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說起馬斯克的事業,你或許已經如數家珍,但你真的了解馬斯克本人嗎?作為全球引人注目、又富有争議性的創新企業家,他的很多行為,其實在童年裡能找到答案。揭開馬斯克這個沖突人物的神秘面紗,也能讓我們看到,雖然馬斯克的成功不可複制,但他的故事依然能給普通人以啟示。

文丨Jennifer    編丨May

要說當今世界最引人注目、也最富争議的企業家,非埃隆·馬斯克莫屬。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埃隆·馬斯克

他的任何一項創業成就,都是非凡的:

創辦了全球最大的電子支付公司之一PayPal,一舉颠覆了傳統交易方式;

創辦了世界第一家私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研制出迄今全球最高、推力最強的火箭,實作商業飛船的載人飛行;

發明了電動車特斯拉,引領全球進入電動車時代;

還創辦了SolarCity太陽城,成了美國最大的屋頂太陽能系統供應商,推動太陽能技術的消費和回收……

這個以改變和拯救世界為使命的“狂人”,喜歡思考人類的未來,并堅信不移地認為,如果不能在二十一世紀解決可持續能源的問題,人類将災難臨頭。而另一個可能影響人類生存的大問題,就是能否實作火星移民。

他不僅有超凡的想象力,而且真的在朝着使命前進,逐漸将天方夜譚變成一個個現實。

但是,在巨大成功的背面,馬斯克又有非常不近人情、甚至被形容為“惡魔”的一面。這不僅展現在他和同僚、下屬的關系,還展現于他在親密關系中的處理。

最近,由著名傳記作家艾薩克森撰寫的《埃隆·馬斯克傳》釋出,讓他更多的成長故事和細節,被展現出來。這位曾撰寫過《喬布斯傳》的作家,在兩年裡,形影不離地跟訪馬斯克,深度采訪了馬斯克本人,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同僚、前妻和對手。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埃隆·馬斯克傳》作者:[美] 沃爾特·艾薩克森

在這本傳記中,外灘君最感興趣的,恰恰是馬斯克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

究竟是什麼塑造馬斯克,成為今天的他?這位登頂世界首富、具有超凡創新力的天才,雖然他的成功無法複制,但或許依然能給身為普通人的我們一些啟示。

一個内心孤獨的男孩

時間回到20世紀80年代,童年時期的馬斯克,就被孤獨所籠罩。

幼稚園時,他大部分時間都處于恍惚狀态,聽不進去别人講話。這是因為,他在思考問題時,好像所有感官系統都會關閉,有一種置身事外、無視外界資訊的傾向。

天才的氣質,也讓他的社交變得困難。他因為無法忍受别人的“愚蠢”,從上學那天起,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變得孤獨而陰郁。

而童年經曆中的創傷,進一步加劇了他的孤獨感。

他誕生于一個有着冒險基因的家族。父母離異後,從10歲開始,馬斯克和父親在南非生活。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馬斯克的外祖父天生愛冒險,除了常自己開飛機到各地旅行,還經常帶着孩子們到荒野去探險

他的父親是一名工程師,一個脾氣暴虐、情緒反複的人,并對孩子實行“極其嚴厲的獨裁統治”。

他将12歲的馬斯克送去一個名叫“野外學校”的野外生存訓練營。在這裡,每個孩子都隻能分到一點食物和水,鼓勵他們為了生存物質大打出手。每隔幾年,就會有一個孩子死在這裡。

兒時身材矮小、神情木讷的馬斯克,沒少挨揍。最嚴重的一次,他被毆打到面部變形,需要去醫院接受矯正治療。

作為校園霸淩的受害者,在父親面前,他得到的卻是加倍的斥責和辱罵,罵他是個一無是處的白癡。

這樣的一幕幕成了馬斯克童年痛苦的回憶,也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情感創傷,影響至今。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8歲時的馬斯克

馬斯克無數次嘗試在生理和心理上擺脫父親的陰影,但卻難以逃脫父親對他的精神影響。這裡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他在某些方面開始成為父親的翻版——缺乏共情、獨裁統治風格,以及反複無常的極端情緒。

作者艾薩克森這樣形容馬斯克,他的情緒會在晴空萬裡和暗無天日之間、在激情四射和麻木愚鈍之間、在冷漠疏遠和真情流露之間循環往複,偶然還會陷入讓身邊人感到害怕的“惡魔模式”。

