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了!張桂梅電影被篡改,是對中國7億女性的侮辱
最近,以張桂梅老師為原型,海清主演的電影《我本是高山》,頻頻被罵上熱搜。

很多看完點映的網友表示:一部傳記類電影,劇情竟然被瘋狂魔改,真的無法接受。
最讓網友無法接受的一點,就是電影裡塑造的“酗酒媽媽”,原型在現實中其實是爸爸……
網友怒斥這是一種「女冠男戴,男鍋女背」的偏見式改編。這種篡改,是對中國女性赤裸裸的侮辱。
我查了下資料,發現這種的改編,真的不少。
《金陵十三钗》中神父的原型,是一位傳教士魏特琳女士。
《我的和我的家鄉》範偉飾演的老師,原型是“全國模範教師”支月英。
《海洋天堂》裡自閉症兒童的父親,原型是中國第一個孤獨症公益組織星星雨的創辦者田惠萍。
影視劇中把男女對調,現實中,性别的偏見對待也比比皆是。
《我本是高山》的故事原型,大家應該很熟悉。
張桂梅老師,創立了國内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幫助了近2000多名山區女孩改變人生命運。
很早就有人問過張桂梅老師,為什麼隻幫助山區女生,難道男生就不值得幫助嗎?
張桂梅老師曾遇到這樣的事,家長把正讀高三的女兒叫回家幹活,卻把初二的兒子送進城補習。
當張桂梅老師很氣憤指責家長時,卻隻得到了“因為他是兒子”的回答。
這就是現實,偏遠落後的地方,絕大部分家庭都會優先把資源傾斜給男性,而女性往往就是下方托舉的存在。
從此以後,張桂梅就覺得,一定要辦個女高,就算把命搭上也值得。
其實不隻是家庭資源,連社會資源,比如職場,即使已經2023年,也有很多崗位點名隻要男性。
在這個看似平等的時代,女性,尤其是成為母親後的女性,在職場上仍舊經曆着一道又一道隐形的障礙。
别的不說,就說最直覺的工資。
根據2023年最新調查顯示,近5年,男性工資遠超于女性,最高相差了2000多!
今天,我們要聚焦的,不是這部電影,也不是張桂梅老師個人的奮鬥故事,而是在她的故事之外,所有女性,特别是職場媽媽們面臨的現實困境。
01
職場媽媽的錢包
為什麼越來越扁?
有統計資料顯示,在第一個孩子出生10年後,母親的收入大概下降20%,但是父親的收入曲線幾乎沒有變化!
為什麼當媽後,我們的收入變少了?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獎,終于把這個問題研究明白了!
獲獎者克勞迪娅·戈爾丁提出:
“即使女性受教育水準已高于男性,男性掙得還是比女性要多。
特别是在,女性生完第一個孩子後!”
因為女性,被無形中賦予了更多家庭責任。
這種強行綁定的責任反映到職場上,就變成累贅,變成了媽媽應該付出的代價。
很多職場媽媽,選擇回歸職場,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需要養家,老公一個人的工資無法覆寫全部家庭開銷。
就像那句話“有了工作顧不上你,放下工作養不起你。”
但現實,卻會給職場媽媽重重一擊。
人力資源界有一段話将職業女性分為三個層次:
已婚兩個孩子=煙霧彈(無工作能量);
結婚生一個孩子=定時炸彈(随時生兩個孩子);
30+已婚無子女=超級定時炸彈(懷孕+兩個孩子的産假)。
電視劇《女心理師》中的張瑤,就是在生完二胎後,被職場無情抛棄。
而現實永遠比電視劇更殘酷。
曾經我一個朋友,在宣布懷孕的下一秒,上司就委婉告訴她,女員工懷孕期間的“潛規則”是不準升職加薪的。
甚至有的媽媽,還會被職場PUA,變相地降薪調崗。
那職場媽媽能怎麼辦呢?
隻能安慰自己為五鬥米折腰不丢人,為孩子忍氣吞聲幹下去。畢竟下一份工作,35歲的媽媽可能都過不了履歷關。
當媽媽很難,做一個有工作的母親更難。
職場永遠是弱肉強食的存在,對女性的職場壓榨普遍存在,但這不是我們要預設的遊戲規則。
遇到職場的小伎倆,首先告訴自己:"這不關我的事,我值得更好地對待。"
内心的強大是你的護盾,可以選擇不硬碰硬,但心裡要明白,我們并不卑微!
02
職場媽媽的時間
為什麼卻能越擠越多?
除了薪資不對等,職場媽媽的時間也是不對等的。
這是一個職場媽媽的日程表,排得滿滿當當,每天隻睡5個小時。
網上有一段視訊,讓孩子表演一下爸爸媽媽下班都在幹嘛。
當媽媽下班回到家:
“媽媽下班回到家,換了鞋子,就走進廚房開始做飯!”
“媽媽下班回到家,換了鞋子,就走進廚房,系着圍裙對我說:XX,趕緊寫作業!不寫完作業,今天就别想着吃飯!”
“媽媽下班回到家,就檢查我的作業,如果有一個字寫錯了,就“嘩嘩的”撕了……”
而當爸爸回到家,孩子們紛紛開始表演“葛優躺”。
有的拿起書本當“手機”,有手指“滑屏”起來,
還有的用筆當“煙”放在嘴裡吞雲吐霧,
還有直接把胳膊湊到耳朵上佯裝打電話…
媽媽們在外面忙完一天,回家還得開始另一場戰鬥,而爸爸們呢?他們有充分的理由躺在沙發上,遇事就和娃說找你媽去。
除此之外,媽媽還要承擔不少「隐形家務」。
指那些不常做家務的人眼裡根本看不到,但又必須需要有人去做的家務
給垃圾桶套上新袋子
洗碗還得洗鍋、洗刀具、擦餐桌、擦竈台
拖完地,要把拖把洗幹淨并晾曬起來
要盤點生活用品的庫存,并及時補充
……
這些隐形家務,表面看起來很輕松,但做的人累死累活,還得不到任何的正向回報和誇獎。
因為眼裡沒活的人,根本看不到!
三十多年前,霍克希爾德就把這種家庭裡的不平等,稱為“第二輪班”。
這種“看不見”的加班,相當于媽媽們一年要多勞動一個月!
03
媽媽的身份,不應該成為職場女性的桎梏
最近北京流感嚴重,前幾天帶娃去醫院,我在醫院聽到一個老公大聲痛斥老婆沒有照顧好孩子,真的很無語。
孩子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而且需要兩個人共同承擔。
媽媽有照顧孩子的責任,但爸爸同樣也是不可推卸的存在。
希望每個爸爸都能意識到,這種甩手大爺的指責,本質和職場甩鍋沒啥差別!
流感下,我們辦公室好多麻麻都開啟了“醫院-家-辦公室”的奔波模式。
半夜帶娃看病,排号排到800+,安頓好娃後,又要馬不停蹄回到工作崗位。
看着麻麻們一臉疲憊,我跟大家說,盡可能先照顧好娃,畢竟這次流感是真的很嚴重,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這句話,我也想送給姐妹們,不要過于苛責自己,誰也不是超人。
試圖同時完美地處理職場和家庭,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但不代表我們給孩子的愛就少了。
女作家阿迪契說過:“成為一個全面的人。為人母确是榮耀,但不必用母親的身份來定義自己。”
我們,不應該隻被定義成媽媽,而應該被我們無限的可能性所銘記!
希望這篇文章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安慰和力量,也想趁此機會向所有辛苦的媽媽們說一聲:你們做得很好,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