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河海大学专家刘文杰: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人水和谐美美与共

作者:苏城记事本

2020年,因为沪苏湖高铁穿越苏州吴江占用了部分湿地,需要实施占补平衡工程。2021年,受实施单位江苏亨通河海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河海大学从事重大项目生态评价、设计、指导实施落地的专家刘文杰带着河海大学设计院生态所的同事,来到震泽,指导当地恢复和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打响水陆空“保卫战”

8月份的下午3点,烈日炎炎,记者见到刘文杰时,他正冒着酷暑在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查看植物的生长情况。这个他与同事们在去年建成的资源库,位于众安桥村北部,看似野草丛生,像一块块无人打理的水塘,其实是刘文杰的“宝藏”。

“这是水蕨,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以前在江南地区分布比较广,现在野外已经很少见了。”刘文杰指着其中一株水蕨告诉记者,这些不是收集过来的,而是他们在这里建设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后,自然长出来的。“这也说明,这一带的水生植物多样性本底非常好,我们更多的工作是去发现它们,并保护好它们。”刘文杰说。

为了水生植物种源的集中扩繁,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于2021年开始筹建,目前收集的本土水生维管束植物有近50种,其中3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主要是为了将来长三角地区恢复本土水生植物时,有种源在。”刘文杰说,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景观植物,还有一些外来物种,“我们就是想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本土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而不至于将来生物多样性修复时,实施者可选的多数是景观培养的或者是一些外来物种。”

河海大学专家刘文杰: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人水和谐美美与共

鸟类栖息地

刘文杰跟团队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建设鸟类栖息地。鸟类栖息地位于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附近,设有本土水鸟繁育区、候鸟觅食区、湿地生物廊道区和生态宣教区,可以为本土水鸟提供繁育、觅食场所。此外,依托长漾水生资源种质的保护功能,刘文杰还带领团队在靠近长漾湖荡的齐心村半爿滩建设鱼类产卵场,保障鱼类种群和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实现保护鱼种产卵场地的生态健康。“产卵场主要包括鱼类觅食区、产卵区和避难区。”刘文杰介绍。

生物多样性修复卓有成效

2021年10月,刘文杰带着团队来到震泽后,随即启动了《征占用湿地生态修复与可持续运维服务》项目,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水陆空”三项工程于2022年完工,让紧靠长漾的湿地片区重新恢复了昔日水清鱼肥的自然风貌。

“如今的半爿滩鱼类栖息地环境显著提升,鱼类嬉戏的场景随处可见,更重要的是由于水生态系统日益健康,原来夏季蓝藻频发的现象已于今年完全消除。”刘文杰开心地告诉记者,80亩鱼塘改造的鸟类栖息地和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目前已形成湿地生物聚集区,其中不乏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全球范围内记录的荇菜属植物有6种,大陆分布有5种,我们已经收集全了。”在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刘文杰指着不同形态、不同颜色的荇菜,向记者逐一介绍,他自豪地说,去年秋冬季节,他们在鸟类栖息地发现了20多种候鸟的身影,今年春季已有10余对筑巢的水鸟在鸟类栖息地成功繁育后代。

河海大学专家刘文杰: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人水和谐美美与共

鱼类产卵场

刘文杰是名“80后”,从南京师范大学生科院毕业后,一直从事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相关工作。他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太湖湖体分布本土水生植物多达60余种,可到了2018年却减少到了20种左右。“那时太湖周边湖荡蓝藻频发,水葫芦、水花生随处可见。”刘文杰说,他们希望通过收集、保种、扩繁太湖周边存在的水生植物种群,使群落系统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工业化前水平。

“近年来,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迈上了新台阶,而生物多样性修复的基础就是物种。”刘文杰觉得,寻求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之间的平衡,才是生态修复的最佳方案,而他们目前所做的工作就是寻找、保护物种,然后引导水生态系统回到以自然修复为主的状况。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中体现的场所和载体。刘文杰下一步将带领团队在湿地占补平衡项目人工修复完成基础上,再用四五年时间,将80亩鱼塘整治经验在震泽镇的湿地、河道、湖泊等地推广,使该镇的整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上世纪70年代前的健康状态,让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

人水和谐美美与共

“当地的村民经常会送我们一些自家种的蔬菜,特别友好。”刘文杰说。2021年10月,他跟同事们正式入驻众安桥村,指导当地的湿地修复工程,当地村民对他们的到来十分友好,一来是当地人本就热情好客,二是因为他们的到来,让村民又看到了40年前的水生自然景象,幸福感骤然提升。目前,众安桥村几条河道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基本恢复至工业化之前的水生态状态。

“我们一直提倡‘人水和谐’的理念,首先就是要跟当地村民形成良好的互动,最初村里的人可能觉得我们只是来做工程的,后来发现我们不仅是来做工程,更是教他们人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的。”刘文杰说。

团队的到来,不仅恢复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水生植物覆盖度和种类恢复后,河里的螺蛳、河虾和鱼类数量也随之增加。为了有效控制植物覆盖度和水生动物密度,防止水生态系统退化,刘文杰和同事与村委会、村民多次协商,最终决定让沿河人家每户用2~4个地笼网合理有序地捕捞鱼虾和螺蛳。“每周都能捞到不少的鱼虾,可以给家里添一道菜,真不错哩。”村民李大爷对刘文杰团队的到来,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他们在这里帮我们做生态修复,现在水质好了,鱼虾的味道都变鲜美了,很感谢刘老师他们。”对于刘文杰来说,村民的认可,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在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刘文杰他们也曾遭遇不少困难。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考虑到施工人员和材料到时无法进场,而春季又是水生植物修复的最佳季节,为了不影响修复进度,那一年的春节刘文杰跟同事提前结束了休假,所有人员进场,材料本地解决,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开展。

在同事眼里,作为项目总策划的刘文杰平时工作兢兢业业,经常带头到各地收集水生植物。“为了几株植物,他要驱车几百公里,这是他的工作常态。”同事张国亮说。

河海大学专家刘文杰:保护本土生物多样性 人水和谐美美与共

水生维管束种质资源库(金尧摄)

湿地占补平衡项目实施时间共5年,今年已进入运维的第二年。刘文杰说,他希望能在这段时间内,为长三角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和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将来长三角地区的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种样板、本土种源和治理模式。

“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是让人心静,对自然的认知也不断加深了,我的工作状态也由原来的‘从书本到图纸’,变成了‘从自然到图纸再到自然’的过程。”刘文杰告诉记者,这段时间,他们已经逐一采集了太湖流域典型的本土水生植物,圆了他十年来的梦。来源:苏州市吴江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沈利芬 王恩晴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