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作者:澎湃新聞

楊健

卡爾·馬克思于1818年出生在德國古城特裡爾,比維多利亞女王出生早一年。三十一年後,他以流亡者的身份定居在倫敦(他以前是一名革命者),直到1883年去世。維多利亞女王一直活到20世紀 - 1901年,在此期間,馬克思的影響傳播到世界,維多利亞帝國消失了。

阿薩·布裡格斯,馬克思在倫敦

一是霍亂時期倫敦和哲學家的貧困

卡爾·馬克思于1849年8月來到倫敦。在夏天的街道上,空氣中彌漫着馬糞的味道,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嗅覺體驗。喬治·什裡比亞(George Shribiya)推出的三輛公共馬車已經在該市運作了20年。在雨天,成堆的馬糞被沖走街道,與其他泥土一起流入下水道,流入泰晤士河,這是居民日常使用的水源。現代流行病學認為這種手術是一種反典型,但當時鮮為人知,人們是迎接即将到來的瘟疫的頭皮。在馬克思到來之前,霍亂已經在倫敦流行起來。這是霍亂在19世紀第二次襲擊該地區,有15,000人喪生。幸運的是,人口很快就會增加。

馬克思是過去十年中倫敦33萬新移民之一。世界無産階級的革命導師作為無産階級進入城市。《哲學的貧困》一書的作者對哲學家的貧困并不陌生。

有趣的是,這位哲學家在倫敦的第一個家位于一個時髦的地方,靠近切爾西國王路,安德森街4号,一個兩房間的房子。房子很小,但不得不擠滿了一個六口之家:馬克思,雅尼夫人,長女雅尼,次女勞拉,長子埃德加,女仆海倫·德穆特·林賽。此外,雅妮還懷了一個孩子,即将出生的次子亨利。

馬克思于當年11月5日來到倫敦,篝火之夜(蓋伊·福克斯,17世紀初英國的天主教叛徒,在炸毀國會大廈的陰謀失敗後被處決)。人群點燃篝火慶祝,篝火日之夜成為傳統,他的第二個兒子亨利出生。在母親的記憶中,兒子出生的那天,街上的煙花照亮了窗戶,耳朵裡充滿了"蓋伊·福克斯"的喧嚣。雅尼給亨利起了個小名字,"狐狸"。小狐狸是家裡的第一個英國公民,姐姐雅尼是法國人,二姐勞拉是比利時人,大哥哥埃德加是普魯士人。有四個孩子和四個國籍,流亡者的履歷足夠豐富,可以炫耀。馬克思本人早在四年前就放棄了普魯士國籍,成為無國籍人。無産階級沒有祖國。

對雅尼太太來說,亨利出生前後的幾周是一段愉快的時光。安德森街的蝸牛屋與之前的起起落落相比,有一種家的感覺。唯一困擾她的是兒子驚人地睡着了,亨利每兩個小時就醒一次,母親不得不忍受疼痛,把破裂的放進嘴裡。

幸福的煩惱不會持續太久。一件小事提醒馬克思,安德森街4号的租金是每月6英鎊。雙重因素使提醒一路過關,一方面馬克思沒有固定收入,另一方面雅妮媽媽的扶持是一杯水車工資。攤牌的日子很快就來了,在亨利出生五個月後,1850年4月初的一天,房東因為房客拖欠了一個客人的訂單。兩名法警在現場,沒收了房客的所有财産,從床上用品到玩具奶昔。數百人聚集在安德森街4号門口觀看驅逐,切爾西地區所有閑置的男人似乎都出局了。

呵呵,有點誇張,切爾西的閑人并沒有從巢裡湧出來。離開安德森街(Anderson Street),沿着國王路(King's Road)向富勒姆(Fulham)不到500米,在一間哥特式尖頂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76歲的閑人克萊門斯·梅特内(Clemens Metne)可以坐在客廳的壁爐旁度過一個下午。老人是一個合格的公衆,不情願的政治家,生活在一個簡單而見多識廣的環境中。他每天的消遣是大聲譴責他的政治對手惠靈頓公爵的無常,他的老搭檔和滑鐵盧戰役的勝利者,作為一個忠實的傾聽者。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梅特涅的肖像

