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作者:古今曆史拾遺

現在通常也稱清末的兵變法康良變法,這裡的"康良"指的是康有為、梁啟超這兩個新次元的首領。這兩個人其實都是老師,梁啟超是一個幸福的學生。當然,變革最終失敗的原因很深奧,但今天的曆史學家通常承認這種改革努力,但在對康有威和梁啟超的評價上卻有着天壤之别。

對于梁啟超來說,現在人們通常評價為一代學者,對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對,他是第一個發明"中華民族"一詞的人,對中國曆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它受到子孫後代的高度重視。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但對于康來說,評價并不那麼好,雖然他在新法出時被認為是進步派,但後來他很快成為一名頑固分子,其反對革命,在尊公逆行、張勳複辟等活動上起到了非常可恥的作用,受到了後代的攻擊。

為什麼兩人的評論如此不同?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其實根本原因在于兩個人的想法其實是不同的,康有為這個人,其實的根源是保守的,他所有的改進都跳不出封建皇權的架構,而且似乎有相當的執着強,在變革時期,他确實搖旗呐喊,像老師一樣, 但當後來發現似乎如此無法拯救國家時,他也試圖為國家想出另一條路,特别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後,梁啟超出版了《新中國建設問題》,肯定了武昌起義的必然性,同時提出了中國未來新政治制度的建設計劃, 後來,正是因為梁啟超的呐喊,才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康有偉、梁啟超

那麼,能說梁啟超是進步革命者,康有為是保守派嗎?

其實說康你可以認為确實有一些"愚忠"思想,清朝有不切實際的忠貞幻想,屬于典型的"保皇派",像舊封建時代頑固頹廢的文人,卻接觸到一些新思想,有些不準确。

但梁啟超不一樣,雖然不如康忠心,但總體來說,他的政治理想遠非十分進步,依然保守,在改革與革命之間,梁啟超也傾向于改善,他也支援"開明獨裁"、"憲政"、"虛拟共和"等政治制度,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 他也回歸傳統,認為中國需要用"固有文明"來弘揚傳統文化。

既然梁振英的許多想法顯然不是正确的道路,為什麼不批評他呢?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即使從穿戴、氣質上也能看到梁琪超開更多

這是因為今天我們,通過"神的視角"去看古人,今天我們知道曆史潮流,知道正道,但梁啟超沒有歲月的力量,在當時的環境下,很難說誰對誰錯,"君主制"一定是錯的?當時的德國、奧匈帝國、俄國和日本都很強大,甚至日本,在保持君主制的前提下,在新的,或者說是東方國家,在當時的人們心目中,這不能說是一個可能的選擇。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梁啟超的确是多變的,但他最初的心卻一直都是一樣的——有權有勢的有錢人!當有人指責梁啟超多變時,他回答說:"這絕不是争論的問題,也不是攫取權力的問題,而是我中心思想和一貫倡導的決定。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是愛國主義。我的一貫立場是什麼?就是為了拯救國家。知道我罪了我,讓世人後天評論,我梁啟超才是這樣的人。

可以看出,梁啟超本人将繼續糾正自己,不斷進步。他和康的根本差別在于,他為民族和民族的力量而努力,而康則努力維護傳統的皇權。顯然,梁啟超更是更厲害,而康有為則固執,甚至有點反動。有這樣的差距,或許與他們兩人的年齡有關,康有偉出生于1858年,而梁啟超出生于1873年,兩人相差15歲,康已經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封建的皇室氛圍中度過的,當時他40歲,是中年人;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梁啟超的孩子幾乎都是英傑

梁啟超最終沒有轉向"回歸傳統"嗎?但他回國的原因不是因為頑固,而是因為一種絕望,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梁啟超通路了歐洲,其對資本主義有着深刻的敏銳認識,西方文明的嚴重缺陷,他說:"自從發明了機械,工業革命回歸,民生組織發生了重大變化, 來自新一代的富裕階層。科學越多,工廠越多,社會就越死氣沉沉。富人是富人,窮人是窮人,物價日複一日地上漲,生活日複一日艱難。"以前的理想幻滅了,回國後決定放棄政治和宗教,成為舊傳統的推動者。顯然,梁啟超的思想比一般人更敏銳,但由于曆史局限,不可能提出根本性的問題解決方案,是以隻能想到回歸傳統的惰性程式,這不是梁啟超一個人的問題,同時日本和俄羅斯的許多思想家都有相似的想法。

同為維新領袖,為何梁啟超受後世敬重,而康有為則被人不齒?

這是他與傳統老式的根本差別。

事實就是如此,是以對梁啟超的評價一直是正面的、正面的,而對康有偉來說,是最關鍵的。

作者: 雲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