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作者 | 段志飛

題圖 | 《妖貓傳》

“李白的故事不好講,他的風頭太盛了。”這是作家韓松落接受《新周刊》記者采訪時發出的感歎。

前不久,電影《長安三萬裡》掀起了一股唐詩熱,人們紛紛感慨,經過了歲月蹉跎,終于讀懂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頗有些“詩意複興”的味道。不僅如此,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白,還成了“網紅”。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圖/《長安三萬裡》)

人們為什麼懷念李白?僅僅是因為他那些脍炙人口的詩?其實并不盡然,但是想要真正地了解李白,似乎又不得不走進他的曆史,甚至走近他的行迹。

早在2019年的時候,為了協助拍攝系列紀錄片《跟着唐詩去旅行》,韓松落陰差陽錯地走上了“尋迹李白”之路,為此他還提前翻閱了30多種關于李白的書籍。

從四川江油的匡山,到漢中眉縣的太白山,李白離開家鄉,帶着滿腔抱負,兩次入長安而不得志,人也從五陵少年,行至了不惑之年。

從江西九江的廬山,到安徽池州的九華山,李白寄情山水、尋仙問道,胸懷也從心系天地蒼生,神遊至了浩瀚宇宙之外。

據統計,李白先後去過206個州縣、80多座名山,足迹幾乎遍布了大半個中國。他以酒會友,遇到的人和事,也透視着時下士大夫階層的命運。至于李白一生寫下的900多首詩,留傳至今,也早已使得每個人的心中,多少都有些對他的浪漫主義想象。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2020年10月5日,上海。一座5米高的李白雕像矗立在南京路步行街的廣場上,一場詩歌朗誦活動在此進行。(圖/IC)

在韓松落看來,文學史上的李白,已不僅僅隻是一個詩人,如今也成為了衆多學者剖析“詩歌大唐”的一個龐大的橫截面。扔掉既豪情又浪漫、既懷才又不通世間格律的标簽,想要在如此龐大的時代背景下,一窺李白究竟是何許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實際上,“尋迹李白”并沒有讓韓松落更了解李白,反倒讓他更了解了唐代。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公元762年辭世,在他出生之前,整個唐朝經過了唐太宗、唐高宗,一直到武則天離世。唐玄宗李隆基(712—765年在位)即位後,在他治理之下的唐朝,幾乎貫穿了李白的一生。

據當代作家張大春在《大唐李白》中的描述,李白一生行事,有太多的非理之迹,比起同代人,他似乎有着揮霍不盡的時間和金錢,去積累豐富的旅遊經曆。然而,明明是親身的閱曆,在他而言,卻都是魏晉兩漢,甚至戰國春秋的曆史投影,在他的眼裡、他的詩中,全然沒有現實。

我們不禁疑問:在那樣一個時代,如果李白不關注現實,那麼他詩行之間那種強大的生命力量,究竟從何而來?

帶着這樣的疑問,2019年,韓松落去了李白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四川江油。據聞,李白5歲時随胡商父親從西域碎葉城遷至江油,于匡山書院讀書練劍十餘載,在這裡,他師從趙蕤學習縱橫術,練就了“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的豪俠性格。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四川綿陽江油國家地質公園(圖/圖蟲創意)

此外,李白似乎天生就對修道者感到親近,甚至特地前往戴天山尋訪道士。尋訪不得見,他就将一首《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刻在了巨石的青苔上,成為他已知最早的詩:“野竹分青霭,飛泉挂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從李白這首詩,可以看到一個充滿探索精神的少年郎,煥發着孜孜以求的朝氣。昔日少年以犬、鹿、桃花、蒼松、飛泉、碧峰入詩,繪出了一幅世外桃源的青綠山水畫。他似乎早已明白,凡世間難有永恒之事,是以更願意去探尋永恒,去尋找那些永恒的參照物。

公元725年,李白辭親遠遊,東出三峽,沿長江而下。他遊至江陵(今荊州),寫下了《渡荊門送别》;遊至九江,寫下了《望廬山瀑布》;遊至姑蘇(今蘇州),寫下了《靜夜思》等名篇。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廬山三疊泉瀑布(圖/圖蟲創意)

據《南唐書》記載,李白遊至六朝古都金陵(今南京)時,第一次登上了鳳台山,望見了巍峨的鐘山,俯瞰了秀美的秦淮,耳邊傳來的是瓦官寺隆隆的法鼓。置身在這樣超然迷幻的景象裡,年輕的李白不免有種翩然出世的感覺,于是便寫下了氣象雄渾的《登瓦官閣》。

公元727年,李白沿着隋唐大運河南下遊玩之後,便回到了湖北安陸,與前朝左丞相許圉師的孫女許紫煙結為夫妻,終于有了歸宿,并在此安家了十年。

初居安陸期間,李白拜訪了隐居襄陽的孟浩然。一個小有名氣的後生,懷着忐忑的心情見到了已經名滿天下的孟夫子,兩人相見恨晚,如此成了忘年之交。公元730年,孟浩然要去廣陵,李白親自送到江邊,臨别時寫下了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黃鶴樓(圖/圖蟲創意)

