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作者:杜雪軒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文昌門城牆上的魁星樓

建在西安城牆上的魁星樓,位于南門永甯門城樓東667米處。這座命名為“魁星”的樓,應該與軍事防禦無關。因為魁星樓所處的這段城牆下是西安的三學街。

  三學街以“一廟三學”著稱,“三學”即西安府學、鹹甯縣學、長安縣學。“一廟”為文廟,也叫孔廟,現今的碑林博物館。這“一廟三學”都和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緊密相關。

  而“魁星”又名“奎星”“奎宿”,位列二十八星宿之一。顧炎武《日知錄•魁》:魁星神像“為鬼舉足而起其鬥。”故魁星神像頭部像鬼;一腳向後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鈎;一手捧鬥,如“魁”字中間的“鬥”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是以,從宋代以來學府中皆置魁星樓,如明西安府學儀門内、長安縣學西均建有魁星樓。

  《史記》中有:“鬥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古代傳說“魁星”是主宰文運興衰的神,被人們尊稱“文曲星”“文昌星”。如果被他的朱筆點中,就能妙筆生花,寫出錦繡文章,甚至連中三元,成為狀元。是以,古代孔廟、學府裡都建有供奉香火的魁星樓。明清時的西安府學、鹹甯縣學、長安縣學和孔廟建在城牆腳下,魁星樓也順勢建在西安城牆之上。魁星樓也稱文昌閣,為對應之,該樓東邊正式開通于1986年,修築四個門洞的城門也被叫成了文昌門。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魁星樓北側的奎星閣

  俗語有“南方才子北方将”,實指陝西狀元少得可憐。明清兩朝就3人,這都因為陝西基礎教育差。

  據載明萬曆年間,就連一年一度的鄉試公榜,鹹甯縣都無一人考中。那麼,地方官員自然心感不安,影響仕途升遷。如果皇帝老兒怪罪下來,還會丢了烏紗帽。無奈之下隻能借助神靈的什麼“文昌星”“魁星”。于是,魁星樓也就自然落腳在這段城牆上。這可能在全國也較為少見。萬曆戊午四十六年(1618)鄉試榜發,鹹甯無中,左布政使高第作培風脈,于二門外建磚塔,城頭巽位置魁星樓。”建在城頭巽位的魁星樓,位于鹹甯縣學前東南城頭。在南門樓東667.5米處。……此樓為二層四角攢尖式建築,高五丈一尺,尖頂甍宇,重檐雕欄,華貴壯觀。

  值得一說的是這座魁星樓正對南城牆外唐代的務本坊,是唐代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孔廟所在地。

  而鬥轉星移,歲月滄桑,處于南門外務本坊國子監的太學、孔廟,及《石台孝經》《開成石經》等一些著名碑石一批國寶級碑石,輾轉都移入南門内書院門、三學街一帶,才有了如今的碑林博物館。

  這一塊區域與鹹甯縣學緊鄰,魁星上下坐鎮,确實為西安唯一文脈深厚之地。筆者還妄加推測,當時讓魁星樓上城牆,是否也有想沾點城外大唐國子監的盛世之光的意思在内呢?

  而各地熱衷于興建魁星樓,包含了文化層面上的特殊含義,意為文運昌盛的庇護設施。

  魁星樓台基為正方形,邊長9.4米,樓兩層,通高為14.65米,均設有回廊。魁星樓建于何時?《明清西安詞典》載:此樓于萬曆四十七年(1619)九月動工,次年六月竣工。但在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的《西安府城圖》上已标有魁星樓。看來與《明清西安詞典》所載有沖突。還有傳說建魁星樓是有講究的,隻有出了狀元的地方,方有資格。陝西明代出了康海、呂柟二位狀元,康海是1502年的狀元,呂柟是1508年的狀元。是以,西安府最早應在明代的1502年,才有資格建魁星樓。

  此樓曆經清康熙三年(1664)知縣黃家鼎、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撫畢沅重修,後毀于民國初年。1986年至1987年西安市環城建設委員會在原址上複建。

  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嗜酒如命,不修邊幅,蓬頭虬髯,步履踉跄,腰挂酒葫蘆,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似乎半醒半醉的文昌星,即魁星的尊容了。

  一般魁星的塑像皆面目猙獰,赤發環眼,頭生二角,酷似鬼型。右手握一杆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舉子的名姓,左手持一方墨鬥,右腳踩着海洋中大鳌頭部,意為“獨占鳌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狀,造型上呼應“魁”字右下筆順,腳上是北鬥七星圖案。

  這個文昌星形象如此窘迫寒酸,确實和一般年畫上或道貌岸然,或潇灑飄逸,或英氣逼人,或儀表端莊的文昌星、祿神相去甚遠。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奎星閣神龛裡的奎星

