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作者:自在小羊MhQ

螳螂,這種古老的肉食性昆蟲,在全球除了極地之外的廣大區域都有分布。目前世界上共發現了2000多種螳螂,大陸已知就有140多種。這些小小的捕食者外形多以綠色或褐色為主,頭部呈扇形,具有突出的大型複眼和三個單眼,它們靈活的頸部可以180度轉動,鋸齒狀的前肢是螳螂的标志。一般體長在55-105毫米間。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螳螂一生隻有短短一年時間。它們要經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若蟲階段需要蛻皮7-11次才能成熟為成蟲。螳螂的生命周期與四季變化息息相關,春天孵化的幼蟲要經過夏天的成長,才能在初秋的時候進化為成年體。

成蟲後的螳螂很快就進入求偶和交配的階段。八月底,正值秋高氣爽之時,也是螳螂的交配季節到來。與大多數昆蟲不同,螳螂的求偶儀式十分複雜,充滿了戲劇性。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體型可能比雌性小3倍的雄性個體,會先通過視覺、聲音和資訊素等方式吸引雌性的注意。如果雌性表現出接受的态度,雄性就會啟動一系列求愛動作,可能會跳舞、揮舞前肢、展示翅膀等,整個過程長達兩個小時,目的就是展現自己的健康與活力。

如果成功赢得雌性青睐,雄性就會小心翼翼爬上雌性的後背,與其交配2-5個小時。這對體型遠小于夥伴的雄性來說,無疑是一場膽戰心驚的冒險。因為交配結束後,許多雌性會一口吞掉雄性,從頭部開始吃到尾部。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雌雄螳螂為何會有這樣殘忍的結局?這似乎源于它們低密度分布的生存環境。野外螳螂數量稀少,要找到異性配偶已屬不易。是以雄性必須四處覓食保持體力,才能抓住難得的交配良機,雌性也需要充足食物來孕育後代。如果配偶獻身成為食物,對雙方擷取足夠營養都大有裨益。

可以說,這場愛情餐盛宴,是螳螂千百萬年基因傳承的産物。它也令我們置身事外的觀察者感歎大自然的殘酷與奧妙——在進化的大道上,生命如夢,個體如泡影,唯有基因永恒。這一現象引發了許多人的好奇與疑問。為何雌性會這樣無情地對待自己的配偶?多年來,不少科學家對此展開過研究與探索。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1980年代,美國兩位動物學家戴維斯和裡克斯專門設計了一組實驗來觀察螳螂的食性。他們将30對螳螂分為兩組,一組讓雌螳螂飽食,另一組讓雌螳螂饑餓。結果發現,飽食組的雌螳螂和雄螳螂順利完成了交配,沒有出現被吃的情況。但是饑餓組的雌螳螂見到雄螳螂就立刻啃食,根本不考慮交配的事。

這說明什麼呢?很明顯,雌螳螂吃不吃雄螳螂,純粹取決于它肚子餓不餓。當它餓極了,什麼求偶禮儀都不管用,直接就啃食。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後來又有科學家比較觀察了吃雄螳螂的雌螳螂和不吃的雌螳螂,發現它們下一代的數量和成活率都沒有顯著差別。由此可見,雌螳螂吃雄螳螂與傳宗接代無關,單純是為了填飽肚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也至關重要,那就是雌螳螂的體型和性格。雌螳螂個頭本來就比雄螳螂大,還有着與生俱來的嗜血天性。它見血就激動,具有很強的攻擊性,一旦雄螳螂的求愛動作刺激到它,或者資訊素釋放不當引起它的敵意,悲劇就會發生。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是以說,雌螳螂吃雄螳螂,不僅與自身饑餓有關,也與它兇殘的脾氣有關。這種現象看似殘忍,但卻蘊含着大自然的智慧。它提醒我們,野外環境殘酷,每個生物都在拼命求生存。那為何雄性螳螂不反抗呢?

在動物界,雌性個體往往比雄性個體體型更大更強壯,這一點在螳螂身上尤為明顯。研究表明,雌性螳螂的體型通常比雄性螳螂大上一倍以上,這造成了雄性螳螂在交配時面臨巨大危險。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為了傳宗接代,雄性螳螂必須接近雌性。它們會小心翼翼地靠近,伺機鉗制住雌性螳螂的背部進行交配。這是一個極度危險的過程,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雌性螳螂反咬,吃掉性命。據統計,隻有不到5%的雄性螳螂能從這場交配中存活下來。

其實往往在交配結束後,雄性螳螂會迅速逃跑,但由于體型差距太大,雌性螳螂的速度明顯快于雄性。為了食物,雌性螳螂會毫不留情地追捕雄性。面對體型是自己兩倍的雌性螳螂,雄性螳螂根本無法反抗,隻能任由其宰割。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近年研究發現,也有極少數雄性螳螂會進行反擊以争取幸存。2021年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大約40%的雄性螳螂能躲過雌性的追擊。一些雄性螳螂會在交配時分散雌性的注意力,提高自身逃生幾率達到78%。還有個别雄性會用前肢猛擊雌性的腹部,重傷的雌性無法反擊,雄性螳螂得以活下來。

但反擊成功的機率非常低,大多數雄性螳螂仍是任人宰割的命運。雌性體型遠大于雄性,本能驅使它們吃掉雄性以擷取食物。而雄性螳螂面對雌性的攻擊無力反抗,隻能以犧牲自我來完成生命的傳遞,可謂是自然規律的受害者。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進化論中認為,物種的存在是為了傳遞基因,而非個體的利益。從這個角度看,雄性螳螂被雌性吃掉,也是一種以個體犧牲來實作種群延續的手段。

雄性螳螂體型遠小于雌性,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小體型更适合迅速轉移、藏匿,有利于雄性螳螂接近雌性進行交配。同時,小體型也意味着雄性需要比雌性少的食物來完成生長,對種群食物鍊的沖擊較小。

螳螂一生中,母螳螂會吃掉“丈夫”,雄螳螂為何不反抗也不逃跑?

從整個種群的存續來看,保證雌性個體數量更為關鍵。雖說每一隻雄性螳螂作為個體都希望活下去,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以個體的犧牲來確定物種延續,也是一種進化選擇的結果。當然,這無法為雌性螳螂無情地吃掉雄性辯護。但在自然狀态下,每個生命體都在殘酷的環境中掙紮求存,不存在道德限制,隻有生存本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