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证学说”,擅治疑难杂症

作者:艳子健康新生活

彭履祥(1909-1982),四川省遂宁县人,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其祖父、叔父、舅父、岳父都是当地著名的中医。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喜欢中医。但是父亲却认为,家族中学医的人很多,后辈应该多方面发展,于是要他从事教师工作。

在他20岁左右时,祖父、叔父、父亲相继去世,家族医学面临失传。在这严峻的时刻,他毅然决定学习中医。所幸,舅父徐立三也是一位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名重乡梓的老中医,于是拜舅父为师,专心学医。

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证学说”,擅治疑难杂症

舅舅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在教育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要求彭履祥先读医书5年,而且不必急于临床,并且开出了一大堆必读经典和其它医籍书目。从此,他一面维持生计,一面利用空余时间拼命苦读。好在自己文化功底较深,在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

五年过去了,他熟读了《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中医经典著作,同时阅读了大量名家注释,比如张志聪所著的《灵素节要》,张世贤所著的《图注难经》,柯琴的《伤寒来苏集》,陈修园《伤寒论浅注》等,大大加深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理解。

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证学说”,擅治疑难杂症

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他跟随舅舅进入临床。在舅舅的悉心指导下,彭履祥的医术日益精进,慢慢地可以独当一面,单独临床出诊。

但是,随着诊治病人的增多,他发现自己需要学习地方还有很多。于是,1941年,在自己32岁时候,考入四川国医学院继续深造。由于理论功底扎实,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因此很快就在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著名中医大师,时任院长李斯炽、教务长邓绍先等老师的青睐,对他悉心指点,学业也因此而精进,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证学说”,擅治疑难杂症

就读期间,他对《黄帝内经》的理解日益加深,对“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的论述理解尤深,撰写了《得谷者昌,失谷者亡》的论文。这对他以后的临床产生重大影响。在后来在临床实践中,他特别重视培土生金、调理脾胃,遣方用药,于平淡之中见神奇,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

新中国成立之后,历任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教师,成都中医学院教授、医学系副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副会长。1956年,彭履祥奉调成都中医学院任教,先后主讲《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各家学说》等多门课程。1978年,被评为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学教授。

中国第一批中医内科教授彭履祥,提出“郁证学说”,擅治疑难杂症

彭履祥治学十分严谨,医理精深,尤其对中医“痰饮学说”和“调气开郁”理论有十分独特的见解。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深入进行钻研,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郁证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