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鹵味市場的淘汰賽

作者:藍鲸财經
文|新知商業觀察

鹵味競争,愈演愈烈。

傳統的鹵味三巨頭,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正在褪去身上的光環,門店盈利逐漸下降;同時,大量鹵味新勢力湧入,不僅品牌選擇多樣,品類也在劇增,市場競争異常激烈。

市場,正在迎來一次新的洗牌。

01

天剛蒙蒙亮,小李準時在門店微信群中傳遞自己的祝福: “親愛的友友們,嶄新的一天開始了,今天又是一個值得吃肉的好日子呢~”

自從她的鹵味店開業以來,小李每天都會在群裡發類似的話。

今年4月,小李在朋友的影響下,加盟了一家新鹵味品牌。在繳納了一筆加盟費之後,對方提供了門店的選址、裝修,以及開業促銷活動的支援,小李的門店順利開張。

在開店之初,由于促銷力度大,再加上周邊社群居民的新奇勁兒,小李門店每日的營業額基本都在三四千元,最多能超過五千元,日流水帶來的興奮感幾乎沖暈了這個年輕人。

然而,這股興奮勁兒還沒持續兩個月,小李便發現店裡流水開始出現大幅下降。

随着營業額的下降,小李還發現了一個緻命問題,那就是門店的營運成本實在太高——首先,小李的門店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寸土寸金,每月光是門店租金就将近2萬元;其次,是北京的人力成本高,每月需要支付兩名店員1.2萬元的工資。

換言之,這家門店什麼都不幹,每月固定支出也要3.2萬元。

同時,鹵制品的利潤也沒有小李想象的高——從工廠統一配送出來的鹵制品,在門店經過簡單加工之後,再售賣給顧客,這中間産生的進貨成本、運輸成本、門店水電費,以及每日未能售賣出去的菜品損耗,各種零碎的成本結合到一起,數字同樣難以忽視。

每日營業額最低要達到2000元,這家門店才不會虧本營運,這樣的數字讓小李突然意識到,自己當初決定開鹵味店的決定有多沖動。

為了節省人力成本,小李隻能舍棄周六日的雙休,自己代替店員看店。

饒是如此,各種各樣的變動還是令小李門店的營業額不斷往下降。鹵味是一門很受天氣影響的生意,天熱了,顧客們不願意吃,天冷了,老百姓也不願意出門。在剛剛結束的11月,小李扣除了雜七雜八的營運成本後,發現門店這個月的淨利潤不到400元。

最近趕上北京下大雪,老百姓都不願意出門,更不要說特地來買鹵制品了,小李的鹵味店每日營業額隻有七八百,純粹就是虧本營運。

在接受采訪時,小李甚至不确定,自己的鹵味店是否能夠開到明年春節。

02

鹵制品并不是一門好做的生意,這不僅是對小李這樣的普通加盟者,對整個鹵味行業來說,亦是如此。

公開資料顯示,鹵味行業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這與鹵味行業利潤水準受上流影響太大有關,國聯證券研報顯示,上遊畜禽肉類、豆制品、蔬菜等原材料采購占鹵制品公司約80%的營業成本。

鹵味在大陸擁有2000多年的曆史,橫跨南北,産業鍊遍布全國,在各地都有特色代表的鹵味美食——這是鹵味行業的優勢,同時也是劣勢,其優勢在于鹵味的大衆接受度高,市場規模大,即使是新品牌,也很容易打入市場,并且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而劣勢在于,這導緻了鹵味品牌的發展上限不高。

鹵味在居民家中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佐餐,即行業中俗稱的“佐餐鹵味”;而另一種是作為休閑食品,即“休閑鹵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絕味鴨脖。

其中,佐餐鹵味的行業集中度相當之低,這主要是因為大陸幅員遼闊,鹵味的地域化特色非常明顯,各地消費者的不同偏好也讓鹵味企業很難抉擇,全國化程序緩慢,目前仍然以家庭作坊式生産為主。

真正能夠打破消費者地域限制的,隻有休閑鹵味,這也是絕味食品、周黑鴨、煌上煌等鹵味行業巨頭一齊紮根休閑鹵味的根本原因。同時,由于鹵味行業的門檻較低,還有大批量的“新人”進來分蛋糕——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大陸現存的鹵味相關企業超過18萬家。

其中,制食品行業上遊主要參與企業有宏輝果蔬、新希望、溫氏股份、牧原股份、獐子島、天馬科技、大湖股份、晨光生物等;中遊主要企業有周黑鴨、絕味食品、煌上煌、紫燕食品、鹵江南、鹵三國等;下遊銷售管道主要包括各類商超及鹵制食品生産企業連鎖門店等。

門檻低,産業鍊龐大,競争對手衆多,導緻整個鹵味的行業集中度并不高。即使是行業三巨頭,他們在整個鹵味行業的占有率也不超過20%。

這也導緻鹵味行業出現一個奇觀,即市場規模越來越廣,但鹵味企業的發展狀态卻呈現出與之并不比對的低迷——在2022年,由于鴨貨價格上漲,導緻鹵味三巨頭的淨利潤大幅下滑,其中,周黑鴨更是創下年度淨利潤最大幅度92.62%。

