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作者:小風談史

文 | 小風談史

編輯 | 小風談史

說起隋炀帝,不少人腦子裡都是荒淫無度暴虐成性。但很少人知道的是,除了大運河之外,這個“昏君”卻創造了一個讓各朝千年受用的制度——科舉制。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更讓人驚奇的是,在這個制度中誕生的592名“狀元”,其中三分之一都來自同一個省份。

那麼話說回來,誕生了這個人才的省份到底是哪裡呢?

一、學霸大省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幾千年的發展中,科舉制總共為當朝者選拔出了592名金科狀元。而在這些人才中,福建省“貢獻”出了絕大部分的數量。

事實上對方之是以所孕育如此多的學霸數量,也是源于福建特殊的優勢和獨特人文環境的影響。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在其廣袤的土地上代代相傳的家族觀念,這也使得當地人格外的重視學問和知識,并且将科舉考試看作為傳承家族光榮的重要途徑。

也正因為如此,這個地方的學子們在科舉考試中一直發揮出色,獲得了數不勝數的狀元和進士。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衆多學霸形成的學習氛圍,使福建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學霸省”。

除了當地的謀取功名的傳統思想之外,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也對其能夠成為“學霸省”有着重要影響。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自古以來,福建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經濟的繁榮為這裡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實質基礎和物質支援。

而其獨特地形,多山的丘陵地形和相對封閉的地勢,也與當地人謙虛且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相契合,使得尊師重教在福建大地傳承生生不息。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朱熹、黃庭堅、唐寅等等,都是福建地區引以為豪的科舉狀元。而福建的學風一向嚴謹,久負盛名,尤其是莆田地區更是将教育看作重中之重。

僅從唐朝到清朝期間,當地就出了進士2428人和21位狀元。至于秀才,那更是數不勝數。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而這些人才,也在自己的朝代創造出了屬于自己的輝煌。

清朝著名愛國大臣林則徐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人物之一,不管是虎門銷煙還是為民請命。在他的身上除了福建人民的智慧之外,也展現了獨屬于中國人的“讀書人”的脊梁。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不過要說科舉制,還得從隋朝說起......

二、制度誕生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事實上,在漢代之前就已經存在着了一些與科舉制度相關的選拔官員的先例。漢代的察舉制、征辟制和任子制都可以被看作是科舉制度的初步形式。

但正式的科舉考試制度的起源被認為可以追溯到漢文帝15年的一次诏書中。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文帝在诏書中訓示,應該選拔那些賢良能直言勸谏的人,并由天子親自出題來考察他們的才能,甚至可以說這也正是科舉考試制度的雛形。

随着時代的發展,隋朝在公元587年采取了較為完善的科舉制度來改革取士制度。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為了擺脫原有的取士弊病,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指令各州向朝廷舉證人才,而在公元605年進士科也正式設立。

進士科不僅要考核經學和明經部的知識,還要深入研究詩歌和賦文,并有能力策劃國家政策,選拔控制全局的高等人才。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值得注意的是在隋朝初期,科舉考試的科目是不斷變化的,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學者、算術和律曆等。

但在當時制度并不夠完善,也沒有規範的選拔程式和專門負責科舉考試的部門,大部分考題由州縣推薦。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不過在這一時期其主要貢獻就是在于進一步完善了取士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唐朝的建立,也使該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隻不過在唐朝初期也僅僅隻是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來才是逐漸演變為禮部侍郎主持的,以此來表明朝廷對科舉的重視。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同時這一時期,科舉制不僅設定了常科和制科兩類考試,還通過了官學考試和州縣考試來選拔優秀人才。

通過官學考試并獲得省試資格的學子可以直接參加省試,剩下的隻有通過州縣考試的貢生才能獲得進入京城參加省試的資格。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可以說雖然科舉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漢隋時期,但其雛形和發展也分為多個階段。

在隋朝得到初步實行和完善,并在唐朝成為主要的取士綱領,隋末唐初的科舉制度為後來幾個朝代的科舉制度的奠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那麼話說回來,這個讓各朝沿用多年的制度,究竟有什麼好處呢?

三、科舉制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最基本的一個好處,便是該制度為古代中國提供了一種有效而公正的選拔人才方式。

盡管很多人認為,科舉考試主要考察文采,而文采好的人不一定具備強大的政治能力,但在那個時代,由于教育基礎設施的欠缺,很多人都是目不識丁。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而文采好的人,至少表明他們具備了上司治國的基本素養。

更何況科舉考試不僅注重文采,也更強調對治國理政的思考。也正是是以,科舉考試成為選拔治國之才的一項有效途徑。

除了這些,這個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特有的階層固化。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畢竟封建社會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階層固化現象嚴重,人才隻“屬于各大世家”。

科舉制度的出現,也為底層社會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即使是出身貧寒的人,隻要通過考試就有機會晉升為“大人物”的存在。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除了對人才的選拔之外,這個制度也對皇權的鞏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其選拔制度誕生之前,世家大族占據着極大的影響力,甚至連皇帝都必須依靠這些氏族的支援。

但制度的推廣,使得皇帝可以選拔更多的人才。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通過科舉制度,皇帝不再被綁定于特定的權貴集團,而是能夠迅速解決自身權威受制的問題。

就像曾經隋炀帝為了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開始任用江南人士去不斷削弱世家大族對皇權的影響。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甚至可以說的是,科舉制它不并不僅僅為古代中國提供了一種有效的選拔人才方式,也促進了社會的流動性和打破了階層固化的現象。

甚至直到如今,咱們的聯考也是從幾千年前老祖宗哪裡學來的。

筆者認為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科舉制度在大陸封建社會中一直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打破了各家貴族對于朝廷官員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但同時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問題,考試内容單一、應試技巧重于實際能力等都是其制度的弊端。

曆史上共592名狀元,三分之一都來自一個省,堪稱中國“學霸省”

至于“狀元大省”,福建學子們也在以其獨特的魅力在不斷展現着自己的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