  應該說明的是,這一帶曆史上并非城牆上一座魁星樓。例如,西安府學内建築分布“儀門内當甬道為魁星樓”;長安縣學曾經的主要建築,除過春風化雨坊、射圃外,也有魁星樓。而建在鹹甯縣學二門外的魁星磚塔至今仍在。這座魁星磚塔上雕刻有“奎星閣”三字,奎星即魁星,因之也稱奎星閣,并被列入西安市第二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名單。如今的“奎星閣”處于層疊民房的包圍之中,顯得很落寞。

  魁星的故事很傳奇:古代關中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鬥,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醜無比,是以屢屢面試時落第。他長得醜陋,又有一臉麻子,一隻腿還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寫得實在太好了,終于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一看他的容貌和畫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勢,立馬心中不悅,皇帝帶着點戲谑口吻問道:“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鬥’。”皇帝覺得這人還機敏有趣,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占鳌頭’。”皇帝一下又驚異他的氣質非凡,接着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聞之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後,更是拍案叫絕,龍顔大悅:“不愧天下第一!”于是欽點他為狀元。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舊時魁星樓 繪圖/@陶浒

  這個醜怪文人的才學、智慧和非凡氣質,使他後來成為天界魁星——北鬥七星的前四顆,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照應魁星的面目醜陋;一半是“鬥”,預示魁星才高八鬥,也應在北鬥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朱筆批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文人中所傳的“任你文章高八鬥,就怕朱筆不點頭”就來源于此。

  所謂“獨占鳌頭”來曆是:唐宋時,考中的進士,即登科者,要集體到皇宮迎榜,須站在皇帝辦公的皇宮大殿正面台階下等候,而榮登三甲第一的狀元則站在台階正中石闆上大龜(鳌)或升龍的腦袋上,故稱“獨占鳌頭”。

  而“魁星踢鬥”,民間工匠雕塑或繪畫魁星像時,刻意塑造成面目猙獰的模樣。他單足立于鳌頭之上,另一腳翹起,一手執筆,一手捧鬥,寓意魁星點鬥、獨占鳌頭。魁星則因為有“魁為參首”之說,即含有魁首第一之意,因之要由魁星來點鬥,點中那位應考士子,那位就“獨占鳌頭”。

  關于,“魁星踢鬥”,民間還另有傳說,魁星連續三次考狀元都未中,原因就在他相貌極醜。魁星一怒之下将裝書的木鬥踢掉,投江而死。魁星雖未中三元,而民間百姓卻仰慕其才華,将他塑造為神,借“魁星踢鬥”之題,以求文運高照。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西安碑林博物館内,有一通石碑,上刻清代穆宗載淳同治年間馬德昭繪的《魁星點鬥圖》,畫面上一個小鬼雙手高舉,捧着一隻“鬥”,一條腿擡起在作跳躍動作,動感很強。畫面上還點綴着一本翻開的書和幾顆星星。主題畫面由“鬼”和“鬥”組成,是“魁”字的象形化。加上星和書,構成“魁星點鬥”圖。畫上還藏了“克己複禮,正心修身”八個字。

  西安碑林的這個魁星之是以能當上祿神,展現了什麼道理?這讓人聯想到了終南山下才“出道”就被打下地獄的鐘馗,那更是一個命運悲慘的故事。說是唐武德年間,鐘馗曾赴京應試,卻因相貌醜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帝聞之,賜以紅官袍安葬。但鐘馗的才氣是壓不住的,死後也能成神,而且成了家喻戶曉、人人喜愛崇敬的大神。

  因而,也有一說是中國曆史上的魁星,指道教中唐朝時陝西西安戶縣石井鎮人的“唐賜福鎮宅聖君”鐘馗。中國民間神的序列較亂,鐘馗不但被尊為福神、門神,還被說成是主管人們科考命運的文曲星,其中可能有因相貌醜陋而落選,憤而撞死殿階,引起皇帝同情的原因,還有“馗”與“魁”諧音相同的原因。在陝西關中一帶傳說有:“拜請鐘馗,中榜得魁!鐘馗真神顯,送咱福祿壽禧安!”人們紛紛到鐘馗故裡拜請鐘馗,供奉鐘馗畫像,以便于就近随時祭拜。他手裡拿了一支筆,專門點考試中榜者的姓名。誰夢見魁星,誰就能成為考場上的幸運者。魁星點鬥吉祥圖案和文人信奉魁星的風俗早在宋代就已有之,盛行于明清。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三學街裡的三聖像

  陝西省藝術館藏有清代皮影《魁星》,魁星相貌奇偉,鐵面虬髯,豹頭環眼,有詩雲:“眼如點漆發如虬,唇如腥紅髯如戟。”形象更接近流行的鐘馗。

  這兩個都與長安有關的神話傳說,一正一反,讓人感佩感歎。筆者以為這首先給了天才士子一個啟示,讓他們絕不要自慚形穢,絕對要自強自立,老天不會負才的。也給天下當權者一個警示,一定要唯才是舉,更不能以貌取人。

朱文傑:城牆上的魁星樓

冬月裡的魁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