另一方面,童年逆境讓他的痛苦門檻值變得非常高。為了屏蔽童年噩夢和恐懼心理,他也屏蔽了其他情感,比如快樂和同理心。

在他的現任、也是第三任妻子眼裡,馬斯克并不知道如何去享受成功,欣賞鳥語花香。因為童年給他帶來最深刻的制約就是:生活即痛苦。

他甚至厭惡滿足于當下。是以,動蕩的環境和劇烈的沖突,都對馬斯克有着無比強烈的吸引力,這不僅展現在創業上,也展現在他那些努力維持卻未能持久的戀愛關系中。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很多行為充滿幼稚、甚至挑戰底線:

随意發表不負責任的推文、在直播間“公然吸食大麻”;且不惜觸犯法律去攻擊反對他的人……

他成了“瘋王”馬斯克。

在閱讀和行動中拯救自己

馬斯克曾在采訪中表示,自己并不主動尋求孤獨,他并不想做一個孤獨的人。

為了擺脫孤獨,他從青年時期開始,熱衷于參加群組織聚會。但是,他往往還是那個格格不入的“旁觀者”,甚至有時候會捧起一本書來讀。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馬斯克讀國小時總是獨來獨往,對世界好奇,對事實執着,被同學認為是書呆子

可以說,青少年時期,對馬斯克産生深刻影響的,還有閱讀。

馬斯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書蟲,最多的時候,一天能看9個小時的書。他很早就開始對宇宙從何而來、生命和宇宙的意義,感到好奇,甚至一度因為生命的無意義而感到沮喪。

這一時期,馬斯克閱讀了大量的存在主義哲學家的作品,比如尼采、海德格爾和叔本華,期望能找到宇宙和生命的答案。

但是,存在主義哲學卻讓他更加困惑,甚至絕望。這也是為什麼,他後來會說,“我不建議青少年閱讀尼采。”

幸運的是,科幻小說拯救了他的“青春期存在主義危機”。他翻遍了學校和當地圖書館的科幻作品,如饑似渴。

羅伯特·海因萊的《嚴厲的月亮》,是他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這部小說探讨的一個問題後來成了馬斯克的關注焦點: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式,将有助于保護人類,還是機器會發展出自己的意識,對人類構成威脅?

而他最愛的另一套作品“基地三部曲”,激發了他關于如何讓人類在星際中飛行的探索,也成了他後來建立Space X的根基。

在他求知欲旺盛的年紀,對他影響最大的科幻作品,還有《銀河系搭車客指南》。這個诙諧幽默的故事,既塑造了馬斯克的哲學體系,也幫助他擺脫了存在主義的壓抑情緒。

在閱讀中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後,馬斯克開始不滿足于頭腦中的旅行,而是尋求在真實世界的出走。

17歲時,馬斯克決定離開南非,逃離和父親在一起的痛苦生活。

他非常有行動力,一個人去了大使館,申請到了母親所屬國籍加拿大的護照,告别了暫留在南非的母親和兄妹,單身前往加拿大。

這也是少年馬斯克,為自己的人生迎來的第一次轉機。

他買了一張去加拿大的單程機票,帶着4000美元的旅行支票和現金,以及一份素未蒙面的親屬名單,踏上了去往異國的旅程。

臨行前,他的父親輕蔑地對他說,“你幾個月後就會回來的,你永遠不會成功的。”

在加拿大鄉村搭乘巴士的過程中,馬斯克的确遇到了大麻煩。他因為中途下車,沒追上車,丢失了裝有旅行支票和衣物的行李箱。此時他手邊隻剩下背包随身攜帶的幾本書。于是,他又花費數周時間去更換旅行支票,過程異常困難。

沒想到,正是這一倒黴經曆,讓他第一次意識到金融支付系統需要一場變革,成了他後來創辦pay pal的思想火種。

不得不說,大佬和普通人的思維差别或許就在這裡。同樣的遭遇,大多數人可能還在抱怨、哀歎,或者總結教訓,但是高手卻已經站在了完全不同的次元上,思考有沒有颠覆和改變的可能。

這樣的思維方式,在馬斯克後來的成長經曆中,還有很多次。隻不過,後來他想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大,從網際網路,到電動汽車、清潔能源,再到火星移民計劃。

被使命感驅動的天才

17歲的馬斯克,從南非來到加拿大後,就讀女王大學。一如既往,他對曆史和科幻小說,有着濃厚的興趣。同時,他也沉浸在桌遊和電腦遊戲的世界裡。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馬斯克在女王大學就讀期間 圖源:《埃隆·馬斯克》傳記

早在南非生活時,十幾歲的馬斯克就喜歡各種各樣的電子遊戲。到了大學裡,他更專注于一種政策遊戲,即由多名玩家互相競争,利用進階戰略、資源管理、物流供應鍊管理和戰術思維,來建立一個帝國。