作為舊歐洲保守勢力的頭号代表,梅特内也是《共産黨宣言》中第一個被點名的人。這本小冊子出版的同一年,1848年歐洲革命的浪潮将梅特内從原來的水道中帶走。1848 年 3 月,奧地利維也納爆發了反梅特内斯的示威活動,強大的梅特内斯逃走了,護照名叫弗裡德裡希·邁耶(Friedrich Meyer),他是格拉茨的批發商。總而言之,梅茨納比馬克思早16個月到達倫敦。但他們是同一個身份,是流亡者。從1849年10月到次年4月,馬克思一家住在安德森街4号——在梅特尼和他的偉大批評家之間,相差近半年,相隔約半年。他們對此一無所知,也沒有看到兩人街頭相遇的任何記錄。

然而,梅特内斯卻深陷黑暗,馬克思忙于自己的事務:重組共産主義者聯盟,創辦《新萊茵河,000政治與經濟評論》,并資助德國勞工教育協會的其他流亡者。這一切都很昂貴,但馬克思很害羞。這個困境的答案是,馬克思不得不找另一個地方住。我們要去哪?

安德森街位于東北四五公裡處,倫敦Soho區有一個露天國家博物館。甚至在法國大革命的早期,來自歐洲各地的流亡者,意大利人,法國人,瑞士人,匈牙利人,波蘭人,俄羅斯人,德國人湧向這個偏遠地區。Soho的私人住宅經常被改造成更狹窄的空間,以容納更多的租戶。餐飲,典當和肉類企業是該地區的支柱,街道擁擠,嘈雜和肮髒。也許在流亡者的眼中,這有一定的家的感覺。1850 年 5 月,馬克思一家搬到了流亡者的故鄉蘇荷區。

與此同時,英國皇家内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的全科醫生、英國第一位麻醉師約翰·斯諾(John Snow)正在蘇豪區(Soho)各地對下水道進行采樣。霍亂已經在這裡獲得了新的生機,麻醉師覺得有義務将精力轉移到傳染病上。斯諾還沒有碰過關于霍亂的門,事後看來他的猜測是明智的,但當時似乎有點奇怪。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和南丁格爾女士在内的共識是,霍亂是一種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來源是氡。斯諾的觀點與霍亂不是呼吸道感染而是消化道感染以及緻病媒體是水的共識是相反的。為此,在馬克思抵達倫敦的第一年八月,他發表了他的論文《霍亂傳播的方式》。在這篇影響不大、也不是很嚴謹的論文中,他明确提到了"污染的水"。斯諾先生接近真相,他需要的是證據,抽樣soho的目的是收集證據。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約翰·斯諾

四年後,當霍亂在1854年再次席卷倫敦時,斯諾的謎團得到了解決。在他的霍亂死亡地圖上,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跳了出來。這是Soho的Broad Street上的一個泵,是犯罪現場之一。犯罪過程如下:住宅廢水通過下水道排放到泰晤士河。由于泰晤士河堤壩的工作尚未開始,受污染的河水已經滲入居民區的井中。水泵将水從井中抽出,并将其傳回居民的嘴裡。多麼沉重和痛苦的發現。當然,斯諾的報告也有一些衍生話題,比如傳染病與生活環境的關系,生活環境與社會階層,這是文科學生的作品。

馬克思在蘇荷區的新家位于迪恩街,距離寬街水泵有五分鐘的步行路程。Soho街主要是喬治風格的建築,沒有寬闊的外牆,僵硬而嚴肅的形狀。優點是,每棟房子的一樓都有一個共用的水房,女仆林頓不必出現在街道水泵旁取水。我很幸運能回家。馬克思在迪恩街(Dean Street)合租了兩棟房子,之前是64歲,然後是28歲。迪恩街28号,迪恩街64号,比儲藏室大一點,馬克思夫婦在那裡隻住了八個月,失去了一個家庭成員,次子亨利。在他一歲生日後的幾天,亨利死于腦膜炎引起的痙攣。一個孩子的早逝幾乎是馬克思人生悲劇的永恒主題。亨利剛剛開始,這将一次又一次地發生,以迪恩街為舞台。

亨利去世後不久,1851年1月,馬克思搬到了迪恩街28号。迪恩街28号的房東是意大利廚師約翰·馬蘭戈(John Marango),他有兩個房客,一個是住在倫敦當糖果店的馬蘭戈,另一個是愛爾蘭作家摩根·卡瓦納(Morgan Kavanagh)。作者是第二個房東,将自己的部分土地轉租給馬克思,屋頂上有兩個房間 - 街上的客廳和後面的卧室,每年租金為22英鎊。

