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作者:史说有道

引言

元代旱灾诗在元代诗歌史和历史学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灾害诗歌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治的影响,元代旱灾诗展现着自身独特的一面。

元代旱灾诗不仅有自身生成的规律,而且元代旱灾诗的书写呈现多元化,造就了多种旱灾景象的描写和不同的情感表达。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一、元代旱灾诗歌的生成

元代留存的旱灾诗体量较为丰富,究其根源是在于元代旱灾频发。相较于以往的朝代而言,长期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统治者较为重视旱灾。

元代国土面积空前辽阔,旱灾的时空分布极为复杂。公元 1260 年忽必烈在开平即位,公元 1271 年采纳刘秉忠的建议,选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更改国号为“大元”,开启了元朝历时一百零九年的统治。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陈高华在《元代灾荒史》中统计得出:“自中统元年至至正二十八年(1260 年—1368 年)的 109 年间,旱灾发生年份约为 96 年。”可见,元代发生旱灾的年份占整个朝代年份的88%。

关于元代的统辖范围《元史》中记载:“故其地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从空间上看,元代疆域大部分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发。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从时空的维度来看,元代发生旱灾的频率和密度较高,这也促进了元代旱灾诗的繁荣。

自春秋《诗经》始,到唐代旱灾入诗,中间经历了漫长的过渡期。后又以唐诗为转折点,发展至元代,旱灾诗已经蔚为大观。元代旱灾诗以旱灾为依托,受到元代诗歌时空分布的影响。

徐永明在《〈全元诗〉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中统计得出以下结论:“从作者省籍分布来看,南方集中于江浙行省及其周边省县,北方集中于元中书省所辖腹里地区,前者以浙江、江西、江苏、安徽为主,后者以河南、山东、山西、河北为主。”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从元代诗人的地域分布来看,元代主要是以江浙为主的南方诗坛和以中书省为主的北方诗坛构成。

元代前期南北方诗坛之间的界限较为清晰,随着南宋的灭亡元代南北方诗坛渐趋融合,后期又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景象,但元诗的创作群体仍旧聚集在江浙行省和中书省两地。

二、元代旱灾诗歌书写的多元呈现

旱灾的发生和诗人的创作是影响旱灾诗的重要因素。诗歌源自于诗人,诗人的创作灵感又来源于生活。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体式,以高度精炼的语言传达着诗人内心最直观、最深刻的情感体验。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当灾害来临时,诗人饱受了灾害带来的痛苦,给内心带来巨大冲击,又加深了诗歌的真实性和深刻性。

元代蒙古族东征西伐、南征北战使国土面积空前辽阔,各民族以及各色人种之间的往来交流空前繁荣。元代诗人数量众多且独具特色。

杨镰先生主编的《全元诗》规模远超唐宋诗歌,收入的元代诗人近 5000 位,诗歌约 140000 首。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相较于唐宋而言,元代旱灾诗的创作主体发生新变,林邦钧在《元诗特点概述》中写道:“元代诗人,就自身素质而言,受理学濡染浸淫极深,就队伍构成而言,少数民族诗人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堪称空前。”

元代各民族、各地域人种以不同的身份活动在元代诗坛中,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带有不同文化的印记。

元代诗人群不仅有少数民族,还包括大量的方外之士。这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视角以窥探元代旱灾诗的全貌。

少数民族和方士共同组成元代旱灾诗中独特的风景线,这成为我们研究元代旱灾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元代文人的灾害观仍旧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但引发灾害的受众有所不同。

忽必烈即位后启用儒士治国,儒家思想开始慢慢影响着元代政坛。忽必烈麾下的邢州文人群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刘秉忠、姚枢、许衡和郝经等儒士。

面对被洗劫一空的邢州地区,忽必烈采用了刘秉忠的建议,当地的状况很快便得到改善。即位后的忽必烈更是派遣程钜夫前往江南搜访儒士,召集了赵孟頫、叶李等人并授予官职。

元代朝政伴随着儒士的加入,儒家的“仁义”等观点又逐渐兴盛起来。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在面对旱灾时,儒家的“天人感应”观念便成为影响元代诗人灾害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元代“天人感应”观念所涉及的对象又有所不同,不仅包括君主,而且还涉及官员和百姓。

