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第一批中醫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證學說”,擅治疑難雜症

作者:豔子健康新生活

彭履祥(1909-1982),四川省遂甯縣人,出生于一個中醫世家,其祖父、叔父、舅父、嶽父都是當地著名的中醫。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小喜歡中醫。但是父親卻認為,家族中學醫的人很多,後輩應該多方面發展,于是要他從事教師工作。

在他20歲左右時,祖父、叔父、父親相繼去世,家族醫學面臨失傳。在這嚴峻的時刻,他毅然決定學習中醫。所幸,舅父徐立三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名重鄉梓的老中醫,于是拜舅父為師,專心學醫。

中國第一批中醫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證學說”,擅治疑難雜症

舅舅不僅醫術高明,而且在教育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要求彭履祥先讀醫書5年,而且不必急于臨床,并且開出了一大堆必讀經典和其它醫籍書目。從此,他一面維持生計,一面利用空餘時間拼命苦讀。好在自己文化功底較深,在文字上沒有多少障礙。

五年過去了,他熟讀了《内經》《難經》《傷寒》《金匮》等中醫經典著作,同時閱讀了大量名家注釋,比如張志聰所著的《靈素節要》,張世賢所著的《圖注難經》,柯琴的《傷寒來蘇集》,陳修園《傷寒論淺注》等,大大加深了對中醫經典理論的了解。

中國第一批中醫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證學說”,擅治疑難雜症

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之後,他跟随舅舅進入臨床。在舅舅的悉心指導下,彭履祥的醫術日益精進,慢慢地可以獨當一面,單獨臨床出診。

但是,随着診治病人的增多,他發現自己需要學習地方還有很多。于是,1941年,在自己32歲時候,考入四川國醫學院繼續深造。由于理論功底紮實,具備一定的臨床經驗,是以很快就在學生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著名中醫大師,時任院長李斯熾、教務長鄧紹先等老師的青睐,對他悉心指點,學業也是以而精進,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中國第一批中醫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證學說”,擅治疑難雜症

就讀期間,他對《黃帝内經》的了解日益加深,對“人以水谷為本”“有胃氣則生”的論述了解尤深,撰寫了《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論文。這對他以後的臨床産生重大影響。在後來在臨床實踐中,他特别重視培土生金、調理脾胃,遣方用藥,于平淡之中見神奇,治愈了無數疑難雜症。

新中國成立之後,曆任成都中醫進修學校教師,成都中醫學院教授、醫學系副主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四川分會副會長。1956年,彭履祥奉調成都中醫學院任教,先後主講《黃帝内經》《金匮要略》《中醫内科學》《各家學說》等多門課程。1978年,被評為中國第一批中醫内科學教授。

中國第一批中醫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證學說”,擅治疑難雜症

彭履祥治學十分嚴謹,醫理精深,尤其對中醫“痰飲學說”和“調氣開郁”理論有十分獨特的見解。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深入進行鑽研,創立了獨具特色的“郁證學說”,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醫理論。

注:以上圖檔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