當馬克思夫婦搬進迪恩街28号時,當他們搬進安德森街4号時,他們與家人完全一緻,這對夫婦加上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以及女仆琳恩。有一個共同點,雅妮又懷孕了,即将出生的三歲女兒弗朗西斯卡。這個家庭已經連續失去了人口,将住在迪恩街28号,直到1856年。

一位普魯士間諜想知道如何一瞥馬克思在迪恩街的生活,他這樣寫道:"馬克思,盡管他性格暴力,但作為父親和丈夫,他是一個非常溫柔和體貼的人。馬克思住在倫敦最差的租金之一,是以也是最便宜的租金之一。房子裡沒有一件家具幹淨結實,二手貨商會羞于脫下這麼一堆驚人的破布。當你走進馬克思的房間時,煙霧刺穿了你的眼淚,讓你覺得自己好像在洞穴裡摸索。當你習慣了煙霧時,你可以識别出從霧霾中出現的東西,一切都是肮髒和塵土飛揚的。是以坐下來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兩把椅子,一把三條腿,一把四條腿。四條腿的椅子是留給客人的,椅子上還有孩子們的剩飯。如果你坐下來,不要你的褲子......"偵察兵的特征之一,敬業的間諜,永遠不會忘記:害羞的家夥,嗯,似乎永遠不會刮胡子!

在迪恩街的街對面,還有另一個重新聚焦的景象,凱利小姐劇院。們懶洋洋地躺在劇院門後,看着在黑暗中路過的醉漢,數着口袋裡的剩餘價值。

當們在黑暗中釣魚時,斜躺在頂樓的馬克思可能整夜都在寫作。像大多數天才一樣,馬克思沒有固定的休息,睡着了,在不确定的時間醒來。他經常通宵工作,直到中午睡在沙發上,穿着衣服,沒有被進出房間的外界吓倒。

有點尴尬,浪費睡眠而忘記吃的天才不是經營生活。他幾乎沒有找到《紐約每日論壇報》(New York Daily Tribune)歐洲記者的工作。通訊員按件支付,每份手稿1磅。由該報編輯查理·德納(Charlie Derner)上司的合作,自馬克思搬進迪恩街28号以來持續了11年。起初,這位通訊員的英語并不流利,許多手稿都是恩格斯寫的。恩格斯最初的19篇德國評論大受歡迎,這是後來的人類經典作品"德國革命和反革命"。美國讀者第一次聽說"馬克思",是的,文章看到報紙的簽名全是馬克思,稿件費也是馬克思名下的。

真理的先知怎麼可能少一些天使呢?恩格斯是馬克思的天使,他們的友誼是如此高尚,以至于感到羞愧。除了是普通的筆寫槍手之外,"第二小提琴手"的真正作用是"第一小提琴手"的提款機。為了更好地認識馬克思,恩格斯于1850年11月搬到曼徹斯特,為他父親的棉花商人工作。1 磅、2 磅、5 磅...彙票不斷從曼徹斯特進來。每次聽到郵差敲門,馬克思都會像大赦一樣喃喃自語,雅尼為馬克思的口述做了一個筆記:"一定是弗裡德裡希,我們得救了!"「主對受害者的要求並不高,卡爾,請快點完成並出版你的經濟學書籍。

抱歉,這項工作的完成是在遙遠的将來。馬克思有嚴重的拖延症,這是這位偉大導師的疾病之一,第二種是金錢冷漠。後一種情況将使從曼徹斯特帶來的解毒劑無效。管理你的錢的方法是把你手頭上的錢都花在幫助那些不太富裕的流亡者身上。當你缺錢時豎起耳朵,等待郵差敲門;如果《論壇報》的手稿費和恩格斯的彙款沒有來,你将不得不把你不能作為面包吃的東西送到當鋪,比如雅尼的珠寶、銀餐具和全腿桌椅。典當是Soho的支柱産業之一。

那些決心改造世界,把自己的世界搞得一團糟的人,遲早會被當鋪老闆所熟知。迪恩街是真實的場景:《論壇報》記者出去為他的專欄買了一份報紙,但他翻動了他的外套口袋,找不到一分錢,是以外套被送到了當鋪。它發生在1852年10月。

