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青少年性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工作者和家長關注的話題。日前,湖北一特級教師出版的書中因提到“女生應該是早戀的主要責任人”而引發争議,也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青少年性教育的廣泛讨論。

我們該如何正确看待“早戀”?老師和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處理青春期情感?9月10日教師節,新京報記者聯系到成都大學師範學院教授、四川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首席專家、“四川省學校性教育推行第一人”胡珍,聊聊性教育對青春期孩子的重要性。

胡珍從事性教育已有30餘年,在她看來,男孩的性成熟年齡的确晚于女孩,但不意味着男孩的性好奇、性探索也晚于女孩,此外,粗暴地打擊“早戀”也并不科學,老師和家長要有能力通過全面的性教育引導孩子性健康成長。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成都大學師範學院教授、四川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首席專家、“四川省學校性教育推行第一人”胡珍。  受訪者供圖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胡珍的對話:

性成熟早不等于對性的探索早

新京報:從專業角度來看,我們該如何了解“早戀”?

胡珍:我認為“早戀”這個詞本身是不科學的。孩子們在性生理成熟後,伴随性意識的萌發,會被異性所吸引、也會吸引異性而萌發愛的情感,我們通常把它稱作“青春期情感”或“青春期情愫”。這種情感的萌發并沒有固定時間,就像百花園的花朵,有的開得早、有的開得晚,每個人的花期不一樣。是以,當這種情愫産生時,不能界定它是早、是晚還是正好,更不能把它當作一個問題來“圍追堵截”。

新京報:人們習慣把“青春期情感”稱為“早戀”,原因是什麼?

胡珍:我在教育訓練中國小老師的時候問過他們:“你們覺得學生什麼時候戀愛不早?”他們普遍認為在考進大學之前都算早,“早戀”背後對應的潛台詞是“要影響學習”“現在主要任務是考大學”“還不應該”“還處理不了”。

他們事先設定的是,青春期孩子心智不夠成熟,一旦老師或家長認可了青春期情感的合理性,孩子們就會更加大膽地去愛,進而難以控制荷爾蒙導緻的性沖動,發生難以預料的後果,也就是“過分行為釀成大錯”。他們也擔心孩子們處理不好青春期情感,影響學習,考不進大學,也就意味着沒有前途。

可孩子們的情感伴随着性成熟産生,在處理情感的過程中勢必會伴随性沖動,我們不能以學業為理由,限制、控制、規避他們的情感和身心發育,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科學、不人性化的。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2020年,胡珍在書店為家長做性教育講座。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湖北那位教師的争議言論提到,女生比男生發育早,而且女生應該是早戀的主要責任人。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胡珍:家長和老師才是青春期孩子缺失 “愛情關系教育”的主要責任人。

女孩的初潮和男孩的初遺是性成熟的标志。一般來講,女孩平均初潮的年齡确實比男孩平均初遺的年齡要早一兩年,但這不等于孩子們對性的好奇、對性的探索也受性成熟的影響,更不等于男孩子比女孩子晚熟。

事實上,孩子們對性的好奇和探索比“早戀”更早。孩子們在2-3歲的時候就會問“我從哪裡來”,也會問“爸爸的精子怎麼就跑到媽媽身體裡去了” ,家長對這類問題的回答,就算是性啟蒙了。但目前沒有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晚提出這類問題。

相反,我們的文化比較鼓勵男孩在性方面進行探索,很多男孩在國小階段就通過網絡“懂很多”,而女孩一旦對性有一點好奇苗頭,就會遭到扼殺,很多家長都會說“女孩子不要問這個”,是以不能因為男孩在生理上性成熟年齡晚于女孩,就說男孩性啟蒙、性好奇、性探索也晚于女孩。

全面的性教育,賦予孩子們愛的能力

新京報:老師和家長應該采取怎樣的方式引導孩子處理青春期情感?

胡珍:我認為最科學的做法是,通過全面的性教育讓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來讨論。老師和家長應該首先達成一種共識——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是所謂的“早戀”,而是他們“沒有早戀的能力”,擔心“早戀影響學習”,在交往中會有“過分的行為”,甚至“釀成大錯”。

老師和家長自身要有能力去和孩子們“談性說愛”,通過全面的性教育賦予孩子們受益一生的愛的能力,而不是回避,或是簡單貼上“早戀”的标簽、一味阻攔、恐吓,這樣有可能會把孩子們的“早戀”從“公開”推向“地下”,沒有成年人的指導,任由良莠難辨的網絡資訊教唆,風險更不可控。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2023年,胡珍為四川省成都市中國小班主任開展性教育教育訓練,講解怎樣設計性教育主題活動課。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老師和家長具體該怎麼和孩子們讨論?

