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hatGPT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方略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了時空和個體間的屏障,連接配接起古今中外各個領域的學習網絡,昭示着大語言模型的無限應用前景。教育數字化轉型以技術推動教育全領域、全生态變革,應緊密結合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的作用機理和現實挑戰,以創新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政策,推動轉型不斷深入。ChatGPT等技術将在學、教、管、評等諸多教學場景發揮巨大作用,促進教與學效率的提高和教育方式的革新。同時,ChatGPT等技術也給教育倫理和資料安全帶來挑戰。面對機遇和挑戰,本研究建議延展“應用為王”的技術與教育融合思路、發展“高意識”的生成式學習範式、創設“集體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統、建構“人機共善”的數字德育體系的新方略。

ChatGPT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方略

作用機理

基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創新性内容生成、對話情境了解、邏輯語言處理等核心能力,本文将ChatGPT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積極影響分為四個次元: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教育管理和學習評價。

  • 第一,ChatGPT可用于精準分析學生學習情境、學習需求和知識掌握狀況,建立自适應學習系統,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回報和指導。
  • 第二,ChatGPT可協助教師打造創新化、個性化的教學流程和活動組織方式,完成課前備課、收集資料、設計大綱、創新教學活動、陳列知識點、豐富教學内容、模拟課堂等任務,可作為導師或助教,依據實時的教學情境,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互動式支援和進階性教學資料。
  • 第三,ChatGPT推動資料驅動科學決策。
  • 第四,ChatGPT賦能學生知識測評和能力評估向過程性、動态性、高階性、綜合性轉變,推動過程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的實踐探索。

現實挑戰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的風險主要集中在教育倫理和資料安全方面。在教育倫理風險方面,ChatGPT可能會弱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造成非理性依賴,學生的理性思維、質疑精神、想象能力、情感體驗和創造能力可能被擠壓和抑制,深層學習、專注時長與記憶模式受到負面影響,自主選擇能力可能被削弱。另一方面,算法歧視與資訊繭房帶來的價值傾向和偏見可能帶來倫理風險。ChatGPT給出回答的過程像是某種“技術黑箱”,具有不透明性和不可解釋性,導緻生成文本更具欺騙性。

在資料安全方面,ChatGPT需要海量資料的支援。這些資料往往包含學生的個人資訊、行為習慣等敏感資訊,如果沒有得到妥善保護,就有可能被黑客、惡意軟體等攻擊者擷取,進而導緻資料洩露、個人隐私被侵犯等問題。ChatGPT還存在被利用惡意資料影響其訓練過程和生成結果的風險。

實踐方略

本文建構了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方略(見圖1)。

ChatGPT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方略

圖1 教育數字化轉型四大方略

01

延展“應用為王”的技術與教育融合思路

ChatGPT等數字化産品應作為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質、完善教育治理、引領教育理念創新和實踐變革的重要應用技術。延展“應用為王”的思路包括:以生為本的價值導向、應用模式的多元轉型、以創新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用的監管與評估五個方面。

  • 消除群眾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的抵觸心理,幫助人們認清技術的本質。
  • 緊扣“以生為本”的應用價值導向。培育面向未來和引領社會發展的人才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旨歸。
  • 多元化發展技術應用模式。ChatGPT給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帶來應用模式的變革,其大模型基座能利用少量場域資料進行精準适配。
  • 以創新促進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用為王”的核心要義是創新。
  • 加強技術應用的監管和評估,在遵循倫理規範基礎上通過人機協同促進人的發展。

02

發展“高意識”的生成式學習範式

本研究将高意識生成式學習定義為學習者在對新舊知識建立關聯的基礎上,立足于高意識層級,自主思考和探索。首先學習者要能提出問題、設定議題,利用技術和工具調查問題空間、解法空間等,接着能甄别、篩選資訊,最後經由創新意識和思維技能(如邏輯、發散性、批判、設計思維等)重組和創生知識,建構自己的知識作品。

03

創設“集體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統

實作智慧教育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标,需要從“集體智能”向“集體智慧”升維,立足面向人的智慧啟迪的教育和智慧社會人才培養的需求,不斷創設“集體智慧”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統。

04

建構“人機共善”的數字德育體系

數字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培養學生的道德自律意識和重塑道德人格。建構“人機共善” 的數字德育體系可從以下方面着手:

  • 制定關于數字德育的政策和數字德育标準,建立适用于不同年齡和身份的數字德育标準,包括網絡道德、資訊素養、安全意識等,并将其納入教育教育訓練體系。
  • 開設人工智能倫理和德育課程,将數字道德、網絡安全、資訊素養等知識融入學科教學,讓學生了解數字世界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引導他們形成正确的數字倫理觀和道德價值觀。
  • 發揮人工智能生成資源的優勢,憑借數字資源豐富多樣、互動便利的優勢,将德育理念滲透至學習生活的每個細節。
  • 完善數字德育的評價标準、方法和監管機制,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意識。
  • 建立數字德育交流平台,健全家校社聯合培育機制,通過一系列智慧貢獻和成果分享,孕育人機共生的美好圖景,持續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的德育共同體效應,推動數字德育體系健康有序發展。
  • 造就一支精通德育和數字技術的工作隊伍。
  • 建設一批有輻射力且覆寫面廣的“數字德育” 載體,推動數字德育的推廣和普及。

來源:開放教育研究

轉自:教育技術學

作者:戴嶺 胡姣 祝智庭

參考文獻:戴嶺,胡姣,祝智庭.ChatGPT賦能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新方略[J].開放教育研究,2023,29(04):41-4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