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醫方劑大辭典1993版前言與凡例

作者:閑悟道

中醫方劑大辭典1993版前言與凡例

前言

中醫方劑,是曆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結晶,是運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指導臨床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縱觀周、秦以來,新方創制不斷增加,載方文獻汗牛充棟,組方理論漸趨完善,為炎黃子孫的健康和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方書的編撰方面,唐以前的方書多出私人之手。如被尊為"方書之祖"的《傷寒論》與《金匮要略》;集簡、便、驗方而成書的《肘後方》;采叢集經,删繁就簡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上自神農,下迄唐世,無不采摘的《外台秘要》等,均為私人所編著。由于醫藥學之發展,與民族之強弱、國家之興衰有着密切的關系,故自宋代以後,方書之編撰受到了官方的關注,如宋、王懷隐主編的《太平聖惠方》、陳承等主編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趙佶主編的《聖濟總錄》、明·朱棣主編的《普濟方》、清·吳謙主編的《醫宗金鑒》、陳夢雷主編的《古今圖書內建·醫部全錄》等均為國家級的載方名著,其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大陸官方頒布的第一部成藥制劑規範,而《普濟方》收載明初以前之方劑達61739首之多,《四庫全書提要》稱為"集方書之大全者"。由于曆代王朝關心醫藥,重視方書,亦促進了民間醫藥之發展。據不完全統計,自宋至清末的一千餘年間民間名醫所著的各種方書多達1400餘種,民國迄今,醫藥科學突飛猛進,中醫方劑學亦随着時代的步伐而不斷前進。尤其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重視中醫中藥,中醫的古籍與新著不斷出版,方劑的實驗研究相繼開展,中醫方劑學已成為全國各中醫學院主要課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錄的名方驗方和複方新制劑,對于中醫方劑的推廣運用,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制方理論方面,在宋以前多有方面無論,制方之義不明,後人難以掌握,用之稍有不當,不免影響療效。金·成無己著《傷寒明理論》,對《傷寒論》中20首方劑分析主治之證情,闡述配伍之奧義,開創了方論之先河。自此以後,有自創新方,自釋方義者,如金•李呆《脾胃論》、《蘭室秘藏》,元•羅謙甫《衛生寶鑒》等;有為前人成方撰寫方義者,如明。許宏《金鏡内台方議》、洪九有《攝生秘剖》;清·羅美《古今名醫方論》、汪昂《醫方集解》、吳儀洛《成方切用》、王晉三《古方選注》、張秉成《成友善讀》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吳謙《醫宗金鑒、删補名醫方論》,是大陸第一部由官方修訂刊行的方論專著。目前全國各中醫院校教材《方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方劑學》等著作中的古今名方驗方,均由當代名醫撰寫了方論,對研究方劑配伍原理及臨床運用有一定參考價值。

在大陸對外文化交往中,中醫方書是其内容之一。在日本,成書于公元984年的《醫心方》,收載了大陸唐以前方書中的方劑。在北韓,成書于公元1445年的《醫方類聚》、成書于公元1610年的《東醫寶鑒》,均引載了大陸明代以前方書中的方劑,足見中醫方劑在我近鄰各國中有着深遠的影響。

據近2000種中醫藥文獻的不完全統計,中醫各科有名稱和無名稱的方劑已達13萬首以上,雖然曆經王懷隐、趙佶、朱棣等整理,但存在的問題仍然很多,例如古籍所載之方,均據病證分類,方随病證而列,多無方名目錄,欲檢一方,殊非易事;同一方劑的出處,衆說紛纭,令人莫衷一是,無所适從;同一方劑的名稱、因載方文獻或版本不同而命名各異,孰先孰後,倉卒難别;有相當一部分方劑的内容,由于輾轉傳抄刻印,脫、衍、倒、訛比比皆是,以訛傳訛,影響療效;有些常用的名方與驗方的不同功效、主治、方論、臨證驗案、實驗研究等資料,分散于各種文獻中,彙集不易,難窺全貌。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綜上所述,對中醫方劑進行一次劃時代的、全面的、系統的整理,是一項具有曆史意義而又刻不容緩的工作。

