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作者:史說有道

引言

元代旱災詩在元代詩歌史和曆史學中都具有重要價值,在中國災害詩歌史中占據着重要地位。受元代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的影響,元代旱災詩展現着自身獨特的一面。

元代旱災詩不僅有自身生成的規律,而且元代旱災詩的書寫呈現多元化,造就了多種旱災景象的描寫和不同的情感表達。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一、元代旱災詩歌的生成

元代留存的旱災詩體量較為豐富,究其根源是在于元代旱災頻發。相較于以往的朝代而言,長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統治者較為重視旱災。

元代國土面積空前遼闊,旱災的時空分布極為複雜。公元 1260 年忽必烈在開平即位,公元 1271 年采納劉秉忠的建議,選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更改國号為“大元”,開啟了元朝曆時一百零九年的統治。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陳高華在《元代災荒史》中統計得出:“自中統元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260 年—1368 年)的 109 年間,旱災發生年份約為 96 年。”可見,元代發生旱災的年份占整個朝代年份的88%。

關于元代的統轄範圍《元史》中記載:“故其地北踰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從空間上看,元代疆域大部分地區位于季風氣候區,水旱災害頻發。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從時空的次元來看,元代發生旱災的頻率和密度較高,這也促進了元代旱災詩的繁榮。

自春秋《詩經》始,到唐代旱災入詩,中間經曆了漫長的過渡期。後又以唐詩為轉折點,發展至元代,旱災詩已經蔚為大觀。元代旱災詩以旱災為依托,受到元代詩歌時空分布的影響。

徐永明在《〈全元詩〉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視化分析》中統計得出以下結論:“從作者省籍分布來看,南方集中于江浙行省及其周邊省縣,北方集中于元中書省所轄腹裡地區,前者以浙江、江西、江蘇、安徽為主,後者以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為主。”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從元代詩人的地域分布來看,元代主要是以江浙為主的南方詩壇和以中書省為主的北方詩壇構成。

元代前期南北方詩壇之間的界限較為清晰,随着南宋的滅亡元代南北方詩壇漸趨融合,後期又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景象,但元詩的創作群體仍舊聚集在江浙行省和中書省兩地。

二、元代旱災詩歌書寫的多元呈現

旱災的發生和詩人的創作是影響旱災詩的重要因素。詩歌源自于詩人,詩人的創作靈感又來源于生活。詩歌作為最古老的文學體式,以高度精煉的語言傳達着詩人内心最直覺、最深刻的情感體驗。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當災害來臨時,詩人飽受了災害帶來的痛苦,給内心帶來巨大沖擊,又加深了詩歌的真實性和深刻性。

元代蒙古族東征西伐、南征北戰使國土面積空前遼闊,各民族以及各色人種之間的往來交流空前繁榮。元代詩人數量衆多且獨具特色。

楊鐮先生主編的《全元詩》規模遠超唐宋詩歌,收入的元代詩人近 5000 位,詩歌約 140000 首。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相較于唐宋而言,元代旱災詩的創作主體發生新變,林邦鈞在《元詩特點概述》中寫道:“元代詩人,就自身素質而言,受理學濡染浸淫極深,就隊伍構成而言,少數民族詩人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堪稱空前。”

元代各民族、各地域人種以不同的身份活動在元代詩壇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們也帶有不同文化的印記。

元代詩人群不僅有少數民族,還包括大量的方外之士。這為我們提供了多種視角以窺探元代旱災詩的全貌。

少數民族和方士共同組成元代旱災詩中獨特的風景線,這成為我們研究元代旱災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元代文人的災害觀仍舊以“天人感應”思想為主,但引發災害的閱聽人有所不同。

忽必烈即位後啟用儒士治國,儒家思想開始慢慢影響着元代政壇。忽必烈麾下的邢州文人群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劉秉忠、姚樞、許衡和郝經等儒士。

面對被洗劫一空的邢州地區,忽必烈采用了劉秉忠的建議,當地的狀況很快便得到改善。即位後的忽必烈更是派遣程钜夫前往江南搜訪儒士,召集了趙孟頫、葉李等人并授予官職。

元代朝政伴随着儒士的加入,儒家的“仁義”等觀點又逐漸興盛起來。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在面對旱災時,儒家的“天人感應”觀念便成為影響元代詩人災害觀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元代“天人感應”觀念所涉及的對象又有所不同,不僅包括君主,而且還涉及官員和百姓。