整整一年,馬克思度過了艱難的一年。年初,大女兒小燕妮和女仆林宇都病倒了。到四月,她的第三個女兒弗朗西斯卡死于嚴重的支氣管炎。弗朗西斯卡和她從未見過的同父異母兄弟亨利一樣,在她一歲生日後的幾天就在迪恩街去世了。埋葬弗朗西斯卡的錢是借來的,貧窮和不幸聯手打敗了馬克思。

1852年,一個可怕的一年,可能是過去幾年中最糟糕的一年。與未來幾年相比,誰會想到這将是最好的一年?在失去弗朗西斯卡三年後,馬克思最喜歡的長子埃德加于1855年4月死于肺病,享年八歲。埃德加的死證明了一個可悲的事實,即馬克思的男子和男童都沒有活到成年。馬克思的學生威廉·利布克內西(William Liebkenesi)目睹了老師痛苦地失去愛:他處於一種可怕的焦慮中,幾乎是憤怒的,拒絕任何安慰。

迪恩街不能再留下來了,它隻會讓父親想起那個死在他懷裡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埃德加去世後的第二年,即1856年9月,馬克思還清了欠下的房租,搬出了迪恩街,依靠雅尼繼承的兩筆遺産,一筆是蘇格蘭叔叔的150英鎊,另一筆是母親的120英鎊。下一站是倫敦北部郊區的格拉夫頓聯排别墅9号。

迪恩街28号的門對馬克思來說是一個可怕的記憶,錐體的痛苦是壓倒性的。

在喬治·羅西尼(Giorgio Rossini)看來,這扇門是倫敦罕見的樂趣之一。這位意大利作曲家和美食家對喬治式建築的看法與馬克思截然不同。羅西尼和馬克思,兩個從未見過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共享同一個空間。是的,這是迪恩街28号。

羅西尼搬進了迪恩街28号,比馬克思搬進來早了27年。自1824年3月以來,羅西尼在倫敦巡回演出中租用了它五個月。羅西尼比馬克思慷慨得多,他把整棟房子都租了下來。與貧窮的馬克思不同,羅西尼對錢來說并不壞。他被維多利亞女王的叔叔,當時的國王喬治四世邀請到倫敦,以獲得30,000英鎊的獎勵。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迪恩街28号

1851年的馬克思無法想象羅西尼在1824年如何規劃迪恩街28号:在一樓的水房旁邊有一個專用的廚房,作曲家偶爾會自己做一頓烤鹿肉餐,二樓是作曲家的書房,在這裡他寫了拜倫勳爵的哀悼;三樓是作曲家的卧室,他的新妻子伊莎貝拉·科波蘭(Isabella Kopolan)晚上會在窗戶旁茫然。在馬克思家租來的房子的頂層,作曲家用它來堆疊樂譜和樂器。每當羅西尼走出迪恩街28号時,來自街對面的意大利移民都會聚集在他周圍。他們生來就喜歡熱鬧地聚在一起,問這個問:"喬·阿基諾,布萊頓皇宮是什麼?"

事實上,羅西尼隻厭倦了附庸般的英國人,而不是略顯粗俗的意大利人。他們都很有禮貌,假裝,不,他們根本不知道如何聽音樂,與羅西尼的忠實粉絲Metene不同,"塞維利亞的理發師"的前奏聽起來臉上帶着微笑。1824年,梅特内還在維也納,如中午的奧地利塞尚。

畢竟,真正的聲音在歐洲大陸。1824年8月,在收到巴黎意大利歌劇院主席的邀請後,作曲家毫不猶豫地說離開。在命運的安排下,羅西尼原本堆放在樂譜的頂層,後來成為馬克思的避難所,持續了五年。忘了承認,馬克思對《威廉·雷爾》的贊美是對1829年在巴黎首演的羅西尼的書的緻敬。此時,馬克思第一次來到巴黎早了14年。

今天,迪恩街28号是倫敦唯一一座帶有紀念标志的馬克思故居。在一樓有一家名為"Jun去哪裡?"的餐廳。先生,你去哪兒了?羅西尼去了花之都巴黎,馬克思在霧蒙蒙的倫敦徘徊。