這是馬斯克十分鐘愛的遊戲模式:想要克敵制勝,就必須實作複雜的規則,和對資源的競争性管理。這在某方面也成了他磨練戰術技能和戰術思維的工具,為他後來的商業競争做準備。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馬斯克并沒有完全沉迷于網絡世界,内心孤獨、不合群的他,卻在現實世界裡有着強大的“自薦”能力。

女王大學讀書期間,馬斯克和自己的親弟弟金博爾,養成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習慣:每天讀完報紙後,各自選出其中最有趣的那個人,由弟弟打電話,嘗試邀約對方共進午餐。

有一次,他們選中了加拿大豐業銀行負責戰略規劃的高管彼得·尼科爾森。沒想到,這位擁有實體學碩士和數學博士學位的高管,同意和兄弟倆共進午餐。

馬斯克在和對方讨論了哲學、實體學、宇宙的本質後,備受這位前輩的賞識,還得到了一份暑期實習工作,直接進入對方的戰略規劃團隊工作。

雖然這段實習經曆不長,卻讓他逐漸清晰自己該走什麼樣的職業道路——那就是,相比為别人工作,自己更适合創業。

毫無疑問,馬斯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野心家,但是他的野心,依然是被青少年時所關注的哪些“大問題”所驅動,并在大學期間,逐漸成了他的使命。

1992年,為了尋求學術上的挑戰性,馬斯克再一次主動求變。他在獎學金和學生貸款的支援下,轉學到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始了新的大學生活。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馬斯克與任宇翔在賓夕法尼亞大學 圖源:《埃隆·馬斯克》傳記

賓大讀書期間,對工程問題感興趣的馬斯克,決定主修實體學。他希望能成為工程師,鑽研實體學最基本的原理。這也是他後來所推崇的“第一性原理”,一切從本質出發,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與此同時,他還決定讀商科的雙學位。這倒不是因為他對商科感興趣,而是擔心如果自己不學習商科,未來就得給那些學了商科的人打工。

在這裡,馬斯克遇到了唯一他承認“實體學方面比自己還強的人”——曾代表中國隊赢得第22屆國際實體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的任宇翔,後來成為他在上海建造特斯拉工廠的重要搭檔。

他們一起做實驗,研究各種材料在極端溫度下的變化,還會讨論如何将實體定律應用于制造火箭。在這期間,馬斯克就一直念叨要做一枚可以飛去火星的火箭。

遙不可及的火箭夢,在這個時候就種下了。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圖源:紀錄片《回到太空》

大學期間的馬斯克,還十分關注電動車。坐在校園草坪上吃午餐時,他會翻閱關于電池的學術論文。當得知加州剛剛通過一項規定——2003年10%的車輛必須是電動車,馬斯克的第一反應是,我想實作這一目标。

與此同時,他還相信,剛剛起步的太陽能,是實作可持續能源願景的最佳途徑。

他在畢業論文“打造太陽能社會的重要性”中寫道,“人類社會很快就将别無選擇,隻能專注于可再生能源。”論文的最後一頁,他還展示出自己構想的“未來的發電站”的樣子。

教授給了他98分的高分,說這篇論文“非常有趣,寫得很好,除了最後一張圖太突兀,有點兒莫名其妙”。

回頭看,馬斯克在學生時代所關注的這三個領域——網際網路、可持續能源和太空探索,真的一步步塑造了他的職業生涯,并親自創辦了PayPal、Tesla Motors、SpaceX以及太陽能城等一衆具有颠覆性的公司。

馬斯克不僅僅是一個天才式的人物,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他也是一個被使命感所驅使的野心家。

童年和青少年時期,他思考的那些大問題、癡迷的科幻作品,促成了使命感的形成,并在未來的日子裡,進一步發酵、成熟。

甚至,他日後求知學習的動力,也都是被強烈的使命感所驅動,為了實作頭腦裡的大問題,并在現實世界裡産生影響。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圖源:紀錄片《回到太空》

當一個人懷着改變現實的欲望,去學習知識,知識才會轉化為能力和價值。

結語

一個天才兒童,在閱讀、行動和使命感的加持下,取得成功,簡直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然而,這個正在改變,或者說已經改變了世界的天才,卻也要時常應對自己的心魔。

正如作者艾薩克森所說,童年時期父親對馬斯克的影響,好像一種黑暗原力。這個堅強又脆弱的男孩,在他史詩般的遠征中,随時要與這股黑暗原力展開較量。

馬斯克: 一個改變世界的“孤獨男孩”

圖源:紀錄片《回到太空》

天才的故事無法複制,但是我們依然能看到,一個人的童年經曆,對他的塑造有多麼大的魔力。

同時,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沒有馬斯克驚人的天賦,也不一定有他的一些機遇,但是從閱讀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從現實世界發現自己能做出的改變,并以一種完成使命般的熱情,去生活,去學習新知,應該也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未标注圖均來源于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