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爾蘭大饑荒(十一):饑餓和驅逐“幫助”愛爾蘭解決了人口過剩

作者:覓食記

文 | 羅格

《食物改變曆史》(上、下卷)作者

我将嘗試全景梳理19世紀中葉愛爾蘭大饑荒發生之前、之中、之後發生的故事。這是連載第十一篇,持續更新,您的關注、支援是我的動力。

1847年1月,倫敦終于無法再忽略來自愛爾蘭的災難。維多利亞女士本人也為愛爾蘭人捐獻了2000英鎊。

愛爾蘭大饑荒(十一):饑餓和驅逐“幫助”愛爾蘭解決了人口過剩

維多利亞女王

羅素首相終于送出了他的新的救濟方案,首先是開設施粥站,每個人可以免費領到一份配給,作為救濟災民的臨時舉措。但他重申:“把對人民供應食品的任務留給私人企業和正常貿易,将是一種更明智的做法。”是以,他更重視《濟貧法》的放寬,即由愛爾蘭地方濟貧稅來負擔災民。

1847年8月,在新一季的洋芋出産前,愛爾蘭《濟貧法》委員會在都柏林成立。但實際上他們根本無法從地主們那裡收到稅。因為根據《濟貧法》,地主除了地産,還要為少于4英鎊的小屋交稅,避稅的最好方法,就是讓愛爾蘭農民的小屋消失。同時,擁有四分之一英畝土地的人,也被排除在救濟之外,為數不多的、饑荒前擁有一小塊土地的愛爾蘭小農,也徹底消失了。

愛爾蘭大饑荒(十一):饑餓和驅逐“幫助”愛爾蘭解決了人口過剩

大饑荒時期被遺棄的房屋

這場從1845年開始的大饑荒,實際上一直持續到1851年。1851年,英國再次進行人口普查時,愛爾蘭的人口已經減少到655.2萬人,相比上一次的普查資料,減少了近20%,而如果算上未納入統計和自然增長的數字,愛爾蘭至少損失了四分之一,即250萬人。

愛爾蘭大饑荒(十一):饑餓和驅逐“幫助”愛爾蘭解決了人口過剩

不列颠政府忽然發現,自己有了意外的收獲:愛爾蘭原有的土地制度瓦解了,小塊的土地逐漸合并成大農場,終于有條件進行英國式的農業生産——從這個角度說,洋芋引發的大饑荒,無疑是愛爾蘭特色的“圈地運動”。

愛爾蘭人移民也在大饑荒時期達到了頂峰,1841-1851年間,約37.4萬僥幸活下來的愛爾蘭人,走進了英國的工廠。1849年,卡迪夫的卸貨和裝貨工資分别為每噸2.5和3便士,愛爾蘭人為了免于饑餓,隻要0.5便士和1便士就幹了。此外,還有更多人移民到新大陸的美國、澳洲和紐西蘭,成為遠離故土的廉價勞動力。

愛爾蘭大饑荒(十一):饑餓和驅逐“幫助”愛爾蘭解決了人口過剩

愛爾蘭人離開故鄉

事實上,在大饑荒期間,有許多英國人相信,這正是馬爾薩斯說的,人口增長超過食物生産帶來的災難性後果。是以隻有抑制人口增長,才有可能改善愛爾蘭。不列颠用一場真正的實驗,驗證了馬爾薩斯的理論:

饑餓和驅逐,終于“幫助”愛爾蘭解決了“人口過剩”。

(未完待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