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作者:杜雪轩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文昌门城墙上的魁星楼

建在西安城墙上的魁星楼,位于南门永宁门城楼东667米处。这座命名为“魁星”的楼,应该与军事防御无关。因为魁星楼所处的这段城墙下是西安的三学街。

  三学街以“一庙三学”著称,“三学”即西安府学、咸宁县学、长安县学。“一庙”为文庙,也叫孔庙,现今的碑林博物馆。这“一庙三学”都和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紧密相关。

  而“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顾炎武《日知录•魁》:魁星神像“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间的“斗”字;一手执笔,意谓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因此,从宋代以来学府中皆置魁星楼,如明西安府学仪门内、长安县学西均建有魁星楼。

  《史记》中有:“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古代传说“魁星”是主宰文运兴衰的神,被人们尊称“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笔点中,就能妙笔生花,写出锦绣文章,甚至连中三元,成为状元。所以,古代孔庙、学府里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楼。明清时的西安府学、咸宁县学、长安县学和孔庙建在城墙脚下,魁星楼也顺势建在西安城墙之上。魁星楼也称文昌阁,为对应之,该楼东边正式开通于1986年,修筑四个门洞的城门也被叫成了文昌门。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魁星楼北侧的奎星阁

  俗语有“南方才子北方将”,实指陕西状元少得可怜。明清两朝就3人,这都因为陕西基础教育差。

  据载明万历年间,就连一年一度的乡试公榜,咸宁县都无一人考中。那么,地方官员自然心感不安,影响仕途升迁。如果皇帝老儿怪罪下来,还会丢了乌纱帽。无奈之下只能借助神灵的什么“文昌星”“魁星”。于是,魁星楼也就自然落脚在这段城墙上。这可能在全国也较为少见。万历戊午四十六年(1618)乡试榜发,咸宁无中,左布政使高第作培风脉,于二门外建砖塔,城头巽位置魁星楼。”建在城头巽位的魁星楼,位于咸宁县学前东南城头。在南门楼东667.5米处。……此楼为二层四角攒尖式建筑,高五丈一尺,尖顶甍宇,重檐雕栏,华贵壮观。

  值得一说的是这座魁星楼正对南城墙外唐代的务本坊,是唐代中央最高学府国子监、孔庙所在地。

  而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处于南门外务本坊国子监的太学、孔庙,及《石台孝经》《开成石经》等一些著名碑石一批国宝级碑石,辗转都移入南门内书院门、三学街一带,才有了如今的碑林博物馆。

  这一块区域与咸宁县学紧邻,魁星上下坐镇,确实为西安唯一文脉深厚之地。笔者还妄加推测,当时让魁星楼上城墙,是否也有想沾点城外大唐国子监的盛世之光的意思在内呢?

  而各地热衷于兴建魁星楼,包含了文化层面上的特殊含义,意为文运昌盛的庇护设施。

  魁星楼台基为正方形,边长9.4米,楼两层,通高为14.65米,均设有回廊。魁星楼建于何时?《明清西安词典》载:此楼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九月动工,次年六月竣工。但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的《西安府城图》上已标有魁星楼。看来与《明清西安词典》所载有冲突。还有传说建魁星楼是有讲究的,只有出了状元的地方,方有资格。陕西明代出了康海、吕柟二位状元,康海是1502年的状元,吕柟是1508年的状元。所以,西安府最早应在明代的1502年,才有资格建魁星楼。

  此楼历经清康熙三年(1664)知县黄家鼎、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抚毕沅重修,后毁于民国初年。1986年至1987年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在原址上复建。

  人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边幅,蓬头虬髯,步履踉跄,腰挂酒葫芦,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即魁星的尊容了。

  一般魁星的塑像皆面目狰狞,赤发环眼,头生二角,酷似鬼型。右手握一杆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举子的名姓,左手持一方墨斗,右脚踩着海洋中大鳌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状,造型上呼应“魁”字右下笔顺,脚上是北斗七星图案。

  这个文昌星形象如此窘迫寒酸,确实和一般年画上或道貌岸然,或潇洒飘逸,或英气逼人,或仪表端庄的文昌星、禄神相去甚远。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奎星阁神龛里的奎星