第二,閱覽室裡的流亡者和改變世界的經濟學

從迪恩街到蘇豪廣場,從那裡到牛津街,不遠處是大英博物館,觀馬花長達一刻鐘。大英博物館屬于一個更大的地理類别:布盧姆斯伯裡,倫敦的知識分子堆積如山。

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isle)深受布盧姆斯伯裡文學的折磨,他沒有抗拒對奇怪話語的沉迷:"總會有一些無能的孩子去大英博物館。"毒舌具有自嘲的意思,他自己也經常去大英博物館,尤其是他在倫敦的頭十年從蘇格蘭。《英雄與英雄崇拜》和《過去與現在》都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毒舌的工作成為馬克思批評的對象。1850年4月,文章發表,"評論托馬斯卡萊爾"當代評論。(一) 目前時代。(二) 示範監獄",由男子共同簽署。這篇文章發表在《新萊茵政治與經濟評論》第四期上,這是馬克思經營的一本雜志,馬克思勒緊了腰帶。這篇文章的修辭犀利,寫作的堅強,它的謬誤迫使卡萊爾陷入了邏輯上的死胡同。毋庸置疑,批評家和他們的批評者一樣有毒。

文章發表的時間與作者被房東強迫搬到安德森街4号的那一天大緻相同。一個月後,馬克思搬到了迪恩街64号。又過了一個月,1850年6月,他獲得了大英博物館的閱讀許可證。

幫助馬克思獲得閱讀證書的是安東尼·帕尼奇(Antonin Panic),他是意大利左翼流亡者,也是大英博物館閱覽室的圖書管理者。這并不容易,閱覽室有自己的會員制度,類似于紳士俱樂部,馬克思當然不能在經濟層面上成為紳士。恐慌忽略了這一套,盡管馬克思很窮,但值得尊重先知性的貧窮。1847年11月,他在紅獅酒吧旁聽到了共産主義者聯盟第二次代表大會,"無産階級世界團結"比"有光"更誘人。馬克思的入會申請給了潘卡一個與先知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意大利人不假思索地準許了先知的申請。出于某種原因,在與先知的接觸中,潘妮莫名其妙地提到了他家鄉的莫爾達納别墅,并詛咒道:"壯麗的背後是一團煙霧,幸運的是我逃到了那裡"。馬克思是對的,他聽了,在未來的某個時候,他會覺得"莫達納别墅"代表了陰影中的某種反應。

大英博物館的閱讀證書是馬克思近30年來高頻使用的對象。除了外出避債的日子,馬克思平時去大英博物館打一拳。馬克思的閱讀始于經濟學人過期的雜志,其次是休谟,洛克,李嘉圖,然後是亞當·斯密和馬爾薩斯。他對英國經濟學史非常着迷,以至于他可以去牛津大學成為一名經濟學教授。教授的一般工作流程是白天在閱覽室提取檔案,晚上回家整理材料。

迪恩街28号的意大利廚師兼房東約翰·馬蘭戈(John Marango)對留着胡子的房客感到好奇。他早晚回家,胳膊下總是拎着筆記本,寫了點什麼?胡子有時說的話在廚師的字典裡純粹是無關緊要的。有一次,是1851年5月底,廚師們去海德公園看世界博覽會。他帶回了一幅印刷品,水晶宮的标志上印着令人興奮的口号:工業連接配接世界。沒想到,宣傳品落在馬克思的手裡,胡子冷落了一句話:商品拜物教的自我癡迷,誰在乎人?

馬克思的話對馬蘭戈來說一定是超進階的。胡子認為問題有點大,他想揭示資本主義生産的東西和事物之間的關系,以及另一個重要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的幾位同僚,如拉薩爾和恩格斯,都明白他的研究的價值。馬克思想寫一本經濟學書,一本足以改變世界的經濟著作,恩格斯從來不忘了敦促他盡快完成他的書《資本論》。

大英博物館是為《資本論》準備的。然而,馬克思并沒有立即寫作。一方面,《紐約每日論壇報》的專欄和其他幾部小規模作品分散了他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他想通讀該領域的所有重要作品。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資本論》第一卷

《資本論》于1857年8月開始寫作。那時,馬克思一家已經搬到了格拉夫頓9号聯排别墅,大英博物館新的花園頂層閱覽室已經完工。

它位于大英博物館中庭的圓頂閱覽室,它的第一幅素描是由安東尼奧·帕尼恩(Antonio Panic)創作的。圓形閱覽室因我們的導師卡爾·馬克思(Karl Marx)而出名,他是發行閱讀卡的人。馬克思在這裡讀書寫字很久了,習慣于在L、M、N、O、P排選一把椅子坐,離必訂的參考書不遠,卻沒有固定的座位。馬克思的日常習慣後來被創造為一個神話。這個神話已經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遊客的尋根之源。1984年12月,時任蘇聯共産黨第二位人物的戈爾巴喬夫通路了英國。在這段時間裡,他參觀了圓頂閱覽室,并在虛拟的"馬克思座位"旁邊歎了口氣:這一切都始于S。通路期間,戈爾巴喬夫首次講解了他的"新思維"。

