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作者:豔子健康新生活

中醫認為濕氣在體内堆積過多時,會感覺到像被濕衣服包裹着一樣,這就是中醫所講的“濕重如裹”。到了夏季,濕氣容易纏身。

那麼,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能忽視!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首先,飲食過量了

長期過量飲食,可能造成積食,影響消化,進而引起濕氣。過量的飲或者食,都會導緻飲食積滞腸胃而不化,引起濕氣過重。

大家可以試一試,如果某段時間,晚餐吃多了,早晨伸出舌頭時會發現有一層白白膩膩的舌苔,這就是因為“食積”而出現的濕氣。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而且夏天溫度高,這時候水果、冰淇淋、冷飲都成為了消暑的利器,但是,很多人都忽略了夏日炎炎,人體陽氣釋放最大,脾胃功能變弱,脾胃被寒所傷,濕邪就來了。

其次,久坐不動

相信很多人到了夏天就不想外出運動了,喜歡窩在家裡避暑,其實久坐不動,也會造成脾胃不運,導緻濕氣過重。

如果你坐半天後,發現腳部有些腫,胃口變差,甚至有嘔吐的情況,這是脾胃不足、水濕不化的表現。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再者,整天吹冷空調

雖然說夏天吹冷空調可以幫助身體降溫,感覺很舒服,但是如果你整天吹冷空調,你可能出現頭暈身重的症狀,這是因為吹冷空調會使得汗出不暢,水濕彌漫到周身,進而導緻濕氣加重。

還有,就是一直熬夜

可能有一部分人不知道熬夜也會導緻濕氣重,人在熬夜的時候,陽氣無法潛藏,身體不能得到休養生息,導緻脾胃的陽氣不足。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那麼,身體濕氣重的人,該怎麼調理呢?以下2個方法,有幫助!

①選擇食療

祛除濕氣,有一個比較簡單的食療方法,那就是“紅豆薏米粥”。這款粥裡面的“紅豆”其實指的是赤小豆。生活中可能有人還分不清赤小豆和紅豆,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它們還是有差別的。赤小豆的身形瘦長,紅豆顆粒圓滿,個頭要比赤小豆稍大一些。對于祛濕的效果,赤小豆比紅豆要強一些。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薏米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薏苡仁,生薏苡仁和炒薏苡仁,都有祛濕的效果。隻是生薏苡仁偏寒涼,如果直接用來煮粥容易傷脾。炒薏苡仁的寒性會減少一些,是以它的祛濕效果會更勝一籌。是以,煮“紅豆薏米粥”時要選炒薏苡仁。

炒薏苡仁的方法并不複雜,如果有時間,可以自己動手炒,如果自己不願意動手,可以去藥店買現成的炒薏苡仁。

建議大家在煮紅豆薏米粥時,可以适當加一些芡實,味道更豐富,健脾祛濕可以同時進行。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②睡前常泡腳

在中醫看來,腳行氣血,聯髒腑,還能通内外,在腳部有很多的神經末梢和穴位,被人們稱為“第二大腦”。腳離心髒最遠,血液很難流到腳部,

是以,睡前經常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擴張腳部血管,刺激相應的器官,有利于祛濕排寒。

濕氣從何而來?4個原因不容忽視,調理濕氣,學習2個方法或有幫助

不過,泡腳時,并不是水溫越高越好,一般保持在42度左右為宜,過高會燙傷皮膚,過低祛濕的效果較差。

如果能夠在泡腳水裡加入一些生姜、艾草、花椒、紅花等草本,這些草本中的營養會滲透到體内,幫助祛除體内的濕氣。

注: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