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鴻祎:發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周鴻祎:發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創新要靠企業家精神,躺平和企業家精神是相違背的。

周鴻祎:發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編輯|李薇

圖檔來源|會議現場

12月9日~10日,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主辦的“第二十一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隆重舉行。在12月10日舉辦的閉幕演講環節,360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周鴻祎做了主題演講。

核心觀點如下:

1.不要高估現在大模型的能力,但是也不要低估大模型未來發展的潛力。

2.今天所有來的企業家都很聰明,但我們今天沒有辦法把我們的大腦連在一起進行疊加,而大模型可以,隻要你有錢買英偉達更多的顯示卡、晶片、記憶體、算力,它的能力就可以不斷提升。

3.大模型不亞于1995年網際網路的誕生,不亞于1982年個人電腦的出現,是以美國的投資人隻看AI相關項目。對于沒有AI概念、AI功能、AI成分的公司根本不看。

4.中國的機會是大模型的産業化、行業化、垂直化、深度定制。

5.建立AI信仰:相信AI是真AI、相信AI是工業革命級技術、相信AI将重塑所有業務、相信不擁抱AI的公司和個人都将被淘汰。

6.All in AI要思考的三個問題:對上對下——組織内部所有人是否都在用AI?對内——内部業務流程被改造會怎麼樣?對外——産品和服務被AI加持會怎麼樣?

7.未來衡量公司前景要看“含AI量”:業務中有多少環節被AI優化、被AI賦能、被AI改造。

周鴻祎:發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以下是周鴻祎的演講實錄(有删減):

長期主義

提起企業家精神,第一,永遠在創新,通過創新在市場上尋找新的機會;第二,把一件創新的事長期主義堅持下去。

2023年最創新的事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破,大模型絕不隻屬于少數做大模型的公司,而是在我們各個企業家生意裡的各個場景,未來這些場景和大模型的結合會帶來很多紅利。

此次大會的主題叫“緻敬長期主義”,為什麼大模型和OpenAI誕生在美國?OpenAI用到的技術都是開源的技術,很慚愧地說,國内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企業家,還是有點缺乏長期主義,我們都比較現實地用人工智能模型解決自己廣告的點選率問題,解決自己很多眼前現實的問題。

OpenAI是真正擁有長期主義。他們就想到底人類能不能做出通用的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把人類知識訓到一個大模型裡。其實這個大模型原來早就有,谷歌、Facebook也有,但是從來沒有人想過把人類的所有知識訓練到一個大模型裡,後來他們去嘗試了,結果大力出奇迹,用很暴力的方法把很多人類的知識訓練到一個大模型裡就産生了GPT。

盡管ChatGPT已經問世一年了,依然有很多人不相信大模型是一次真正的突破,質疑大模型它不是真的人工智能。我們做了20年的搜尋引擎,做了很多自然語言處理的工作,如果你真正去用這些大模型會發現,這次确實是狼來了,确實是通用人工智能一個拐點,因為它是人類第一次讓電腦能夠把人類所有的知識了解、存儲、推理,對人類的語言有了完整的了解。

語言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我們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差别,是我們用語言在描述這個世界,是以一旦機器了解了人類的語言,跟人類能夠自如地對話,就意味着機器也了解了這個世界的模型,在此基礎之上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在這個突破之前我們人工智能做的不叫人工智能,叫人工智障,很多人都深受其害,比如你跟家裡的智能音響或者跟蘋果手機裡的Siri較勁半天,稍微複雜的話它就不了解,因為沒有很多先驗知識的儲備。這次大模型真正實作了這個突破,我覺得這是長期主義成功的例子。

不要低估大模型未來發展的潛力

很多人走了另外一個極端,說我們做一個養豬大模型吧,大家對大模型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和不切實際的膜拜。我認為不要高估現在大模型的能力,但是也不要低估大模型未來發展的潛力。大模型的技術路線突破也就短短幾年,我覺得還存在着很多缺點,比如很多領域的知識依然缺乏,最典型的就是經常會胡說八道,其實人最大的特點也是胡說八道。

希望大家對大模型有一個正确的認知,現在已經可以開始和你的業務相結合,但是它還不能完全全面去接管業務,我們還要揚長避短,發揮大模型的長處。人類大概從上世紀60年代研究人工智能,到現在花了60年的時間,實際這個曲線是很平的,但是到了2023年一旦到了突破的拐點,未來的發展是指數型的。

今天所有來的企業家都很聰明,但我們今天沒有辦法把我們的大腦連在一起進行疊加,而大模型可以,隻要你有錢買英偉達更多的顯示卡、晶片、記憶體、算力,它的能力就可以不斷提升。

反過來,今天大模型對知識學習的能力也快突破了一個拐點,比如說人類有史以來創造的知識,如果用書來做比喻,大概1億種書,現在大模型應該已經學習了5000萬本到8000萬本,是以很多人就開始擔憂,大模型很快将無書可讀了,怎麼超越人類的智慧呢?

