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玲玲:寫作不單是跟自我相遇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張玲玲:寫作不單是跟自我相遇

張玲玲,1986年出生,曾做過記者、編劇等,代表"嫉妒"。

張玲玲笑得輕聲優雅,以星高圓頗神般,又具有文藝氣質。然而,她一開口,靈活的思維和一絲不苟的邏輯,加上極快的語速,立刻就感受到了記者生涯留給她的印記。近日,張玲玲接受了《中國青年作家報》的專訪,講述了她與文學的聯系,以及她作為"天賦不足"的創造者是如何創作的經曆。

閱讀"逐幀"檢視故事

"别無選擇,隻能在大學前學習,讀什麼,當我矮小的時候,我甚至不能放開紙上的話。張玲玲回憶起小時候和爺爺奶奶一起住在城裡,閱讀資源匮乏。因為她的父母在上海工作,偶爾會帶回一些書作為禮物送給她,《安徒生童話》《愛情教育》等經典讀物,伴随着她的整個童年。

因為對文字的熱愛,張玲玲在大學裡選擇了漢語系。她回憶說,大學課堂上的學習氛圍特别濃厚,閱讀的競争貫穿了四年的青春,每個人都更善于與誰競争,誰讀得更多,更利基,了解得更好。上大學的第一天,她聽到一位校長說,家裡有5000多本書,這個數字讓剛從小城市進入校園的張玲玲感到震驚。

"當時,與身邊很多有才華的學生相比,往往感到自卑。張玲玲說,雖然她對外國文學的了解停留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經典小說中,但其他人在二十世紀以後開始更系統地閱讀現代小說。

但這種自卑感也成為張玲玲解讀背後的驅動力。她選擇花更多的時間閱讀來縮小差距,每年閱讀300多本書。當時,沒有足夠的錢買下所有的書,她不得不去書店"寶藏",有一次遇到一本沒有塑膠封條的好書,她蹲在書架前一口氣讀書。

如今,張玲玲家中已有近4000本書。大量的閱讀,為她走上寫作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她看來,即使是有才華的作家也可以通過訓練提高自己的寫作水準,而閱讀和模仿是最好的捷徑。閱讀不僅僅是看字面意思,而是要做到"一幀一幀"看故事,深入的句子制作和核心思考,讀得越細膩,收獲越大。讀完之後,要刻意為自己進行邏輯訓練,可以先模仿知名作家來寫,長期練習肯定能有很大的進步。

一個未被探索的故事就像一粒種子

張玲玲認為她是一個"沒有文學天賦"的男人,從未想過要成為一名作家。畢業後,她選擇進入媒體成為一名記者,"記者的職業生涯為進入現實世界提供了一扇窗。張玲玲說,這些年來,她能夠看懂更多人的生活,看到更多的元世界,積累了各種寫作素材。

"身為記者,培養了我觀察的耐心,在過去被采訪者的長期觀察中,我逐漸發展了長時間觀察事物的能力,在不斷的凝視和回望中沉澱了思考的深度。她承認,新聞寫作也為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學會了如何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最翔實、最有條理的事件。

張玲玲說,作為記者,有一種"道德"的感覺,這也影響了她後來的創作。比如轟動一時的甘肅銀連環殺人案,讓她大吃一驚,讓她萌生了創作犯罪題材作品的思路,小說《無風的日子》就是靈感來源。而《拆遷家族的故事》小說,靈感來自她作為記者與"釘家"的深入接觸。

離開報社後,她加入了一家影視公司,成為一名編劇。編劇的作品給了她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文學作品,也開始思考哪些作品更具有IP價值。寫作劇本注重審美和戲劇化,同時又無法擺脫真實的架構,無論人物還是故事邏輯,都必須站着,出身的她必須學習故事設計和人物傳記寫作,而這樣的訓練為張玲玲未來的小說創作埋下了伏筆。

當時編劇那時候,除了評定的劇本任務外,張玲玲每個月都會交出故事的細節和創意。這些未被探索的故事就像一顆種子,但當時并沒有發芽,但她被帶回了上海,成為她創作的寶庫。這些種子在張玲玲的寫作中逐漸成長和綻放,形成了故事集《嫉妒》,其中包括同名小說《嫉妒》,以及《島的另一邊》、《故事的心碎》、《仿佛是老人來了》、《去加利利海》、《無風的日子》和《新年問候》等。她從青年、中年和老年的角度,講述了南方城市的七個故事,切入了當代生活的真正困難。在每一個故事中,都揭示了作者對人生抉擇的思考,字裡行間流淌,流經江南水鄉的美麗精神。

從不斷學習和自我否定中一次又一次地開始

張玲玲的文字讀起來安靜、穩重,叙事節奏不慢,與她快節奏的語言形成鮮明對比,"這樣的風格是寫作控制的結果。"因為是個敏銳的孩子,張玲玲更願意像她最愛的夢露、沃爾科特等文人一樣成熟優雅,練自己的寫作風格。張玲玲欣賞凱爾特斯·伊姆萊、庫徹、耶萊納克等人的作品。她不僅在寫作風格上受到這些作家的影響,而且在閱讀過程中也接受了思維邏輯的訓練,極大地拓展了寫短篇小說的可能性。

張玲玲告訴《中國青年作家報》,她的文學道路并不平坦,她一直在經曆問題和困難。故事編不出來,人物站不起來,找不到合适的視角或叙事基調,語言粗糙,氣喘籲籲,結構失衡,寫半感覺毫無意義,等等......這些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出現,并在創作過程中反複出現。

"我隻有兩種愚蠢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一種是閱讀,另一種是努力寫作,閱讀更多更新的文本,并嘗試更深入,更努力。張玲玲說,她經常為自己過去的寫作感到羞愧,她從不斷的學習和自我否定中一次又一次地開始寫作。

張玲玲認為自己沒有天賦,在創作上總是一絲不苟,哪怕有點敬畏。雖然她的故事很現實,但她從不過分依賴原型,因為"有一種創造性的道德感"。

在寫作之前,她總是準備好開始寫作。她在寫犯罪小說《新年賀》的時候,去檔案收集資訊,做社會調查,和警察朋友聊天,然後在腦海中勾勒出故事結構和大方向,确定主線人物,然後寫出詳細的大綱和情節線。她還有另一種寫作方式,從隻有架構、結構和主要角色開始,知道可能會做出什麼樣的叙事嘗試,以及一個角色将出現的那一章,但不是每一行動作。"她補充道。

初稿完成後,她将繼續進行更改。在張玲玲看來,修改是極其重要的,仔細打磨是作者的責任。她喜歡把工作放一段時間再回頭看,然後會産生新的判斷,反思一些細節是否必要,句子是否簡潔流暢,能否傳遞更多的資訊,甚至在被叫到的人之前和之後,單詞和單詞切換,她會仔細考慮, 并努力提高工作品質。比如《好像是老頭》第一章,她隻寫了兩天,卻換了一周的時間,修改這本小說集一年多,廢品是原作的幾倍。

在談到對年輕作家的建議時,張女士說,一些年輕作家覺得自己在生活中沒有足夠的積累,不必放棄嘗試創作。寫作不僅僅是關于現實或現代主義,對于作者來說,從寫别人的故事開始不是問題,寫空氣和幻想也不是問題。"也許在某個階段,作者會回到熟悉的人員寫作,但這會與之前的了解不同。即使一開始是體驗寫作,未來也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處理奇怪的題材、陌生的領域等問題,畢竟寫作不僅僅是與自我相遇,更是與他人相遇的過程。"張玲玲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