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棵樹、27塊自然保護地、3個海洋證書;保護地巡護時發現了80種動物,還順帶在“神奇物種”裡解鎖562個動植物物種……這是我,一個重度又佛系的支付寶“螞蟻森林”使用者的成績,還在朝着小小的目标努力:螞蟻森林在真實世界覆寫的每一個地區,都要用腳步與指尖“種”上一棵樹。
這片剛過完7周歲生日的森林,一頭紮根于城市裡的手機,另一頭延伸向廣袤的大自然,背後是6億多具體而可愛的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各自實踐着對于低碳的了解,最終可以形成巨大的合力,足以改變世界。往大了說,這叫可持續發展。
第二屆外灘大會的首日主論壇,在一衆科技、金融領域演講大咖中,有一位嘉賓顯得有些特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主席拉贊·穆巴拉克。她也是穆罕默德·本·紮耶德物種保護基金的創始董事,該基金已在160多個國家支援了2500多個物種保護項目。
在現場釋出的《可持續發展行動建議》裡她強調,金融科技不僅能為人類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支援,還能利用區塊鍊等技術護航碳排放交易,還特别點贊了螞蟻森林,用一套機制激勵公衆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
此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也已與螞蟻森林展開合作,通過科學和技術支援,協助評估公益項目在保護生态方面的成果。
昨天,在外灘大會的預告中裡,螞蟻集團說,外灘大會是能夠關注科技發展帶來的B面問題,比如當下發展與可持續未來。
科技金融向善、雙碳、ESG……可持續發展的宏大叙事,能否破解人與自然的沖突?3年前的首屆外灘大會,其實已經在嘗試給出答案。
那年的大會進行到最後一天,壓軸議題和全場焦點都給了大象。
當時,由螞蟻集團聯合北京九天微星科技設計的一款大象智能項圈,吸引了衆多參會者圍觀。
這款周長足有3米多的項圈,融合衛星通信和地面通信“天地一體化”技術思路,結合北鬥衛星系統技術能力和IOT技術,能在快速移動狀态下實作高精度定位及智能上報,避免人象沖突。這也是“螞蟻保護大象”計劃中的關鍵一步。
大象智能項圈當時吸引了很多參會者駐足 資料圖
“螞蟻保護大象”,脫胎于馬雲的一個想法。
2020年7月,從雲南轉了一圈回來後的馬雲,他号召員工群策群力,想辦法解決雲南的人象沖突問題。
号召發出後的第45天,“螞蟻保護大象”公益項目迎來進展。螞蟻集團和當時阿裡的多方力量,從野生亞洲象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栖息地和廊道恢複、亞洲象肇事幫扶等方面入手,促進人象和諧發展。
這也不是馬雲第一次為大象操心。
2017年7月,為推動非洲年輕人和中小企業參與全球化,他以聯合國特别顧問身份去了非洲,沒想到有意外收獲:在非洲認領了一頭母象,命名為“杭州”,并帶領科學家和專業醫生為它戴上具有衛星定位功能的感應項圈。
科技+公益的力量,已經在改變人們善意的表達方式。螞蟻能保護的,遠不止有大象;能保護自然的,遠不止有螞蟻。借助螞蟻森林等金融科技創新手段,治愈和守護大自然的心願,正在變成每一個如你我的普通人減少自身碳足迹的實際行動。
畢竟“眼前”和“遠方”,其實是同一個世界。
125629
8RkB6a53lq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