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着漫長而豐富的曆史,從遙遠的古代一直延綿至今,中華文明經曆了多個朝代和王朝的興衰更疊。按照時間分割,1840年之前的曆史被劃為古代曆史,從第一次鴉片戰争(1840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9年)為近現代曆史,而1949年至今則被稱為現代曆史。中國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大約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這段曆史被劃分為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兩大主要文明體系,它們構成了中華文明的起源。
從曆史學家的角度看,有文字記錄的時代被稱為“信史時代”,而沒有文字記錄的時代則被稱為“傳說時代”。中國曆史中出現了許多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話故事,如“精衛填海”、“誇父追日”和“大禹治水”。這些曆史傳說在今天的教材中仍然廣泛傳揚,精衛、誇父和大禹以其堅韌和無私奉獻的品質而受到傳頌。另外,關于文字的傳說如“伏羲創造八卦”和“倉颉發明文字”也在曆史記錄中留下印記,然而實際上,在考古學領域中,這些“曆史”并沒有提供可供後人考證的實質性證據。
中國的考古學家發現,最早的文字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約3350年的商朝時期,即甲骨文的出現。甲骨文是中國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們被刻在龜甲或獸骨上,主要用于記錄占蔔事務。甲骨文的發現是大陸曆史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它象征着商朝曆史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以及皇室事迹的真實記錄。然而,由于曆史的變遷和文化災難,先秦時期的許多關于中國曆史的記錄都已失傳,再加上古代儲存這些典籍的手段有限,是以流傳下來的曆史記載存在着空白。
《史記》是由西漢時期的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它記錄了中國三千年的發展史,從神話傳說的黃帝時代一直延續到漢武帝時期,貫穿了漫長的曆史時光,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然而,即便是這樣一部傑出的著作,其中的許多曆史記錄仍然沒有足夠的原始證據來支援,因為很多曆史記錄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失傳。
在十九世紀,歐洲國家逐漸崛起,并随着實力的增強,開始對自身文化産生過分自信的态度,開始質疑中國曆史的真實性。一些西方學者認為,在考古發現中并沒有證據證明夏朝的存在,是以他們斷言中國曆史上從未有過夏朝。這種狂妄的西方思維開始影響中國的曆史學者,導緻出現了“疑古派”的觀點,他們主張“甯可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理念。換句話說,如果曆史上沒有證據證明夏朝的存在,那就應該斷定夏朝從未存在過。然而,直到今天,曆史學界仍然沒有提供确鑿的證據來證明中國曆史編纂者曾經捏造過重大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