最近OpenAI鬧宮鬥,他們内部說有了突破,像AlphaGo一樣,自己跟自己下棋,每天左右互搏,進步很快。ChatGPT發明了一種方法,人工智能産生内容對人工智能進行訓練,如果這個是真的,那就是自産自銷,自己産生自己的資料。

最近谷歌雙子座最大的突破是什麼?我印象最深的是多模态的能力,它已經不僅能讀書了,已經跟我們人一樣開始迷戀看短視訊了,能看得懂圖檔、聽得懂聲音、看得見電影。谷歌手裡有YouTube,現在年輕一代孩子可能已經不看書了,直接看視訊學習知識。它有了多模态的能力,把視訊裡人類拍的電影、所有視訊再學習一遍,我們将來的攝像頭再被它接管了,我們每天在這兒開會,機器就能學習。

這裡指數躍進,試想今天大模型,無論是Gemini,還是GPT-4,我覺得已經超過了我們人類的個體,他的知識廣度和深度都超越了個人,下一步進一步能力提升我認為就是時間問題。

大模型技術發展的三個方向

大模型在了解了自然語言之後,下面很重要的能力是多模态。我剛剛講到了對圖檔、聲音、視訊音樂直接的處理和産生。我為什麼要講三個方向呢?很多人老以為大模型隻在語言方面能産生作用,語言就是生成網頁、搜尋引擎,這是一個誤解。

周鴻祎:發展大模型要有AI信仰

首先,幫助機器了解了我們這個世界之後,他對機器人的工作會帶來巨大的推動,因為過去你給機器人做沒法訓練,比如你跟機器人說,到第一排把一個杯子給我拿過來,機器人很多知識不具備的時候,它不懂什麼是第一排、它不懂什麼叫杯子,就沒有辦法執行這個操作。

第二,智能駕駛一直沒有獲得突破,是因為自動駕駛大家一直在争論裝幾個攝像頭、裝幾個雷射雷達,還是工作在感覺層面,但是人在開車的時候是在認知層面的,前方出現一個盒子,我就毫不猶豫地把它撞過去,前方有一個嬰兒車,我就得把車停下來。是以下面一兩年可以看到,用大模型加持的自動駕駛會讓人類自動駕駛真正實作突破,這也是為什麼埃隆·馬斯克一方面說大家不要幹人工智能了,一方面買了1萬塊卡做了一個人工智能公司。

第三,最終大模型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成為科學研究的工具,無論在生物、化學、新物質、實體方面都會成為人類科學家的好助手,因為人類隻有在基礎科學上獲得突破,我們才能走向星辰大海。

最近我趁着APEC的東風跑美國溜達兩圈,四年沒去了,見到很多投資人、創業者,實際上投資人都認為這個不亞于1995年網際網路的誕生,不亞于1982年個人電腦的出現,是以美國的投資人現在投項目非AI不投,所有的創業者無論做什麼業務,都至少要說我用OpenAI的API加持,都得有AI的含量,沒有AI含量的公司大家就覺得你out了。

我跟很多同學吃飯,很多同學在美國待了二三十年,在美國一些大公司打工,他們公司内部現在都在儲備英偉達的顯示卡,為什麼?未來人工智能的工業革命這就是你的武器、這就是你的門票。

美國人把它稱為工業革命級别的技術創新,如果美國賭這次人工智能是新的革命,很多沖突就會迎刃而解,其他國家對它的競争就不在一個次元上。

這讓我聯想起,當年的廣場協定,說美國跟日本競争世界經濟第一名的時候,美國強迫日本簽了一個廣場協定,日本就一蹶不振。我也不知道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我看到的是,日本完美錯過了PC和網際網路的産業更新機會。是以我覺得對我們國家來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關于大模型的定位,國内有一種方法論,認為大模型是作業系統,未來隻有兩三套,讓我想起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IBM說,全世界需要電腦5台就夠了,事實證明今天全世界人均不止一台電腦。