《中醫方劑大辭典》,對大陸上自秦、漢,下迄現代(1966年)的所有有方名的方劑進行了一次系統的整理,力求使上述各種問題得到合理的解決。以方劑檢索而言,本書彙集古今有方名的醫方,按照辭書形式編纂,既有目錄,又有索引,進而解決檢方的難題。以方源而言,本書參考古今各種中醫藥文獻,對每一首方劑的方源進行認真的考證,而注明其原始出處,這對研究方劑的曆史,澄清方劑的源流,是十分必要的。以一方多名而言,凡屬同方異名,經過反複考證,依據載方文獻成書年代之先後,确定正名與異名,并将二者互相挂鈎,查正名即可知道異名,查異名即可知道正名,這對了解一方多名和準确地統計方數,有着極大的裨益。以方劑的品質而言,本書盡可能地進行仔細的校勘,使脫者補之,衍者删之,倒、訛者正之,使方劑的内容經過這次整理而準确無誤。以方劑容納的資料而言,本書對所有方劑分散在各種文獻中的不同主治、方論、驗案以及現代實驗研究資料分别設項進行整理篩選,彙集于各方之下,為讀者全面了解方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早在1958年,南京中醫學院即開始組織人力、籌備編撰本書,并得到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的大力支援。到1961年底,已從1700餘種中醫藥文獻中,收集了大量的方劑、并進行了初步的篩選整理,此後因故而停頓。1983年原中醫古籍辦公室又将編撰本書的任務下達給南京中醫學院,1985年本書的籌備工作開始恢複,1986年成立課題協作組。198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以後,又将本書列為局級課題,在編撰過程中,得到了有關各級主管部門的熱情關懷,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的主觀願望,是将本書編撰成載方最多、資料最全、考證最精的劃時代的方劑大典。但由于本書所收資料涉及文獻甚多,考證難度極大,攔審任務非常艱巨,加之我們的水準不夠和種種客觀條件所限制,錯誤缺點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指正,以便再版時修改。

編者

凡例

一、本辭典共收載上自秦、漢,下迄1986年底1800餘種中醫藥及有關文獻中有方名的方劑9萬餘首。其中以1911年以前的方劑為收集重點,1911年以後的方劑則擇優選錄。

二、本辭典以方劑名稱作為辭目。辭目又分為正辭目與副辭目。同一方劑而有不同名稱者,以最早出現的方名為正辭目,其餘為副辭目。但在有些文獻中,先見的方名僅有主治,而無組成、用法,後見的方名有組成、用法、主治者,則以後見的方名作正辭目,先見的方名作副辭目。

三、正、副辭目按方名首字筆劃、筆順排列;方名首字相同的辭目,先按方名字數歸類,字數少者排前,多者排後;方名首字、字數均同者,再按第二字之筆劃、筆順排列,依次類推;同名方則按各方方源的成書年代或創方者生卒年代先後排列。

四、凡經增補的文獻,因其原著的方劑與增補的方劑年代不同,故均差別開來确定年代,并盡可能在出處中注明。

五、凡正辭目方名有誤者,根據始載書的不同版本及有關轉載書徑于訂正,并在備考中加以說明,副辭目方名有誤者,徑删不錄。

六、正辭目内設方源、異名、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宜忌、加減、方論選錄、臨證舉例、現代研究、備考等十二項。

1.方源:叙述正辭目的原始出處。如始載書存在者,注始載書的書名和卷次;始載書已佚者,注現存最早轉載書引始載書。若系轉引的人名,經追考創方者的著作中有此方者,改從原著收錄;原著已佚或創方人無著作傳世者,乃注轉載書引某某人方。始載書無方名,後世文獻補立方名者,注"方出始載書卷 X ,名見轉載書卷 X "。

2.異名:收錄各方異名的名稱及其出處。如一方有多種異名者,則按所載異名的文獻年代先後排列,若僅有始載書的異名者,不注出處。

3.組成:收錄始載書中各方的具體成分,包括藥物名稱、炮制、用量等内容。方中藥物計量機關,1979年前的方劑概用舊制,1979年後新創方均用公制。方中諸藥原無用量者,不予增補;後世轉載文獻已補用量者,則收錄于"備考"中。如組成中個别藥物無用量,則在備考項說明:"方中某藥用量原缺。"如上述某藥原無用量,轉載書中有用量者,則根據轉載文獻補入,亦在備考項說明。

4.用法:收錄方劑的制劑、劑型、服用方法與用量等内容。如原書無用法,轉載文獻已補用法者,則收錄于備考項。

5、功用、主治、宜忌:分别設項收錄,叙述各方的功效、主治病證、組方用方的注意事項。凡收錄兩種以内不同文獻的引文資料,均直接摘收引文;凡收錄三種以上不同文獻的資料,先由編者根據引文内容歸納成主文,然後下列引文。

