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國企開始降薪

作者:江南雨夫

國企,不但實力雄厚,曾經還給人前景穩定的感覺。

但是,最近以來,不斷聽說國企開始降薪了,這些企業中有不少還是曾經的壟斷企業,是職業市場中的明星。

雖然,有的企業沒有明确降薪,但是開始了業務收縮,人員精簡,……

有的開始了頂線績效考核,制定幾乎無人能完成目标任務,……

有的開始了薪酬結構優化,每月隻有基本工資,績效獎勵已有一年多沒發,……

所有的這一切,無一不是指向降薪。

降薪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宏觀經濟壓力向企業傳遞的結果,從疫情開始不久,就有民營企業先後裁員降薪了,現在國企也無可奈何的步入降薪的軌道。

市場需求萎縮,導緻企業對勞動力需求的萎縮,于是有限的工資對應過多的勞動力,就好比你去勞動力市場招人,原來2000塊隻有10個人報名,現在卻有100個人報名,并且品質還好于過去。

人力資源的需求,從來就是從業務中派生出來的,是以,人才的标準是由市場決定的。

現在降薪了,是因為市場的邏輯變了,現有标準不能滿足發展需要,曾經的人才不再是人才了。

在一次實體經濟調研中,有企業主向我反映,今年的困難遠遠大于過去兩年,尤其是今年前兩個季度,訂單幾乎為零,員工無限期放假了,零星的幾個也隻能發基本工資,說完一臉的無奈。

因為他們的主要客戶如家樂福、沃爾瑪在中國大幅收縮業務,關閉門店,作為曾經的包裝企業,即使你做到世界第一,在大趨勢中也無可奈何。

因為,市場變了,而我們一些人還沒反應過來,甚至還在等風起,回到過去的浪潮,但風一直沒來。

更不可思議的是,不少地方公務員也開始降薪了,目标考核獎勵長期未發,實際發放也遙遙無期。

這也不難了解,降薪裁員背景下,有太多的房貸出現斷供,有太多的中小企業關停,正如網友所言:老百姓活着是為了一口飯,而不是為了征信。

工資的持續下降,可能會加快人力資本投資的衰落,今天職業環境,繼續教育即使降低成本人們參加的動力也弱化了,職業教育訓練無法在提升就業方面産生期待作用,資格考試不能獲得求職敲門磚,……

因為,整個市場的需求在消失,标準在重新建構中。

我一些在壟斷國企的朋友也正在經曆裁員降薪的考驗,說是機關已通知,要有三分之一的員工要被優化,要麼内退,要麼調崗,要麼直接退出,至于工資,有大部分獎金兩年多沒發了。

一直以來,都說國企要市場化改革,尤其是薪酬,這一下子波及大部分人的降薪寒流,讓大部分人都沒有來得及反應,更沒有人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和力度來實作薪酬調整,這就是市場規律。

在規律面前 ,國企也不過隻是推遲了寒流的到來,反而曾經的保護,導緻了今天的驚慌。

實際上,市場早就傳遞了寒意,不過是大部分人不以為然罷了,或者是溫水裡的人永遠不會相信災難會來。

既然降薪不可避免,那麼如何降,降誰的,降多少?

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要讓這次降薪成為國企改革的一個機遇。

優勝劣汰,可以讓國企實作人員精簡,業務重組,逼着企業向市場找活路,國企不能成為預算制的經營機關,而是要靠解決市場問題獲得業務。

國企如果說存在的價值,那一定是比其他主體更有效、更公平的解決了存在的問題,比如基礎設施建設、基礎研究投入、環境保護等。

一些壟斷型國企員工,拿着遠遠高于市場水準的工資,自然會讓人覺得不公平,因為市場業績不對等。

更為關鍵的是,久而久之,這些員工認為自己的收入是理所當然的,在心理形成了一種假象,平台因素被當做自己的能力,形成盲目的優越感,自認為高人一等,在網絡上炫耀。

結果在市場規律面前,反應更為激烈,曾經有多猖狂,現在就有多悲涼,因為這些人可能一直認為,降薪不僅是忽略自己的能力,甚至還上升到某種人格侮辱。

是以,越是受體制保護的人,保護一旦失去,反應越激烈,就是因為對保護形成了依賴,對那些沒有保護的人,不過是某種形式的改變,能較快适應。

降薪最怕的是二次保護,比如一刀切的普降,這種打着公平旗号的做法,實際就是對某些群體的偏袒。

還有就是逆向淘汰,以降薪之名,淘汰那些不會“表現”的,因為業績評價和表現挂鈎,幹工作的搞不過寫PPT的,表現成為一種硬通貨。

降薪原本應成為組織反思的寶貴機會,但最後被改頭換面成為一種形式,簡單攤派任務,加劇内部競争,掩蓋組織存在的深層次問題。

大部分組織,依然偏愛裁員,而不是降薪,雖然二者效果差不多。

這是因為,降薪難有客觀标準,而且存在菜單成本,最終看上去誰都不應該降,而裁員相對簡單,容易讓留下的人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由于國企的體量,降薪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市場工資水準,勞動力看上去更廉價了。

今年是疫情的第三年,很多未就業的人已經到了極限,一千多萬的畢業生,在大範圍的降薪潮流中,無疑讓社會焦慮更突出。

在物價高漲中,人力資本的折舊在加速,求職者雖然多次下調職業預期,但是現實發展往往快于計劃,甚至在今年的六七月份,很多研究所學生都還未落實就業,更别說廣大大學生、職校生。

國企降薪拉低市場平均工資水準,可能會進一步弱化消費者預期,無論是求職者還是在職者,沒有穩定的收入預期,消費是難以刺激的,專家們預測的疫情後報複式消費從來沒有出現。

而沒有消費的拉動,加之另外兩架馬車投資和出口,由于國際形勢和經濟疲軟,也難以支撐大局,無力實作經濟增長目标,又為進一步的降薪埋下隐患,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

是以,國企在目前複雜的經濟形勢中,要起到穩基本盤的作用,穩定就業,穩定收入,不僅有利于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更有利于維持工作的尊嚴,促進社會和諧。

如果考慮到未來失業補助和再就業成本,何不在現在進行穩就業幹預,在經濟未着陸前實作恢複。

現在,是展現國企價值的時候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