三、元诗对旱灾的描写与情感表达

国家不幸诗家幸,正是由于元代旱灾频发促进了元代旱灾诗的繁荣。厌乱思治是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发展至元代这一思想更加突出。

相较于前朝儒士而言,元朝廷科举取士的政策时断时续,诗歌不单单是文人干谒的工具,诗歌本身的作用便渐渐彰显出来。当元代儒士难以跻身朝堂时,只能将自身的经历与才学注入文学作品中。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杨镰先生在《元诗叙事纪实特征研究》中写道:“元诗以叙事纪实之作为元代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元代旱灾诗凭借着叙事纪实的特点,成为我们研究元代旱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查洪德在《元代诗学通论》中写道:“元代诗论家认为,诗歌是诗人独立精神的自由表达。这是元代文人不依附于政治的独立的价值观念的理论反映。”

可见,在没有科举和文字狱的元代,文人的独立精神和价值开始觉醒。诗歌的写实性也由此大大提升,成为元诗的独特之处。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面对元代频发的旱灾,诗人们创作出了大量史诗作品,深刻地记录了元代旱灾诗的全貌。

元代旱灾诗的灾情呈现主要分为发生旱灾时的悲惨景象、面临旱灾时的救灾措施以及灾后情感表达三方面。

相较于史书、农书等著录对旱灾的客观记载,对亲身经历了旱灾的元代文人而言,他们创作出的旱灾诗更为直观、详细地记录了元代旱灾的状况。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印证史书中旱灾记载的真实性,以达到诗史互证的作用。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如《元史》中记载:“十年五月,京畿旱。”史书中仅仅记载了旱灾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对具体的灾况并未过多涉及。

刘敏中关于此次旱灾在《送平滦总管王仲明》中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具体信息:“人罹垫溺之患,而京东平滦尤甚”“今年春夏旱如火,祈请吁嗟朝野同”。

俗话说:“大旱之后必有大涝”,这是由于旱灾过后土壤的透水性变差,突如其来的大雨并不能更好地渗透到土壤中。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因此,通过诗歌可知此次旱灾较为严重的应当是平滦,且从震荡朝野的现象也可以看出此次旱灾的严重程度。此外,诗人们不仅对元代旱灾的状况展开了描写,而且对旱灾时的救灾措施也展开了论述。

诗人们记述了不同的救灾措施,也在诗歌中蕴含了不同的情感态度。元代的救灾措施相对比较完善,有多种赈灾、救灾措施。

元代诗人以不同视角、不同身份记录着元代诸多救灾措施,为我们了解元代旱灾时救灾提供了依据。按照救灾主体分类,元代诗人分别记录了官府救灾、百姓救灾和方士弥灾三种。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从主体地位出发,诗歌中记叙了各自不同的救灾措施。旱灾诗不仅深刻地记叙了旱灾给百姓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也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态度。

主要从喜雨之情、赈灾及时的赞美和赈灾不力的批判三个角度来论述元代旱灾诗中的情感表达,挖掘诗歌中诗人对待旱灾时不同的情感态度。

结语

元朝至清末都处于小冰河时期,致使当时全球的气温下降,各类气象灾害频发。且大陆大部分地域都属于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分布不均。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元代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围绕元代旱灾与旱灾诗歌展开研究。元代自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 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 年)旱灾频发,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冲击。

从旱灾诗的内涵出发,选取记录了旱灾史实以及旱灾对生产、生活产生影响的相关诗歌展开研究。

从旱灾的外延来看,还包括记录旱灾灾况、救灾和灾后描写的旱灾诗。通过对上述诗歌的分析,进一步挖掘元代旱灾诗的文学特征与史料价值。

元代旱灾诗的生成与多元化呈现方式

参考文献

《明史》

《元诗选》

《荀子集解》

《十三经注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