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前德國駐華記者菲利克斯·李寫下了一部關于他的父親、前大衆汽車駐北京首席代表李文波經曆的著作——《中國、我的父親和我》,并在上周五榮獲“德國商業圖書獎”。他的父親曾經確定大衆汽車在中國開展了第一筆業務。德國《經濟周刊》23日以“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大衆的電動汽車——比亞迪太領先了”為題稱,在采訪中,父子倆回憶了他們家庭對大衆進軍中國第一步中所扮演的角色。德國和中國汽車工業的現狀,中德之間的力量平衡如何發生變化。兩人都對這家德國汽車制造商的未來感到擔憂。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中國汽車出口大增

《經濟周刊》:如果沒有您,今天中國可能就沒有大衆汽車工廠?

李文波:不完全是。我至少參與了大衆汽車進軍中國的一些關鍵步驟。 1978年,我是沃爾夫斯堡工廠唯一會說中文的員工。當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突然出現在門口并想參觀我們工廠時,我被要求翻譯。就他來訪的在幾個月前,我近30年來第一次通路中國。我的家人騎着自行車從機場接我。 交通方式、技術——一切都還停留在40 年代的水準。 我向部長講述了這個故事,并将其與德國的現狀進行了比較。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德國《經濟周刊》文章

菲利克斯·李:在這次談話的過程中,雙方都意識到:中國和大衆有合作機會。1984年,大衆汽車成為第一家在中國生産并“合法”銷售汽車的公司。

我第一次去中國是在1980年,當時我四歲。 我覺得那裡很糟糕。 天氣非常冷,沒有暖氣,沒有熱水,很多房子還沒有通電,整個小區的公共廁所……後來,我平均每兩年去南京探望一次親戚。 每次通路他們都會感受到更多的繁榮。 第二次有收音機,第三次有電視。在 2000 年代的某個時候,我注意到我表兄弟的生活水準與我們在德國習慣的生活水準不再有真正的不同。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李氏父子

《經濟周刊》:您的書中有一句話令人難忘:“過去中國依賴大衆,今天大衆依賴中國。”依賴到什麼程度?

菲利克斯·李:大衆汽車退出中國後将無法生存。目前,該國擁有 34 家工廠,是該公司最重要的銷售市場。如果中國市場崩潰,一半的銷售額就會消失。此外,現在大衆汽車在中國處于技術前沿也極為重要。中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車市場,目前遠遠領先于美國。任何不在頂級聯賽踢球的人都不再在全球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突然間,在一兩年之内,中國企業比亞迪推翻了大衆汽車的霸主地位——在大衆占據了近 40 年的統治地位之後。你可以看到,近年來中國不僅在技術上追趕上來,甚至超越了它。

李文波:現在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大衆的電動汽車。 比亞迪實在是太領先了。今年上海車展,人們感興趣的是比亞迪,而不是大衆。中國人今年推出了八款車型。 大衆隻有ID 7。大衆展台上幾乎沒有什麼人,而比亞迪卻人頭攢動。過去卻恰恰相反。 這是一張清晰展示了近兩年行業發展情況的圖檔。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上海大衆

《經濟周刊》:德國汽車工業技術真的落後那麼遠嗎?

李文波:那種認為德國領先于中國的想法——現在無論如何已經不再這樣。 新發明隻能通過努力工作和對現有産品的不斷改進來實作。如果我們不努力工作,從長遠來看,中國人會比我們擁有更好的技術。

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中國員工或者供應商過去常常來德國學習。 例如,在大衆汽車薩爾茨吉特的内燃機工廠。如今,薩爾茨吉特的整個電池制造廠都來自中國。 我們的機械工程師被派往中國學習。時代在變。

菲利克斯·李:這也需要沃爾夫斯堡人民進行大規模的反思。 突然間你不得不謙虛地看着你的中國夥伴,希望他們能教你一些東西。技術的未來早已由中國決定。

德媒:今天沒有中國人會購買德國的電動汽車,中國太領先了

中國汽車在車展受到歡迎

《經濟周刊》:現在還不算太晚嗎?

李文波: 德國人将汽車視為一種交通工具,僅此而已——但現在汽車必須做更多的事情,成為帶輪子的智能手機。 是時候終于明白這一點了。 這樣德國汽車工業或許能夠迎頭趕上。我們現在必須快點。 我們不能再浪費時間了——這适用于公司,也适用于政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