  应该说明的是,这一带历史上并非城墙上一座魁星楼。例如,西安府学内建筑分布“仪门内当甬道为魁星楼”;长安县学曾经的主要建筑,除过春风化雨坊、射圃外,也有魁星楼。而建在咸宁县学二门外的魁星砖塔至今仍在。这座魁星砖塔上雕刻有“奎星阁”三字,奎星即魁星,因之也称奎星阁,并被列入西安市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如今的“奎星阁”处于层叠民房的包围之中,显得很落寞。

  魁星的故事很传奇:古代关中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他长得丑陋,又有一脸麻子,一只腿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立马心中不悦,皇帝带着点戏谑口吻问道:“你那脸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还机敏有趣,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一下又惊异他的气质非凡,接着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闻之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龙颜大悦:“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旧时魁星楼 绘图/@陶浒

  这个丑怪文人的才学、智慧和非凡气质,使他后来成为天界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照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预示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在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所传的“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

  所谓“独占鳌头”来历是:唐宋时,考中的进士,即登科者,要集体到皇宫迎榜,须站在皇帝办公的皇宫大殿正面台阶下等候,而荣登三甲第一的状元则站在台阶正中石板上大龟(鳌)或升龙的脑袋上,故称“独占鳌头”。

  而“魁星踢斗”,民间工匠雕塑或绘画魁星像时,刻意塑造成面目狰狞的模样。他单足立于鳌头之上,另一脚翘起,一手执笔,一手捧斗,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则因为有“魁为参首”之说,即含有魁首第一之意,因之要由魁星来点斗,点中那位应考士子,那位就“独占鳌头”。

  关于,“魁星踢斗”,民间还另有传说,魁星连续三次考状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极丑。魁星一怒之下将装书的木斗踢掉,投江而死。魁星虽未中三元,而民间百姓却仰慕其才华,将他塑造为神,借“魁星踢斗”之题,以求文运高照。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有一通石碑,上刻清代穆宗载淳同治年间马德昭绘的《魁星点斗图》,画面上一个小鬼双手高举,捧着一只“斗”,一条腿抬起在作跳跃动作,动感很强。画面上还点缀着一本翻开的书和几颗星星。主题画面由“鬼”和“斗”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书,构成“魁星点斗”图。画上还藏了“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个字。

  西安碑林的这个魁星之所以能当上禄神,体现了什么道理?这让人联想到了终南山下才“出道”就被打下地狱的钟馗,那更是一个命运悲惨的故事。说是唐武德年间,钟馗曾赴京应试,却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帝闻之,赐以红官袍安葬。但钟馗的才气是压不住的,死后也能成神,而且成了家喻户晓、人人喜爱崇敬的大神。

  因而,也有一说是中国历史上的魁星,指道教中唐朝时陕西西安户县石井镇人的“唐赐福镇宅圣君”钟馗。中国民间神的序列较乱,钟馗不但被尊为福神、门神,还被说成是主管人们科考命运的文曲星,其中可能有因相貌丑陋而落选,愤而撞死殿阶,引起皇帝同情的原因,还有“馗”与“魁”谐音相同的原因。在陕西关中一带传说有:“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人们纷纷到钟馗故里拜请钟馗,供奉钟馗画像,以便于就近随时祭拜。他手里拿了一支笔,专门点考试中榜者的姓名。谁梦见魁星,谁就能成为考场上的幸运者。魁星点斗吉祥图案和文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已有之,盛行于明清。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三学街里的三圣像

  陕西省艺术馆藏有清代皮影《魁星》,魁星相貌奇伟,铁面虬髯,豹头环眼,有诗云:“眼如点漆发如虬,唇如腥红髯如戟。”形象更接近流行的钟馗。

  这两个都与长安有关的神话传说,一正一反,让人感佩感叹。笔者以为这首先给了天才士子一个启示,让他们绝不要自惭形秽,绝对要自强自立,老天不会负才的。也给天下当权者一个警示,一定要唯才是举,更不能以貌取人。

朱文杰:城墙上的魁星楼

冬月里的魁星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