宜忌項歸納主文,須有三種以上關于疾病、體質、妊娠宜忌和毒副反應的文獻資料。若關于藥物配伍宜忌、炮制與煎煮藥物器皿宜忌、服藥時的飲食宜忌等,均隻用引文,不寫主文。

6.加減:僅收錄始載書的資料。如加減藥物占原方用藥比例過多者不錄;現代方劑加減不嚴謹者不錄;後世轉載書的加減一概不錄。

7.方論選錄:擇用古今名醫對各方組成結構、配伍原理、綜合功效、辨證運用、方名釋義、類方比較等論述,而有獨到見解者,原文精簡者,錄其全文;文字冗長者,擇要摘錄。8.臨證舉例:選錄古今醫家運用各方治療疾病的實際案例。文字簡短者全文照錄,文字較長者擇要摘錄。

9.現代研究:收摘用現代方法與手段對方劑進行實驗研究和劑型改革的資料,包括複方藥理作用和主要成分的研究,将傳統的成方劑型改造成現代劑刑等内容,均以摘要或綜述方式撰寫。對實驗資料,摘錄其實驗結果,不詳述實驗方法與操作步驟;對劑型改革,不詳述制劑的工藝流程。

10.備考:凡古今醫方中的資料,有不宜收入前述各項而确具參考價值又必須收錄者,均在本項叙述。有些方劑經編者研究考證,有必要加以說明者,均在本項說明之。

11.自功用以下各項,其内容出處與方源項一緻者,所錄引文不注出處;如上述各項收錄有方源以外其它文獻引文者,均分别注明出處。凡兩條以上引文均根據文獻年代排列,并編有順序号。

以上十二項,以方源、組成、功用或主治為必備項,其餘各項有資料則設,無資料則從缺。

七、引文篩選與整理:所有引文資料,均經過編者去同存異,精心篩選。相同的引文,一般從最早的文獻中收錄;若後世文獻論述精辟者,擇用後世文獻的資料。凡引文中的封建迷信内容一概不錄。引文文義不順或重複者,在不違背原意上前提下,由編者作适當的加工整理。

八、副辭目:凡屬副辭目,僅寫副辭目的名稱與出處,及與相關正辭目的關系。并在相關正辭目的有關項目中與之挂鈎呼應:如寫作"為某某方之異名"的副辭目,在正辭目異名項挂鈎;寫作"即某某方加(減)某某藥"的副辭目,在正辭目加減項挂鈎;其餘副辭目,均在正辭目的備考項挂鈎。

九、出處标注:正辭目除方源、異名二項标明書名和卷次外,其餘諸項均隻注書名,不期刊注法統一采用:刊年,(卷)期:起頁。

注卷次。副辭目的出處亦标明書名和卷次。

十、藥名統一:凡首字不同的中藥異名仍保持原貌,如"瓜萎"不改"恬樓","薯預"不改"山藥","玄胡索"、"元胡索"不改"延胡索"。首字相同的中藥異名,第二字以下諸字與《中藥大辭典》的正名系同音字者,一律改用《中藥大辭典》的正名,如"黃芪"改"黃耆",芒硝"改"芒消","白藓皮"改"白鮮皮";若非同音字者,仍保留此異名。凡辭目中含有藥名者,處理方法同此。

十一、書名統一:為了壓縮篇幅,我們根據曆代文獻的引用情況,對某些常用方書的書名進行了簡化。如《備急千金要方》簡稱《千金》,《太平聖惠方》簡稱《聖惠》。未經簡化者仍用全稱。一書多名者,選用一種常用名,如《人己良方》又名《壽世良方》,則統一用《人己良方》。

十二、文字統一:本辭典所用台灣字,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台灣字總表》(1964年第二版)為主要依據。根據中醫藥學名詞術語的要求,少數繁體字如疼痕之"瘾",橘皮之"橘"等,仍予保留。

十三、文獻版本:凡一書有多種版本者,選用善本、足本;無善本者,選用最佳的通行本;其它不同的版本作為校勘、補充。若同一方劑在不同的版本中方名有差異者,以善本、最佳通行本或較早版本之方名作正辭目,其它版本的方名作副辭目。

十四、本辭典分11冊出版。1~10冊為正編,書前均設該冊"方名目錄",按方名筆劃順序編排。第11冊為附編,設有全書方名總目錄、病證名稱索引、參考書目索引、古今度量衡對照表等,以利讀者檢索。

——閑悟道原書錄,若有誤,請以原文為準!此乃值得一閱之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