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梯利:價值哲學、文德爾班與奧铿

梯利:價值哲學、文德爾班與奧铿

一些新康德學派的哲學體系将價值視為最終的本體論範疇;他們根據最好的一面來解釋現實:世界本質上必須是倫理學、美學和邏輯意識作為理想所需要的那種東西。在康德看來,宇宙本質上是道德意識所隐含的——它應該是什麼:本體論世界必須是一個精神、目的和自由理性的共同體的王國,每個人都渴望這樣的聯盟。費希特的世界觀是相似的,洛切也是如此,"以善的概念為指導: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不以善為基礎的世界。許多人認為,将善的概念引入形而上學學習中,剝奪了形而上學的科學性。他們認為,哲學是理論理性的著作。它的任務是提供一種不受人類道德、美學或宗教本質要求的解釋。我們的宇宙不應該根據我們的願望來看待,也不應該基于它是什麼,而是應該基于它本來的樣子。與這種科學和理性主義的觀點相反,價值哲學家指出,對理性和真理的渴望,對統一和一緻性的需要,本身就是對事物的追求,我們在這裡被理想所驅使:将現實視為混亂冒犯了我們對秩序與和諧的熱愛,冒犯了我們對完美理想的熱愛,也冒犯了我們對美的渴望。是以,他們認為,邏輯沖動并不優先于我們本性中的其他需求,如果沒有對所有人的正義,任何哲學體系都是不夠的。

溫德爾班(1848-1915;前奏曲,第3版,1907年;《曆史與自然科學》,第3版,1904年;自由意志,第2版,1905年;True Will,1909)受到康德和費希特的影響,他們完成了以價值為中心的哲學。在他看來,哲學是一門具有普遍價值的科學,它研究絕對價值判斷的原則——邏輯判斷、倫理判斷和審美判斷;這兩個命題之間有一個根本的差別:"這個東西是白色的"和"這個東西是好的"。在前一個命題中,我們斷言一種屬于所呈現對象内容的性質,而在後一個命題中,我們斷言一種指向目的感的關系。邏輯公理、道德法則和美學法則的有效性無法證明,因為它們的真理是基於一個目的,這個目的必須首先被定為我們思想、情感或意志的理想。是以,如果你追求真理,你必須認識到思想原則的有效性,如果你相信是非有絕對的标準,你必須承認某些道德準則的有效性,如果美不僅僅是主觀的滿足,你必須承認普遍的審美規範。所有這些公理都是規範,它們的有效性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即思想是真實的,意志是好的,情感是美的 - 以一種普遍接受的形式。對普遍目的的信仰是批判性方法的先決條件;

這樣,邏輯定律就是尋求真理意志的工具。然而,它不能從實用主義的意義上了解為:有用性是真理;有用性是真理;有用性是真理。文德爾班區分自然科學和曆史科學或曆史事件:自然科學處理恒定的、抽象的、普遍的事物,研究法律,是以是"普遍立法的";

同樣的觀點出現在H. Rickert,自然科學概念構成的邊界,第2版,1913年;文化科學與自然科學,第2版,1910年)和明斯特伯格(H."心理學與生活",1899年;"永生",1905年;"科學與唯心主義",1906年;"永恒的價值觀",1909年)。Diltai(《精神病學導論》,1883年)強調"精神"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獨特性。我們必須研究靈性科學的關系、方法和前提,通過反思靈性在心理學和曆史中的表現,從中我們獲得對現實、價值、标準和目的的認識。然而,形而上學作為現實,價值和目的的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精神科醫生基于分析和描述性的客觀心理學,其中包括普通心理學,比較心理學和社會曆史心理學。

O'Shea(1846-1926)完成了一個形而上學系統,該系統努力理性地對待人類價值觀和邏輯理性,并成功地在許多國家和學術界之外激起了對倫理理想主義的興趣。

他的作品包括1909年的《當代思想》(布斯譯為《現代思想的主要潮流》),其第一版基于1878年,《當代基本概念的曆史與批判》,以及189年《偉大思想家的生活觀》,1900年,霍夫和吉布森翻譯成"生活的問題";"為精神生活的意義而鬥争",1896年;《生命的價值與意義》,1907年,博伊斯·吉布森翻譯為《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新人生觀的原則》,1907年,Widgery,"生活的基礎和理想";關于他的研究工作,請參閱博伊斯·吉布森的《奧謝人生哲學》;布斯的"奧雷亞爾:他的哲學和影響";和A.J.瓊斯的"O'Reale:生活哲學"。

在奧馬爾赫看來,自然主義和理性主義都不能對現實給出充分的解釋。前者以默契的方式将精神世界作為其前提,而自然主義原則卻否認了這一點;而後者,永遠無法通過經驗和邏輯思維達成一緻。對無限的渴望,以及在人類和曆史中表現出來的精神欲望,表明了宇宙精神過程的存在,另一邊是一個可以了解的獨立世界,這是所有個體精神生活的源泉。人類在自身身上體驗到自由和自我主動的精神:這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實或行為,但我們不能通過解釋來證明它,而隻能在當下證明。就人類的本質而言,他超越了曆史;精神生命要麼是物質本性的副産品,要麼是獨立自我存在的全部和整體,即萬物之源。如果人隻是自然界的意外,他就毫無意義。宗教為之奮鬥的不是為了人類的幸福,而是為了在人性的基礎上保護真正的精神生活。人類的現實與人類擁有的精神恩賜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激發了他深刻的信念,即人類本身有更高層次的力量。人類渴望愛和真理,渴望真實的生活,而不僅僅是随着現象的潮流而漂浮,為此我們永遠無法從内心根除它。沒有那種在人類之間移動的無限力量,那麼人類無休止的鬥争和追求自主活動的沖動,目前的了解和無限性就無法了解。如果沒有超驗世界,精神生命就會支離破碎,進而失去内在的真實性。理想主義泛神論源于人類對更高世界的渴望。

宇宙生命是所有生物的基礎-包括人類曆史,人類意識和自然本身。宇宙的過程從無機到有機,從自然進化到心靈,從自然的心靈生活進化到精神生活;然而,人類的個性并沒有淹沒在宇宙的精神中;事實上,隻有通過置身于宇宙的精神之中,分享宇宙的精神,人格才能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