今天的圓頂閱覽室是大英博物館的旅遊景點。在裡面,有一個名為"閱覽室和革命"的看闆,上面寫着:"這個閱覽室,以及它之前的建築,為許多政治流亡者和學生提供了避難所和精神來源。"大英博物館閱覽室是馬克思的避難所,他是避難所最勤奮的讀者。

不僅馬克思住在避難所裡,還有許多流亡者或當地人,窮人或富人,頑固的保守派或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都在這裡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大英博物館閱覽室就像一個時空容器,收藏着不同年齡和興趣的讀者的足迹。這麼多人,這裡完成了活動軌迹的重疊重疊,而且大多處于不知情的狀态。當一頁曆史頁面被編纂成一本書時,當代會有很多有趣的發現。

濟慈借的書單上包括《荷馬史詩》,馬志尼午餐總是帶幾塊黑面包,羅斯金打破了閱覽室的普通鵝刷,《筆記早晨》記者狄更斯在這裡寫下了他的《博紮》......在肖的辦公桌上,同時展示了《資本論》和瓦格納的《特裡斯坦和伊索爾德》的配樂。你怎麼能少說俄語的朋友?列甯、托洛茨基、克魯布特金都出現在這裡。還有那些我們熟知的亞洲人,甘地和孫中山,他們即将成就一番事業。

不一一列舉,回到馬克思,他的首要任務是"資本論"。1857年12月,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1857-1858年經濟手稿》的導言中,大約有三分之一,馬克思寫信給恩格斯說:"我現在整夜瘋狂地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以便至少澄清洪水前的一些基本問題。信中提到的洪水是自1857年經濟危機以來第一次真正的全球經濟危機。它首先在美國爆發,這是由于英國對新大陸基礎設施的過度投資造成的,然後危機吞沒了舊世界并席卷了整個歐洲。在馬克思寫作的那個月,英國的工業産出下降了一半。世界博覽會的"維多利亞時代的繁榮"踩下了刹車。

哈,這就是馬克思喜歡的。由于他的理論假設得到了驗證,強烈的期望成為現實。他越是思考資本主義,就越相信經濟危機對這個龐然大物來說是一個無法治愈的狀況。至于病變,他寫道:所有真正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不亞于群衆的貧困和有限的消費......

馬克思的心靈閃爍着真理的光芒。當然,真理的光芒灼傷了他。首先看到色彩的是大洋彼岸的《紐約每日論壇報》,自1855年以來,編輯部的合同逐年縮減,文章不再署名,經營雜志的想法沖突等等,是報紙和作者之間慣用的僵局。1862年3月,雙方正式解除合作,馬克思失去了不穩定但重要的收入來源。向西部鐵路公司提出的工作申請也被拒絕,因為候選人的筆迹潦草。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成為"消費有限的窮人"之一。事實上,他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輩子的人,從來沒有走出過個人經濟危機。

雅尼對生活環境變化的看法與家庭的經濟狀況相符。格拉夫頓聯排别墅9号于1856年搬遷,位于肯特郡,随着鐵路的鋪設而上升。與漢普斯特德荒野相連,它被标記為中産階級的位置。這所房子有理想的英國房子的四個特征:通風,陽光明媚,幹燥和建在礫石地基上。另一個優點是,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您可以俯瞰聖保羅大教堂。

起初,雅妮對她的新家很滿意,用了"迷人"等高品質的形容詞:"我們第一次睡在床上,坐在椅子上,甚至有一個客廳,裡面有舊家具,我們真的以為我們住在一個迷人的城堡裡。"漸漸地,她覺得自己在倫敦北部郊區的異類生活感到有些不便,她會不時想念Soho的煙火。在格拉夫頓聯排别墅裡呆了不到兩年後,最初的新鮮感消失了......