消費者抱怨鹵味的價格越來越貴,但鹵味企業的利潤卻不增反降。

事實上,很多鹵味企業都屬于“主業不如意,副業沒着落”的狀态,哪怕是行業第一的絕味食品也未能逃離這個怪圈。

這些年來,絕味食品一直在餐飲消費領域投資,對外投資活動頻繁,但未能産生資金淨流入。資料顯示,絕味投資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别為﹣5.26億元、﹣8.71億元、﹣7.99億元、﹣9.32億元、﹣10.58億元和﹣10.26億元,不僅一直為負,且流出和流入的差額越來越大。

錢越燒越多,但始終未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03

對鹵味品牌來說,擴店是它們打開市場的最佳方式。

以“鹵味三巨頭”之一的絕味食品為例,2005年才成立的絕味,到2017年已經擁有9000家門店。而後,絕味成功上市,在資本的助力下,絕味食品保持着每年開店超過1000家的記錄,從2017年到2022年,5年擴張6000家門店。

在龐大線下門店網絡的支撐下,絕味食品的業績和股價也一路狂飙,其市值在2021年2月一度超過600億。

門店規模遠不如絕味的周黑鴨,也将擴店提上日程——截至2022年底,周黑鴨總門店數量為3429家,周黑鴨預計2023年總門店數量達到4500家左右,未來5年實作百城、千縣、萬店的目标。煌上煌在2022年底門店數量3925家,計劃在2023年新開2000家門店,計劃到2026年門店數量突破萬家。

紫燕百味雞後來居上,截至目前,其全國連鎖門店數量已經超過6100家,僅次于絕味鴨脖,超過了周黑鴨和煌上煌。

其他鹵味品牌也多是采用“擴店”打法,通過短期開設大量門店,迅速擴大市場佔有率。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迅速為品牌打開知名度和增加曝光率,同時大量門店的分布也能友善消費者接觸産品,提高便利性。

為了吸引投資者的加入,很多鹵味品牌都會送上“加盟大禮包”,從門店選址到裝修,小到門店的監控攝像頭,大到鹵味展示櫃,都會有團隊提供參考意見。同時,為了提高吸引力,各個鹵味品牌一般都會壓縮加盟費,知名度越低的品牌,加盟費越低。

以北京地區為例,算上門店租金(一般半年起步),開一家鹵味店的成本約在20萬元,上不封頂。

然而,門店的擴張最終導緻鹵味市場快速飽和,競争壓力過大,鹵味門店的壽命并不長。事實上,同為“鹵味三巨頭”之一的煌上煌,在“關店”這個問題上,早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2020年,煌上煌的門店數量一度達到4627家,成為其高光時刻。然而,受疫情反複的影響,煌上煌開始了“關店潮”,2021年,其門店數量縮減至4281家,到2022年更是一度降至3925家。

盡管煌上煌在2023年喊出開業2000家,但從其上半年公布的資料來看,隻怕情況并不樂觀——2023年上半年,煌上煌擁有4213家專賣店,其中新開600家門店,關閉312家門店,平均每天關店1.7家。

截至10月30日,投資者關系記錄表顯示,前三季度煌上煌實際拓店1004家,第三季度新開404家。

從2023年的表現來看,絕味食品前三季度實作營收56.31億元,同比增長9.99%;周黑鴨盡管尚未公布三季度業績,但從其半年報來看,上半年周黑鴨已實作營收14億元,同比上漲19.79%,壓力不大;而煌上煌在前三季的主營收入15.81億元,同比下降2.29%。

與此同時,紫燕食品前三季度實作營業收入約28.16億元,同比增長2.68%。

在鹵味這條賽道上,煌上煌正在失勢,不僅門店數量被紫燕百味雞全面超越,連營收也面臨着下滑的壓力,直接掉隊。

如此局勢之下,傳統的鹵味三巨頭隻怕是有洗重新洗牌的危險。

04

困局之下,鹵味企業也在謀求出路。

随着線下門店的擴張越來越困難,一衆鹵味品牌早已将目光轉移至線上,直播帶貨成為企業的首選。值得一提的是,最先抓住直播電商風口的,卻不是鹵味三巨頭,而是新鹵味品牌王小鹵,一年爆賣超過7億。

王小鹵之是以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原因在于它彌補了鹵味線上的空白區域,并及時搶占了市場。

随着王小鹵的爆火,自2023年以來,各大鹵味品牌加大了線上上的投入。

以周黑鴨為例,其在短視訊與直播領域上發力,通過抖音、小紅書、微網誌等社交平台營銷推廣,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線上管道營收為2.14億元,占總營收15.2%。絕味也加大了在直播帶貨上的投入,在抖音舉辦了多場活動。

然而,随着直播帶貨逐漸築頂,鹵味行業還能分到多少紅利,這需要交給時間去驗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