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海大學專家劉文傑: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人水和諧美美與共

作者:蘇城記事本

2020年,因為滬蘇湖高鐵穿越蘇州吳江占用了部分濕地,需要實施占補平衡工程。2021年,受實施機關江蘇亨通河海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河海大學從事重大項目生态評價、設計、指導實施落地的專家劉文傑帶着河海大學設計院生态所的同僚,來到震澤,指導當地恢複和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打響水陸空“保衛戰”

8月份的下午3點,烈日炎炎,記者見到劉文傑時,他正冒着酷暑在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檢視植物的生長情況。這個他與同僚們在去年建成的資源庫,位于衆安橋村北部,看似野草叢生,像一塊塊無人打理的水塘,其實是劉文傑的“寶藏”。

“這是水蕨,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水蕨以前在江南地區分布比較廣,現在野外已經很少見了。”劉文傑指着其中一株水蕨告訴記者,這些不是收集過來的,而是他們在這裡建設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後,自然長出來的。“這也說明,這一帶的水生植物多樣性本底非常好,我們更多的工作是去發現它們,并保護好它們。”劉文傑說。

為了水生植物種源的集中擴繁,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于2021年開始籌建,目前收集的本土水生維管束植物有近50種,其中3種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主要是為了将來長三角地區恢複本土水生植物時,有種源在。”劉文傑說,現在市場上充斥着大量的景觀植物,還有一些外來物種,“我們就是想為長三角地區提供本土的水生植物種質資源,而不至于将來生物多樣性修複時,實施者可選的多數是景觀培養的或者是一些外來物種。”

河海大學專家劉文傑: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人水和諧美美與共

鳥類栖息地

劉文傑跟團隊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建設鳥類栖息地。鳥類栖息地位于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附近,設有本土水鳥繁育區、候鳥覓食區、濕地生物廊道區和生态宣教區,可以為本土水鳥提供繁育、覓食場所。此外,依托長漾水生資源種質的保護功能,劉文傑還帶領團隊在靠近長漾湖蕩的齊心村半爿灘建設魚類産卵場,保障魚類種群和生物多樣性恢複,以實作保護魚種産卵場地的生态健康。“産卵場主要包括魚類覓食區、産卵區和避難區。”劉文傑介紹。

生物多樣性修複卓有成效

2021年10月,劉文傑帶着團隊來到震澤後,随即啟動了《征占用濕地生态修複與可持續運維服務》項目,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水陸空”三項工程于2022年完工,讓緊靠長漾的濕地片區重新恢複了昔日水清魚肥的自然風貌。

“如今的半爿灘魚類栖息地環境顯著提升,魚類嬉戲的場景随處可見,更重要的是由于水生态系統日益健康,原來夏季藍藻頻發的現象已于今年完全消除。”劉文傑開心地告訴記者,80畝魚塘改造的鳥類栖息地和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目前已形成濕地生物聚集區,其中不乏國家級保護動植物,“全球範圍内記錄的荇菜屬植物有6種,大陸分布有5種,我們已經收集全了。”在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劉文傑指着不同形态、不同顔色的荇菜,向記者逐一介紹,他自豪地說,去年秋冬季節,他們在鳥類栖息地發現了20多種候鳥的身影,今年春季已有10餘對築巢的水鳥在鳥類栖息地成功繁育後代。

河海大學專家劉文傑: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人水和諧美美與共

魚類産卵場

劉文傑是名“80後”,從南京師範大學生科院畢業後,一直從事水生态修複與保護的相關工作。他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太湖湖體分布本土水生植物多達60餘種,可到了2018年卻減少到了20種左右。“那時太湖周邊湖蕩藍藻頻發,水葫蘆、水花生随處可見。”劉文傑說,他們希望通過收集、保種、擴繁太湖周邊存在的水生植物種群,使群落系統恢複到上世紀70年代工業化前水準。

“近年來,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生态環境保護,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邁上了新台階,而生物多樣性修複的基礎就是物種。”劉文傑覺得,尋求人工修複和自然修複之間的平衡,才是生态修複的最佳方案,而他們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尋找、保護物種,然後引導水生态系統回到以自然修複為主的狀況。

濕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集中展現的場所和載體。劉文傑下一步将帶領團隊在濕地占補平衡項目人工修複完成基礎上,再用四五年時間,将80畝魚塘整治經驗在震澤鎮的濕地、河道、湖泊等地推廣,使該鎮的整體生态系統恢複到上世紀70年代前的健康狀态,讓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

人水和諧美美與共

“當地的村民經常會送我們一些自家種的蔬菜,特别友好。”劉文傑說。2021年10月,他跟同僚們正式入駐衆安橋村,指導當地的濕地修複工程,當地村民對他們的到來十分友好,一來是當地人本就熱情好客,二是因為他們的到來,讓村民又看到了40年前的水生自然景象,幸福感驟然提升。目前,衆安橋村幾條河道的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水草豐美,魚蝦成群,基本恢複至工業化之前的水生态狀态。

“我們一直提倡‘人水和諧’的理念,首先就是要跟當地村民形成良好的互動,最初村裡的人可能覺得我們隻是來做工程的,後來發現我們不僅是來做工程,更是教他們人水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的。”劉文傑說。

團隊的到來,不僅恢複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還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獲”。

在水生植物覆寫度和種類恢複後,河裡的螺蛳、河蝦和魚類數量也随之增加。為了有效控制植物覆寫度和水生動物密度,防止水生态系統退化,劉文傑和同僚與村委會、村民多次協商,最終決定讓沿河人家每戶用2~4個地籠網合理有序地捕撈魚蝦和螺蛳。“每周都能撈到不少的魚蝦,可以給家裡添一道菜,真不錯哩。”村民李大爺對劉文傑團隊的到來,發自内心地感到高興,“他們在這裡幫我們做生态修複,現在水質好了,魚蝦的味道都變鮮美了,很感謝劉老師他們。”對于劉文傑來說,村民的認可,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在濕地生态修複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劉文傑他們也曾遭遇不少困難。去年年初,受疫情影響,考慮到施勞工員和材料到時無法進場,而春季又是水生植物修複的最佳季節,為了不影響修複進度,那一年的春節劉文傑跟同僚提前結束了休假,所有人員進場,材料本地解決,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開展。

在同僚眼裡,作為項目總策劃的劉文傑平時工作兢兢業業,經常帶頭到各地收集水生植物。“為了幾株植物,他要驅車幾百公裡,這是他的工作常态。”同僚張國亮說。

河海大學專家劉文傑:保護本土生物多樣性 人水和諧美美與共

水生維管束種質資源庫(金堯攝)

濕地占補平衡項目實施時間共5年,今年已進入運維的第二年。劉文傑說,他希望能在這段時間内,為長三角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恢複和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将來長三角地區的生态修複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一種樣闆、本土種源和治理模式。

“來到這裡最大的感受是讓人心靜,對自然的認知也不斷加深了,我的工作狀态也由原來的‘從書本到圖紙’,變成了‘從自然到圖紙再到自然’的過程。”劉文傑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他們已經逐一采集了太湖流域典型的本土水生植物,圓了他十年來的夢。來源:蘇州市吳江區融媒體中心 作者:沈利芬 王恩晴 媒體選稿編輯:李俊鋒 (知名文化傳媒人、新媒體營運師、進階攝影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