從那時起,各種疾病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困擾馬克思家族。1860年,雅尼染上了天花。第二年,她六歲的女兒Elena患上了黃疸。随之而來的災難襲擊了馬克思,他渾身痔瘡,患有皮膚病,困擾他直到老年。

雞的碎片化生活,像皮膚病一樣,癢癢不停地抓撓。房租、學費、稅收和當鋪利息,所有這些都讓馬克思感到不安。《資本論》作者的主要個人沖突是,微薄的收入總是難以滿足來月的日常開支。1863年初,人類知識史上的最後一部著作,大書的書名正式定稿為《資本論》,原标題《政治經濟學批判》被指定為副标題,大全書《1861-1863年經濟手稿》二稿也即将完成。與此同時,作者正處于滅絕的邊緣。格拉夫頓9号聯排别墅的房客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宣布破産,讓他的兩個大女兒去當家庭教師,解雇女仆林頓,把他的妻子和埃琳娜帶到宿舍。

他再次向曼徹斯特喊道:弗裡德裡希!恩格斯又湧了進來,送彙票的郵差又敲了敲門。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馬克思和他的女兒和恩格斯

至此,馬克思的不良财務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放松。恩格斯的資助解決了眼前的需要,兩個重要的遺産不容忽視。1863年11月,《資本論》第三版《1863-1865年經濟手稿》剛剛出版,馬克思的母親去世,他獲得了600英鎊的可觀遺産。1864年5月,馬克思的"不容忘記的朋友"威廉·沃爾夫(William Wolfer)去世,他留下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800英鎊遺産。

就在沃爾夫死後一個月,馬克思再次搬到了梅特蘭公園路1号格拉夫頓聯排别墅以南幾百碼處,這是一座大型的單戶住宅。房子很舒适,每個女孩都有自己的房間,有寵物,甚至有一個舞會,主人終于有一個寬敞的書房,可以俯瞰梅特蘭公園。關鍵是,房子的名字讓馬克思聽得很熟悉,莫爾達納别墅,房子......我必須和安東尼科·帕尼奇談談。

自從1856年搬到漢普斯特德這個矮小的街區以來,從大英博物館到1875年3月馬克思最後一次搬家的梅特蘭公園路41号,從大英博物館步行到迪安街9号或梅特蘭公園路41号要遠得多。資本寫了第三稿,馬克思去大英博物館主要是為了核實資料和抄錄引文,偶爾也會翻開醫學書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來治療酸痛。大約12點鐘,他會去羅素街的博物館小酒館吃午飯。找個視窗看看烈士聖喬治教堂的座位,點一杯啤酒,有輕微的感覺,不錯。酒吧是布盧姆斯伯裡作家的天堂,馬克思在那裡喝酒,和寫偵探故事的眼科醫生柯南·道爾(Conan Doyle)坐在一起。兩人分開多年,1891年,柯南·道爾從維也納回到倫敦,成為一名酒吧常客。今年,作者下定決心要和自己的偵探一起得出結論:"我考慮過殺福爾摩斯,一百個,他占用了我太多的時間。"他沒有成功,因為讀者不喜歡它,酒保惡狠狠地盯着他。

馬克思和柯南道爾,典型的"在不同時間共享同一個空間"。另一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是馬克思在倫敦叙事中不可避免的隐形主角。如果馬克思的後半生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沒有狄更斯,背景就會被扭曲。他們都是同一個城市,是當代的一代。從1849年馬克思的到來到1870年狄更斯的去世,倫敦是他們共同的舞台,倫敦的迷霧是他們共同的朋友。

羅素街位于德蒂街48号以東500米處,狄更斯在倫敦唯一幸存的家。狄更斯在這裡住了三年,從1837年到1839年。成就不小,有三部小說,"匹克威克之書","迷霧孤兒"和"尼古拉斯·尼克貝",以及兩個女兒瑪麗和凱特。48 Douty Street距離迪恩街28号也很近,距離酒店不到1.5公裡。然而,即使狄更斯搬離了德蒂街的那一年,馬克思在十年後也不得不搬到倫敦,這毫無意義。

不自覺的曆史︱君往何處:馬克思徘徊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

狄更斯

馬克思在蘇荷區度過了他的歲月,狄更斯住在大英博物館以北1公裡的塔維斯托克。在19世紀50年代,作家的狂熱努力覆寫了布盧姆斯伯裡,而Soho是他軌迹的自然延伸。他喜歡在考文特花園的魯爾斯酒店吃飯,經常去蘇荷廣場旁邊的福伊爾斯書店,馬克思可以出去擡腿。狄更斯對蘇荷的流亡者很熟悉,1851年4月,他在《回家》雜志上用文字描繪了他們的畫:"在蘇荷區的一家小咖啡館裡,人們正在編織旨在摧毀奧地利帝國統一的秘密。計劃;普魯士受到24波蘭人的威脅,在一家廉價餐廳的頂層;在裝滿雪茄的亭子裡的小會議室裡,人們正在抽簽決定誰将暗殺路易·拿破侖·波拿巴......"