我認為大模型真正的發展是産業化、垂直化,是以大模型會無處不在,會成為數字化系統的标配,你一定希望擁有私有的對自己更了解的個性化的垂直化的大模型。

高通、蘋果最近出了新的CPU,就是支援大模型可以部署在電腦上,兩年内我認為所有的網聯車都會布一個車載的大模型,是以以後每一個大一點規模的公司、大一點的政府機構都會有自己的大模型。

有了開源的大模型之後,最大的挑戰不再是對大模型的研發,最重要的任務是應該找到自己工作的場景,和大模型進行融合,找到合适的資料,如何訓出屬于自己的大模型。

中國的機會是大模型的産業化

老有人擔心大模型威脅人類,我的觀點是:第一,大模型現在的發展還遠遠沒有到達可以威脅人類的時間;第二,在大模型的發展過程中也有像360這樣的公司,為什麼要做大模型,就是我們要立志解決大模型的安全問題;第三,中國和美國還是有差距,包括大模型能力、算力以及對大模型認知的差距。

今天國内大模型的能力已經做到GPT-4大概70分的水準,如果用各位的垂直領域,培養一個垂直的專家,這個能力已經夠用。是以中國的機會是大模型的産業化、行業化、垂直化、深度定制。

今天中國整個國家戰略是數字化轉型、産業數字化、産業網際網路,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全的産業鍊,工業門類最全,我們擁有最多的企業場景紅利,大模型是最典型的生産力工具,和産業相結合是大家應該關注的機會。

這裡面我提出一個觀點,落地的顆粒度要非常細,目前籠統地說做一個金融大模型、教育大模型是無從下嘴、無從下手的,隻有把金融場景分解成50個目标,把教育場景分成比如100個細微的場景,你才能做到對這個行業進行改變。

美國有三家公司在AI上掙到了錢,分别是微軟、Adobe和Salesforce,他們沒有拿AI做任何新東西,他們是在自己已有産品的業務鍊條裡用AI做了加持,讓産品實作了更新更新換代。

AI信仰

現在仍然有很多人認為AI是一個玩具,但我認為:

第一,AI信仰。你相信不相信強AI是真AI?你相不相信AI是工業革命級的生産力工具?你相信不相信AI将重塑你所有的産品和技術?不擁抱AI的公司和個人,可能在未來幾年裡就會被用AI的同行淘汰掉,是以你不會被AI淘汰掉,你會被那些善于用AI的對手淘汰掉。

有AI信仰之後就All in AI,All in AI不在于你買了多少顯示卡,也不在于你挖了多少AI專家,更不在于你把公司所有錢都砸到AI上,我覺得是一種精神上的All in,就是你應該用你的核心團隊思考幾個問題:第一,AI和其他很多數字化技術不一樣,不是一個隻給老闆用的東西,而是企業從内到外、從上到下都使用的東西;第二,你的内部業務流程,哪些環節可以被AI改造,如果你不改造,你的對手改造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舉個例子,Salesforce是全世界最大的客戶管理公司,它不聲不響地幹了一件事,自己煉了一個大模型之後,在它的客服系統中,可以幫你給客戶寫封郵件,它在非常細節的環節上進行了AI優化和賦能。

下一個問題,對外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哪些功能可以被AI加持、同行會怎麼做?我自己感覺做了很多案例之後,大家不要覺得做AI就是要拿AI做一個全新的産品,做AI就是你現在不是在造新東西,而是把你企業從上到下的組織結構,從内到外你的業務流程,你的客戶到你的産品,不見得是全面的改造,不見得是大幅度改造,而是要找到一些小切口的點進行降噪。

最後我提出一個衡量的名額叫含AI量,就是你有多少員工熟悉AI、你的産品、你的業務流程有多少細節能夠為AI加持,可能剛開始的含量不是很大,但是随着你去不斷考核這個名額,你的業務就慢慢被AI所改造。

對很多大企業來說分三步走:第一,部署私有化的通用大模型,先讓自己内部的員工用起來;第二,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礎之上尋找一些特殊的場景,訓練垂直大模型;第三,把垂直大模型通過智能體架構和公司的數字化業務相結合。

我覺得企業家精神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我建議所有的企業不光蓄勢擁抱AI,通過AI去做創新。中國要發展大模型,企業家才是創新的主體,創新要靠企業家精神,躺平和企業家精神是相違背的。

企業家們跟生意人不一樣,生意人有機會就做一把,沒機會就歇着,企業家要有點理想主義,同時要堅持長期主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