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林清玄去世 “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

作者:Beiqing.com
林清玄去世 “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

林清軒生平照片。檔案照片/視覺中國

姓名:林慶軒

性别:男

全年:65歲

逝世日期: 2019年1月22日

地點: 中國台灣

生平:中國台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代表作:《願你,歸來還是少年》《人生最美的是清歡》《桃花心木》

林清軒走了。

2019年1月22日,林清軒在台灣睡夢中去世。

公開記錄顯示,1953年,林清軒出生于台灣高雄,17歲開始出版作品,走上了文學之路。

他是台灣最多産的作家之一,也是各類文學獎項中獲獎最多的作家之一,30歲以前曾獲得過台灣所有文學獎項,三毛、習慕玉等,被稱為"台灣散文八人"。

32歲,林清軒進山練。三年後,他上學并撰寫了"身體和心理安頓系列",成為1990年代最暢銷的作品。

40歲時,他完成了菩提系列,售出數百萬冊,同時創作了"現代佛教系列",引領了佛教文學,掀起了佛教熱潮。

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選中文教科書,很多人的童年記憶、《和時間賽跑》等作品都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那個與時間賽跑的人卻輸給了時間。

"清軒"與寫作

林清軒有18個兄弟姐妹,排在第12位(其中13個是叔叔的,隻有5個是父親所生)。

當他出生時,已經沒有好詞可用了。他出生時沒有哭泣,父親給他取名"林青怪"。後來改成了"林青奇"。在報社的報道中,父親看到有人在讀一本武俠小說,在小說中,有一個高個子的名字叫"青玄道龍",于是就定下了這個頗為仙女的骨頭的名字:林清軒。

林清軒的名字,就像他的散文一樣,給台灣作家、詩人陳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昨天,他告訴新京報記者,他一直以為"林清軒"是他的筆名,後來才知道這是他的真名。

陳立回憶說,1974年,他在一個文營裡遇到了林清軒,在那裡他擔任營長。陳立說,作為一名讀者,他在大學時對林清軒的散文印象深刻,覺得它很吸引人。而且,"我一直對他的名字感到好奇——'林清軒'這個名字怎麼這麼接近他的散文風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簡直就是一個。"

陳立覺得林清軒有一顆"青萱"的心,通過一支"青軒"筆,将世界的風景、日常事物、精緻而充滿的《青萱》(安靜、神秘、典雅)趣味而優美的文字。

林清軒确實早就确立了做家務的志向。

小時候,家裡窮,吃不飽,但貧窮并沒有讓林清軒的野心消退,他一直堅持每天寫點什麼。"你的願望将決定你的生活。你在哪裡出生?您的條件是什麼?如果你心中有強烈的欲望來支援你的生活,這并不重要。"

2013年6月,在一個讀書俱樂部,林慶軒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從8歲開始寫作,在國小時規定自己每天寫500字,國中每天寫1000字,高中每天2000字,大學每天寫3000字,現在已經寫了53年。"寫作可以培養好奇心、觀察力和敏感性,"他說,鼓勵人們當場寫作。

林清軒的堅持,也可能來自老師帶來的榜樣激勵。林清軒曾寫過,他和于光忠結婚是在1972年,當時他參加了霧社文營,于光忠是他的指導老師。

幾十年後,每次見面,餘光忠都會被精心引導,"就像我還是他的文營學生一樣",林清軒覺得,"于老師是我見過的唯一一位紳士,不慢,一生平靜,我從小就想像他一樣。"

在2013年的讀書俱樂部,林慶軒也表示,當作家擁有兩件最幸福的事情時,"首先是不斷追求更高的層次,更多的人分享生活的經驗;

這或許就是林清軒軒琴不停工的原因。

在全國範圍内開展公益閱讀項目

林慶玄一生為兩岸文化交流做出了許多貢獻。"我一年有六個月在大陸,走過很多地方,遇到很多大陸作家,每次都有新的舉動,這次搬家就是我和這些作家沒什麼不同。作為中國文化傳統下的作家,我們共同的理想是創造更具包容性的文化。"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7年開始,林清軒成立了林清軒文學社和林清軒閱讀協會,會同一批全國教育專家、作家、育兒專家等,在全國範圍内開展公益閱讀項目。

除了一直熱心的教學公益活動外,還見過林清軒人,林清軒對"禅"之心保持的良好态度印象深刻。

其中一位是作家出版社經典圖書館編輯部主任鄧宇,他在2017年3月談及合作時曾與林清軒有過一段戀情,那次談話後,林慶軒給他留下了"愛如燈,美如光"的字樣。"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心。

林清軒修祀已久,思想豁達。"總是想一二,不要想八九"一文中,他提到生活中不愁善感的事情占了絕大多數,但扣除了不合時宜的事情,至少有滿意的、快樂的、快樂的事情。如果你想過上幸福的生活,你一定要經常想到那一兩件好事,這樣你才會感到幸福,懂得珍惜,不被89的不愉快打敗。

林慶軒也在2013年的讀書俱樂部分享了"人生的不确定性"的觀點,"人生的遭遇有些是可控的,有的是不可控的,你必須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這種經曆。"人生有很多不确定,不要太執着,不要太認真,要放松,"我經常說,人生不能缺少遊戲,人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實每一個轉折點都是好的,努力向右前進。

死亡就像住在别的地方

"當我們走過森林時,我覺得麻雀的死亡教會了我,雖然我們生活在塵網中,但我們永遠不應該失去想要飛翔的心,永遠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這是林慶軒離開的最後一個微網誌,也是巧合地談到生死。

得知林清軒的死亡消息網友立即在評論框中填滿了大量懷舊的話,"植樹者不再來桃花不會枯萎""林清軒先生,天上也可以等冰雪融化,把火放進另一個春天的冰屋裡。"

林清軒去世後,元神出版出版在社交平台上發表了《林慶軒一家給讀者的信》。

"我們害怕生死,因為我們不了解未來和世界,未來和生活......我們不會害怕生活,"林被引述說。如果你知道生與死之間,就像移民到美國一樣,雖然這裡的人看不到你,但他們知道你沒事......有一天你不在這裡,我們不會難過...你隻是換了住的地方。"

其實對于死亡,林清軒早就有了思考。

"林清軒總有一天會死,如果他晚上死,我會在早上寫字,我的書會和你在一起,"他在2017年的一次活動中說。"

也許這是一個巧合。2018年12月,長江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林清軒的最後一本散文集。

在書中,林慶軒覺得,對于人生事件來說,"生死離别",是大家難以逃避的,而且往往充滿了混亂的話題。

但這些都是他"幸運"一個接一個地下定決心:世上的生活,不如89歲,經常想到一兩個,會覺得人生幸運有離别。

新京報記者 周世玲 王紅春 李一凡 張進 徐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