三、元詩對旱災的描寫與情感表達

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由于元代旱災頻發促進了元代旱災詩的繁榮。厭亂思治是中國文學發展過程中一以貫之的主題,發展至元代這一思想更加突出。

相較于前朝儒士而言,元朝廷科舉取士的政策時斷時續,詩歌不單單是文人幹谒的工具,詩歌本身的作用便漸漸彰顯出來。當元代儒士難以跻身朝堂時,隻能将自身的經曆與才學注入文學作品中。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楊鐮先生在《元詩叙事紀實特征研究》中寫道:“元詩以叙事紀實之作為元代曆史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細節,引領時代風氣之先。”元代旱災詩憑借着叙事紀實的特點,成為我們研究元代旱災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查洪德在《元代詩學通論》中寫道:“元代詩論家認為,詩歌是詩人獨立精神的自由表達。這是元代文人不依附于政治的獨立的價值觀念的理論反映。”

可見,在沒有科舉和文字獄的元代,文人的獨立精神和價值開始覺醒。詩歌的寫實性也由此大大提升,成為元詩的獨特之處。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面對元代頻發的旱災,詩人們創作出了大量史詩作品,深刻地記錄了元代旱災詩的全貌。

元代旱災詩的災情呈現主要分為發生旱災時的悲慘景象、面臨旱災時的救災措施以及災後情感表達三方面。

相較于史書、農書等著錄對旱災的客觀記載,對親身經曆了旱災的元代文人而言,他們創作出的旱災詩更為直覺、詳細地記錄了元代旱災的狀況。

通過這些詩歌我們可以印證史書中旱災記載的真實性,以達到詩史互證的作用。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如《元史》中記載:“十年五月,京畿旱。”史書中僅僅記載了旱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對具體的災況并未過多涉及。

劉敏中關于此次旱災在《送平灤總管王仲明》中給我們提供了更多具體資訊:“人罹墊溺之患,而京東平灤尤甚”“今年春夏旱如火,祈請籲嗟朝野同”。

俗話說:“大旱之後必有大澇”,這是由于旱災過後土壤的透水性變差,突如其來的大雨并不能更好地滲透到土壤中。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是以,通過詩歌可知此次旱災較為嚴重的應當是平灤,且從震蕩朝野的現象也可以看出此次旱災的嚴重程度。此外,詩人們不僅對元代旱災的狀況展開了描寫,而且對旱災時的救災措施也展開了論述。

詩人們記述了不同的救災措施,也在詩歌中蘊含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元代的救災措施相對比較完善,有多種赈災、救災措施。

元代詩人以不同視角、不同身份記錄着元代諸多救災措施,為我們了解元代旱災時救災提供了依據。按照救災主體分類,元代詩人分别記錄了官府救災、百姓救災和方士彌災三種。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從主體地位出發,詩歌中記叙了各自不同的救災措施。旱災詩不僅深刻地記叙了旱災給百姓造成的傷害和損失,在一定程度上也蘊含了詩人内心的情感态度。

主要從喜雨之情、赈災及時的贊美和赈災不力的批判三個角度來論述元代旱災詩中的情感表達,挖掘詩歌中詩人對待旱災時不同的情感态度。

結語

元朝至清末都處于小冰河時期,緻使當時全球的氣溫下降,各類氣象災害頻發。且大陸大部分地域都屬于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元代自然災害類型多樣,圍繞元代旱災與旱災詩歌展開研究。元代自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 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旱災頻發,對百姓的生産生活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巨大沖擊。

從旱災詩的内涵出發,選取記錄了旱災史實以及旱災對生産、生活産生影響的相關詩歌展開研究。

從旱災的外延來看,還包括記錄旱災災況、救災和災後描寫的旱災詩。通過對上述詩歌的分析,進一步挖掘元代旱災詩的文學特征與史料價值。

元代旱災詩的生成與多元化呈現方式

參考文獻

《明史》

《元詩選》

《荀子集解》

《十三經注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