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作者:腕事屋

G.H.Baillie在《Watchmakers and Clockmakers of the World》一書中對芝麻鍊的評價,恰如其分地總結了這個古老裝置在數百年鐘表曆史上的裡程碑式意義。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芝麻鍊結構

為精準而生 展精湛技藝

打從鐘表有了發條的概念,如何使它的動力平穩輸出至傳動輪系,就成為了一道難題。在材料學荒蕪的十五六世紀,發條所用的材料不過是鋼條紮扁後淬火再做烤藍防鏽處理的普通鋼;盤繞方式也并非當下主流的S形,而是仿佛蚊香一般簡單的螺旋形。

動力輸出呈現兩極分化的狀态,滿弦時很強,落弦時則很弱。對于追求走時精準的鐘表而言,是個硬傷。

制表師在十五六世紀嘗試了許多方法。其中,有兩個登上了曆史的舞台被後人所銘記。

第一是德國人發明的Stackfreed結構。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據資料顯示Stackfreed結構首現于1510年左右,從原理來看,它确實能一定程度上平均輸出力矩,但精度有限而且極易造成零件磨損。

第二個是 寶塔輪。實作機制本質上來說為“力矩=力×距離”公式的運用。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寶塔輪愈上端,直徑愈小,它與相連發條盒之間力的傳輸距離就越短;愈下端适反,力的距離變長。如此,當發條逐漸放松力量愈來愈弱時,變長的距離可補償之。

從中不難看出寶塔輪裝置的核心部件,除了固定的雙曲面圓錐輪外,還有連接配接它與發條盒的動力傳輸線。這根“線”,最初用的是腸線或金屬絲,差不多到了1650年左右,一個個鍊節組成的金屬鍊條開始出現,名為Fusee Chain,現代譯為“芝麻鍊”。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寶塔輪上纏繞的芝麻鍊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Fusee Chain(芝麻鍊)成為了整套寶塔輪式恒動力裝置(平均發條輸出力矩)的簡稱,被廣泛地運用于頂級鐘表。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發條盒、寶塔輪、芝麻鍊組成的恒動力結構,被習慣性稱為芝麻鍊

進步與更疊 芝麻鍊暫别舞台

随着材料學的發展,合金開始應用在制表中,S形的盤繞方式出現,輸出力矩落差較大的問題得到緩解。芝麻鍊在實用層面的必要性被大幅消減。加上腕表盛行,芝麻鍊會增加表殼厚度;若進行微縮處理,工藝和成本要求極高。久而久之,引領了數個時代精準概念的芝麻鍊,在20世紀初期——腕表時代的開啟時刻——黯然離場。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芝麻鍊濃縮于一表并非易事,非一般制表師可以制作

經典未被遺忘 芝麻鍊再次複蘇

到了20世紀末期,或許是因為鐘表的定位從工具概念轉向藝術品、個性表達,又或許是複古風潮的盛行……沉寂了數十年的芝麻鍊再次複蘇。隻不過,它的定位從功能需求變為裝飾元素和對曆史情懷、進階制表技藝的緻敬。(與陀飛輪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這裡需要提及的是,不同于陀飛輪的制作難點在于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芝麻鍊在結構方面十分複雜。

比陀飛輪技術還難的芝麻鍊到底是個啥?

普通陀飛輪的零件在數十個,但芝麻鍊,例如真力時Academy系列Georges Favre-Jacot限量款,則高達575個。更不用說,還有藝術美學的要求。正是因為這樣,即使已經過了幾百年的技術沉澱,即使陀飛輪早已層見疊出,芝麻鍊仍然一如既往地站隊少數派。

文章來源:飛哥談時尚

注: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好文推薦,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