狄更斯在寫作之前是否在腦海中閃過一個留着胡子的模特?問号隐藏在曆史的深處,狄更斯和馬克思的會面沒有明确的記錄。也許可以冒險推測,在特定時間,在特定地區,他們如此接近 - Soho的一家小咖啡館,還是大英博物館的一家酒吧?或者,在其他地方,例如漢普斯特德荒野中的一條長長的小徑。

21世紀,跨國房地産開發商介紹了漢普斯特德的房地産項目,"人文主義"是不可或缺的修辭,兩大音符分别是馬克思和狄更斯。搬到倫敦北部郊區後,他周末在漢普斯特德(Hampstead)帶了一籃子食物去野餐,這是馬克思夫婦的預留賽道。這也是狄更斯一生都熱愛的地方,他在卡姆登鎮潮濕的街道上長大,亨普斯特德寄宿學校的畢業生和他的朋友威爾基·柯林斯住在沙漠西側的一個莊園裡。他喜歡在漢普斯特德的荒野中散步,并與朋友一起旅行。馬克思在肩膀上和小埃琳娜一起玩耍時,會和作家擦肩而過嗎?在一個備受期待的巧合中,"大衛·科波菲爾"是埃琳娜青少年時期的枕邊書。她的父親稱狄更斯為"傑出的小說家",他"在他非凡的、生動的插圖書籍中向世界揭示了更多的政治和社會真理,而不是所有職業政治家、政治理論家和道德家的總和"。

父親顯然過于謙虛。1867年,當埃琳娜對大衛·科波菲爾着迷時,馬克思最傑出的著作《資本論》的第一卷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一本解釋世界并改變世界的書,人們用書中發現的曆史規律來計算未來。

*** *** ***

1883年3月14日下午,在梅特蘭公園路41号的書房裡,馬克思在他心愛的舒适椅上打瞌睡時去世了。恩格斯說,19世紀下半葉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考。但到馬克思去世時,大多數倫敦人從未聽說過他的名字,即使是最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也與他關系不大。《資本論》的第一個英文版在他去世四年後問世。

馬克思本人從未對倫敦或英國有過一絲好感。巴黎帶來了自己的革命基因,但倫敦卻沒有。盡管工業化迅速,勞動人民貧困,但這座城市以一種感人的方式共存。奇怪的是,革命從未到來。這座城市的居民似乎是費邊人,對自己的處境感到滿意,等待着曆史逐漸完善。馬克思和他的思想與倫敦格格不入。也正是在巨大的張力中,是未來将窺探地球的能量悄然孕育出來的。共産主義的幽靈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徘徊了34年。倫敦是馬克思居住時間最長的城市,英國是馬克思生活時間最長的國家。

參考書目和論文:

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56年

《馬克思傳記》,大衛·麥克萊倫著,中文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

《馬克思在倫敦》,阿薩·布裡格斯著,中文大學出版社,1986年6月

《卡爾·馬克思:一個19世紀的人》,喬納森·斯珀伯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

《馬克思與倪倪》,史忠權著,廣東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

《恩格斯傳記》,中央編纂局編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她這樣的一生:埃琳娜·馬克思傳記》,作者:雷切爾·福爾摩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大英博物館的故事》,保羅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大英圖書館圖書史》,作者:David Pearson,Translational Press 2019 年 1 月版

《大英博物館日記(二外》),陳普萊恩著,生活,閱讀,安迪三聯書店,2017年2月

《倫敦文學地圖》,唐娜·戴利和約翰·湯米·迪,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狄更斯傳記,赫斯金·皮爾遜著,1985年6月,浙江文學出版社

《羅西尼》,闫建平、石國賢著,東方出版社,1997年1月

Metney: Empire and the World,Wolfram Seaman著,The Social Science Literature Press 2019年6月版

《馬克思早期流亡英國生活的朋友和同志》,由《河北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編纂

《丁街馬克思日》,倫敦,夏,《光明日報》,2018年6月6日,第13版

《馬克思200,他和他的63張教義的面孔》,蔡英文、韓芳航、孫金軒、蔣逸凡著,《好奇日報》,2018年5月5日

責任編輯:于繼賢

校對:劉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