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西等地曾遭受暴雨襲擊,造成洪澇災害,破壞嚴重。
全球變暖是人類現在面臨的主要危機之一,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這不是中國的危機,而是"好",包括"極有可能再現漢唐時期氣溫,黃河流域植被大量恢複,整個北方降雨量明顯增加, 大量戈壁和沙漠進入宜居之地",雲南象向北遷徙的是瑞昭,說明目前的氣候更像漢唐兩代的雲霧。
但這些美好的期望真的能成真嗎?2021年中國北方自然災害的頻率,包括最近山西的洪水,告訴我們,變暖并不像他們想象的那麼好,但會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

今年夏天,河南和浙江的降水量是自1961年以來同期最高的,北京的降水量是第三高的,而甯夏的降水量是自1961年以來同期降水量最低的。中國西南東部、華南和西北東部都發生過幹旱。國家氣候中心,參考資料
現在的變暖與唐代不一樣
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在唐朝有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但溫暖的確切程度仍有爭議。例如,據北京大學的王紹武教授介紹,1000年前的氣候并沒有明顯高于今天,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葛全生則認為,過去兩千年短年内的年平均氣溫可能比今天高, 但隻高出幾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陸鵬說,唐代的氣溫可能略高,但不像現在的江南地區那麼溫暖潮濕。
可以肯定的是,唐朝的溫暖時期與現在的變暖期有很大不同:今天的氣候變化不再是"自然法則",而是由人類行為引起的,變暖的速度比過去快得多。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指出:
·過去十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準高出約1.1攝氏度。
·過去40年中的每10年比1850年以來的任何十年都要溫暖。
·自1970年以來,全球地表溫度的上升速度比過去2000年或更長時間的任何時候都要快。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現在處于過去200萬年來的最高水準。
換句話說,現在的大氣和氣候變化特征已經不再與唐朝相提并論。
沙漠成為綠洲:人類的努力是關鍵
根據《氣候變化對中國有利》一文,沙漠植被的增加是由于變暖和降水增加,但事實并非如此——沙漠綠洲主要依靠人為的努力,即使增加降雨量是有益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中國科學院大氣實體研究所研究員周天軍在接受《知識分子》雜志采訪時表示,新疆降水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夏季最為顯著,中心值每10年增加2.5%-3.5%;周天軍強調,由于該地區氣候降水量本身很低,新疆幹旱氣候格局不會改變。
甘肅省氣象局總工程師、中國氣象局幹旱氣候變化與減災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張強也表示,西北地區降水量确實在增加,但降水量的增加非常有限。他說,近幾十年來,中國的植被建設和氣候變化是同步的,無法判斷是人為因素還是環境因素占主導地位。我們抓住這樣的機遇,付出了艱苦而持續的努力,創造了植被恢複、生态效益。
至于一些沙漠河流的"複活",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态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沙漠與綠洲生态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亞甯在接受《知識分子》采訪時提到,近日,截斷河下遊的水湖等一些"複活",主要是近20年來人工生态調水造成的。 不是因為"當地氣候變化,降水增加,河南沙漠擁堵",正如許多媒體文章所誇大的那樣。
也就是說,無論是西北地區植被的恢複,還是水資源的改善,主要取決于我們的生态工程建設。這些改善顯然不是通過等待氣候變化所能實作的。
大象遷徙也不足
一些文章論證了從古代到現在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論點也不可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研究員陸鵬告訴果殼,曆史上亞洲象的自然分布确實到達了黃河流域,但近兩千年來亞洲象栖息地向南收縮并不完全是氣候造成的。 但對許多人為因素。大象栖息地萎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農田開墾,這也與人類對象牙制品的追求有關。換句話說,過去兩千年亞洲象向南遷徙並不能證明我們的氣候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當然,這并不是說環境變化沒有影響,而是說人類活動占主導地位。撇開人類的影響,隻考慮溫度指數,即使在明清時期,甚至在今天,亞洲象也可能在淮河流域以南的地區生存。至于今年雲南象群向北遷徙,象群已經有了遷徙的習慣,目前的證據并不能證明這種象群向北遷徙是氣候變化主導的。
氣候變化将帶來更多災害
根據網際網路上的一些文章,目前的變暖将帶來潮濕溫和的環境。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氣候變化将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
例如,随着氣候變暖,降水的空間和空間分布比過去更加不均勻,今年河南、山西等地的極端降水以及甘肅等地的幹旱條件就證明了這一點。
極端降水可能導緻特定地區持續幹旱,而強降水可能導緻同一地區在同一年經曆幹旱和洪水。周天軍研究人員提到,自21世紀以來,新疆的強降水事件也顯著增加,暴雨天數每10年增加12%,大雨量每10年增加約13%。
張強說,我國北方地區,特别是西北地區,是重要的氣候敏感地區,氣候變化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将更加明顯。例如,雖然中國西北地區沙塵暴的總體頻率正在下降,但它們更持久。但是,燕連山等地本可以通過雪山融水均衡降水分布,保證供水,但在目前變暖的背景下,夏季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更容易誘發融雪洪水。
從農業角度看,一方面,旱澇災害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産,另一方面,幹旱等氣候也容易引起病蟲害,進一步影響農業生産。此外,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台風和熱浪等氣象災害的頻率和程度将相應增加。
不能陷入環境決定論,人的行為是關鍵
從曆史上看,氣候變化與社會發展之間存在着聯系。例如,葛全生等人對中國曆史時期的溫度、戰争和旱澇事件進行了統計,發現社會變遷總體上有"冷暖"規律。從曆史上看,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往往發生在世紀規模的溫暖時期,當氣候從溫暖變為寒冷時,社會動蕩的可能性更大。
葛全生指出,伴随溫暖時期社會的快速發展,将增加社會對資源和環境需求的壓力,導緻社會脆弱性增加。當氣候變冷時,農業生産受到影響,脆弱性增加的社會更容易受到危機的影響。
但社會發展并不完全由氣候決定。盧鵬強調:一是氣候變化本身并不直接決定一個王朝的衰落;更重要的是,随着技術的進步,人類現在比古代更有能力應對環境變化。
正如副主任陸鵬所說:"在同一個環境下,不同的人類行為會産生不同的結果,我們必須避免陷入'環境決定論',同時忽視人類的力量。環境隻是大地搭建的舞台,wy的表演是好是壞,取決于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