胡珍:如果我們簡單地扣上“早戀的孩子都沒有好結果”的帽子,孩子們肯定抵觸、逆反:憑什麼說我們會影響學習?什麼是“過分的行為”?會釀成什麼樣的“大錯”?他們不但不服,甚至會一意孤行。

其實,老師和家長無需羞羞答答、半遮半掩、說得含蓄,而是應該把“早戀”需要面對的所有問題都直白講出來: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處理好情感與學業的關系?如果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可能會有哪些好的結果或不好的結果?引導孩子們一起探讨,尋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的解決辦法。

讨論的目的,是要賦予孩子們處理情感的能力——讓孩子們懂得愛情的真谛,讓兩個人更加向上、更好地發展,知道人生除了愛情,還有其他課題。如果“早戀”讓兩人學業一落千丈、女方意外懷孕、兩人成長發展受挫,那就不是愛而是“害”,就說明現在還不具備處理感情、控制性沖動等愛的能力,還需要成長學習,需要等待。

比如,我們可以問孩子,如果你表白被拒,你是否有能力去面對?如果沒有,那你最好等到有能力接受拒絕的時候再去表白。如果表白被對方接受了,在約會中,兩個人該如何對待親密的行為?可以拉手嗎?可以擁抱嗎?可以親吻嗎?是否有能力承受這些行為可能帶來的性沖動?性沖動可能會産生哪些後果?當孩子們在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下去面對這些問題,明白愛的行為需要尊重,這些行為會有什麼後果,當在危急關頭他們還能理性分析、做負責任的性行為決定,性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我們的性教育實踐中,當家長和老師把這些人生課題教給孩子們,常常發現孩子們其實是很理性的,他們很會分析,甚至給出的答案比我們教育者想得還要到位。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2023年6月,重慶市南渝中學開設國中生性教育課堂。  受訪者供圖

性教育應該具備制度性

新京報:您認為家庭和學校在性教育中各自承擔什麼責任?

胡珍:一些家長會很抵觸這個問題,另一些家長意識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教育訓練,也不知道該怎麼進行基于生活場景的家庭性教育。而大陸老師在師範專業教育中,也基本沒有接受過如何開展性教育的訓練,畢竟,性教育不像數學、實體、化學等這些有标準答案的自然學科,在不同宗教、信仰、習俗的文化背景下,在不同人的了解中,都會有很大差異。

但是,性發展是遵循一定規律的,無論你是否承認、進行性教育,孩子的性發育都在悄然進行。他們都會在荷爾蒙的釋放、同齡人的交流、網絡性資訊唾手可得的情況下,去探索性的真相,去面對性成熟帶來的性好奇、性情感的萌發、性渴望的躁動。是以,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整個社會,都要在性教育的宣傳科普上下很大力氣。可喜的是,現在投身性教育的老師越來越多,我們也很欣慰。

對話青少年性教育專家胡珍:開展全面性教育,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2023年4月,胡珍在成都四十九中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主題講座。  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目前大陸的性教育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胡珍:目前來看,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很多老師都無法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系統的性教育。

現在中國小的性教育内容分散在班隊活動課、心理健康課、科學課、道德與法律課、生物課、體育與健康課等學科中,這些老師沒有接受過性教育教育訓練,不敢講、怕講過了度,就隻有跳過,或者讓學生自學。還有些老師會将性教育演變為一種說教,甚至傳遞錯誤的觀念。

十幾年前,我在成都推行性教育的時候,曾經将一所農村中學作為試點。當時的校長非常開明,他早就發現性教育對青春期孩子的重要性。是以他會讓學校的相關學科老師接受教育訓練,班主任、體育老師、思想品德課老師、心理課老師都參與進來,不同老師各司其職,将性教育融入不同學科,家長也好、孩子也好,非常喜歡這些課程,可惜之後校長調走,課程也停滞了。

其實,孩子們很容易從網絡中、傳統觀念裡接觸到錯誤的資訊,産生很多困惑,我們理應給他們傳遞更加科學的價值觀和态度。是以,我認為性教育應該具備制度性,納入各個相關學科教師的教育訓練中,有教學目标、有知識點、有技能訓練、有價值觀傳遞,同時確定性教育的系統性、持續性,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和認知發展。

新京報記者 左琳 彭鏡陶

編輯 彭沖 校對 吳興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