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山西等地曾遭受暴雨袭击,造成洪涝灾害,破坏严重。
全球变暖是人类现在面临的主要危机之一,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不是中国的危机,而是"好",包括"极有可能再现汉唐时期气温,黄河流域植被大量恢复,整个北方降雨量明显增加, 大量戈壁和沙漠进入宜居之地",云南象向北迁徙的是瑞昭,说明目前的气候更像汉唐两代的云雾。
但这些美好的期望真的能成真吗?2021年中国北方自然灾害的频率,包括最近山西的洪水,告诉我们,变暖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但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今年夏天,河南和浙江的降水量是自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的,北京的降水量是第三高的,而宁夏的降水量是自1961年以来同期降水量最低的。中国西南东部、华南和西北东部都发生过干旱。国家气候中心,参考资料
现在的变暖与唐代不一样
研究人員認為,中國在唐朝有一個相對溫暖的時期,但溫暖的確切程度仍有爭議。例如,据北京大学的王绍武教授介绍,1000年前的气候并没有明显高于今天,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葛全生则认为,过去两千年短年内的年平均气温可能比今天高, 但只高出几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陆鹏说,唐代的气温可能略高,但不像现在的江南地区那么温暖潮湿。
可以肯定的是,唐朝的温暖时期与现在的变暖期有很大不同:今天的气候变化不再是"自然法则",而是由人类行为引起的,变暖的速度比过去快得多。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
·过去十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约1.1摄氏度。
·过去40年中的每10年比1850年以来的任何十年都要温暖。
·自1970年以来,全球地表温度的上升速度比过去2000年或更长时间的任何时候都要快。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现在处于过去2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
换句话说,现在的大气和气候变化特征已经不再与唐朝相提并论。
沙漠成为绿洲:人类的努力是关键
根据《气候变化对中国有利》一文,沙漠植被的增加是由于变暖和降水增加,但事实并非如此——沙漠绿洲主要依靠人为的努力,即使增加降雨量是有益的,效果也非常有限。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在接受《知识分子》杂志采访时表示,新疆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夏季最为显著,中心值每10年增加2.5%-3.5%;周天军强调,由于该地区气候降水量本身很低,新疆干旱气候格局不会改变。
甘肃省气象局总工程师、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张强也表示,西北地区降水量确实在增加,但降水量的增加非常有限。他说,近几十年来,中国的植被建设和气候变化是同步的,无法判断是人为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占主导地位。我们抓住这样的机遇,付出了艰苦而持续的努力,创造了植被恢复、生态效益。
至于一些沙漠河流的"复活",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沙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亚宁在接受《知识分子》采访时提到,近日,截断河下游的水湖等一些"复活",主要是近20年来人工生态调水造成的。 不是因为"当地气候变化,降水增加,河南沙漠拥堵",正如许多媒体文章所夸大的那样。
也就是说,无论是西北地区植被的恢复,还是水资源的改善,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生态工程建设。这些改善显然不是通过等待气候变化所能实现的。
大象迁徙也不足
一些文章论证了从古代到现在的气候变化,但这种论点也不可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研究员陆鹏告诉果壳,历史上亚洲象的自然分布确实到达了黄河流域,但近两千年来亚洲象栖息地向南收缩并不完全是气候造成的。 但对许多人为因素。大象栖息地萎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农田开垦,这也与人类对象牙制品的追求有关。換句話說,過去兩千年亞洲象向南遷徙並不能證明我們的氣候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环境变化没有影响,而是说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撇开人类的影响,只考虑温度指数,即使在明清时期,甚至在今天,亚洲象也可能在淮河流域以南的地区生存。至于今年云南象群向北迁徙,象群已经有了迁徙的习惯,目前的证据并不能证明这种象群向北迁徙是气候变化主导的。
气候变化将带来更多灾害
根据互联网上的一些文章,目前的变暖将带来潮湿温和的环境。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气候变化将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
例如,随着气候变暖,降水的空间和空间分布比过去更加不均匀,今年河南、山西等地的极端降水以及甘肃等地的干旱条件就证明了这一点。
极端降水可能导致特定地区持续干旱,而强降水可能导致同一地区在同一年经历干旱和洪水。周天军研究人员提到,自21世纪以来,新疆的强降水事件也显著增加,暴雨天数每10年增加12%,大雨量每10年增加约13%。
张强说,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是重要的气候敏感地区,气候变化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将更加明显。例如,虽然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暴的总体频率正在下降,但它们更持久。但是,燕连山等地本可以通过雪山融水均衡降水分布,保证供水,但在当前变暖的背景下,夏季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更容易诱发融雪洪水。
从农业角度看,一方面,旱涝灾害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干旱等气候也容易引起病虫害,进一步影响农业生产。此外,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台风和热浪等气象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将相应增加。
不能陷入环境决定论,人的行为是关键
从历史上看,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联系。例如,葛全生等人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温度、战争和旱涝事件进行了统计,发现社会变迁总体上有"冷暖"规律。从历史上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往往发生在世纪规模的温暖时期,当气候从温暖变为寒冷时,社会动荡的可能性更大。
葛全生指出,伴随温暖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将增加社会对资源和环境需求的压力,导致社会脆弱性增加。当气候变冷时,农业生产受到影响,脆弱性增加的社会更容易受到危机的影响。
但社会发展并不完全由气候决定。卢鹏强调:一是气候变化本身并不直接决定一个王朝的衰落;更重要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现在比古代更有能力应对环境变化。
正如副主任陆鹏所说:"在同一个环境下,不同的人类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必须避免陷入'环境决定论',同时忽视人类的力量。环境只是大地搭建的舞台,wy的表演是好是坏,取决于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