故事,向“全世界”宣告他有多爱小芳。

但是久而久之,小芳对小王的过度“秀恩爱”感到厌烦,终于绝情提出了分手。

小王愕然不已。细细想来,他并非有意显示恩爱,而是单纯地把小芳当成家人,默认可以随意分享彼此的点滴。他后悔迟到地意识到,再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界限,过分的坦诚反倒会破坏感情。

所以,锦先生认为,与朋友、伴侣之间也需要慎重地平衡关系距离。避免过分袒露隐私,适当保留个人空间,这无疑能让双方更舒适,共处才更长久。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分享是连接心灵的桥梁,但任何桥梁都需要桥墩的支撑,这样才能使人稳稳地走过。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各种“分享欲”造成的风险,锦先生给出了他的建议。他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杜绝在社交软件上分享信息,关键是要做到合理控制、慎重选择。

比如,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正能量的视频和文章,传递温暖;你可以把一些萌宠、美食图片发给闺蜜,让她开心一下;遇到麻烦时,你也可以找心灵契合的知己倾诉求助。

这些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支持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分享。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当然,在分享前我们还需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条信息合不合适在这个时间这个场合发出?我的语气是否过于直接?我的分享是否会让人产生压力或负担?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这样分享才能得到积极的反馈。

无论如何,家人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支柱。所以锦先生最后还是提醒大家,在各种社交软件上控制分享的频率,而与家人保持经常交流。

珍惜与家人的感情,让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这样我们才能在波诡云谲的世界里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通过上述种种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时,大家都需要注意控制自身的“分享欲”,防止过度分享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在微信上,建议请收起你的“分享欲”

与家人建立深厚的感情,通过生活点滴加深理解和支持,这是健康分享的良好示范。而在其他场合,我们则需要慎重判断分享是否恰当,是否会让对方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采取适当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交流。

分享本身并无对错,重要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同时保有一定的关系距离,也让联系更舒适。只有当我们学会合理利用社交工具,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传递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