同年,李白懷着一身的詩才與抱負,取道南陽,第一次去了帝都長安(今西安)。當他騎着白馬,行走在熱鬧的街市上,已是而立之年的他,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詩意山水、美酒佳人。正值春風得意之時,于是便有了《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鐘鼓馔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李白喜歡爬山,他的許多名詩也都跟山有關。循着李白的《登太白峰》,韓松落也離開了西安再向西行,來到了眉縣的太白山,之是以會将拍攝地選在這裡,韓松落解釋說:“如果匡山是李白的青春之山,那麼太白山就是李白的命門之山。”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太白山(圖/圖蟲創意)

實際上,公元701年之後的半個世紀,是大唐立國後變動最劇烈的時候,也是社會各階層攀附求名最激烈的時候。唐朝數代君王一直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為了與綿延數百年的高門大姓相抗衡,持續地擴充自己的官僚集團。這樣的行徑,給許許多多原先不可能進入士大夫階層的人帶來了希望。

李白首次入長安後,試過終南捷徑、幹谒諸侯、結交名流等各種方法,以求擴大聲譽,然而最終也沒有人舉薦他。于是,他便在終南山送别友人王炎時,寫下了《蜀道難》。才一年,一時窮愁潦倒的李白,隻好被迫離開長安,回到了安陸耕種、讀書。

小小的安陸,當然盛不下李白的夢想和激情,尤其是作為一個贅婿。一年多後,李白再一次上路,北上洛陽赴崔宗之之約,與岑勳、元演一起,去了嵩山的颍陽山居,元丹丘的隐居之處。元丹丘是職業道士,煉丹打坐,雲遊四海,讓李白羨慕不已。如此幾人成了至交,置酒高會之時,李白寫下了《将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将進酒,杯莫停……”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圖/《長安三萬裡》)

公元737年,李白舉家移居山東任城(今濟甯),後又遷去了南陵(今安徽池州),結友人,登泰山,過起了隐居生活。直到公元 742 年,由于賀知章與玉真公主的推薦,唐玄宗李隆基看上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傾慕,便召其入宮,令其供奉翰林。

在李白的一生中,進入官場的時間不到兩年,這也是他改換門庭的唯一機會。然而在這期間,唐玄宗将他看作詞臣,并不重用,讓他寫詩作賦,也隻為博楊貴妃一笑。不僅如此,他還頻頻遭受京城權貴們的排擠。郁悶的李白,隻好整日将自己灌醉在酒肆中,縱酒以自昏穢,“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最後,皇帝隻好将他賜金放還了。

對于李白政治上的失敗,張大春在《大唐李白》中評價,飄然不群的李白,既不懂得迎合世間格律,也不懂得逢迎拍馬的仕途之道。滿腔的熱情理想,注定最終隻能與這個世道錯身而過。

公元744年,李白心灰意冷地離開長安後,登上太白山,寫下了“願乘泠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對于李白寫這首詩時的心境,一千多年後,當韓松落站在太白山上,走過拔仙台,親眼看到了傳說中姜子牙封神的地方,作為後世人,他才感受到,李太白是真正地“悟道”了——人世間的紅塵磨難,都是修行,人生不光在廟堂,人生也在江湖。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圖/《長安三萬裡》)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

李白離開長安後,用洋洋灑灑的三篇《行路難》,寫盡了人生的不易。然而,從“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這些詩句,又可以看出,李白心中的豪情壯志依然不磨不滅。

在張大春看來,李白真正的成就,或許是開拓了唐詩的形式與境界,詩歌可以不為科舉格律所困,詩歌也可以為自由所作。隻可惜,名滿天下的詩人,一旦卷入光輝盛世的名利遊戲,往往也不過是詩句的附庸。

公元744年,李白到洛陽,遇到了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終于見面了,此時李白已經名揚天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陽。随後,李、杜二人結伴來到河南商丘,與高适相會于梁園,三人的詩才皆是無人能及,仕途也都曲折不順,他們飲酒作詩,回憶着唐朝的開邊事業,也擔憂着唐朝的未來,從此将“梁園聚會”傳為了一段佳話。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梁園(圖/圖蟲創意)

這一年的冬天,在杜甫、高适的陪同下,李白來到濟南,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箓,正式入了道教。此事非虛,見于李陽冰所著的《唐李翰林草堂集序》。

李白入道教并非偶然,唐朝國教就是道教,向來有“道大佛小,先老後釋”的規定,再加上李白年少時就與道教緣分匪淺——剛出川時,就去拜會了道教大師司馬承祯;他讀《莊子》中的奇異,而作《大鵬賦》,将自己與大鵬相比,“鬥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

實際上,對李白而言,入教雖是他一直追求的,但也是他逃避朝堂政敵的一種方式,他頭戴道巾、身披道袍,意在告訴一直緊盯他的人“我不和你們玩了”,從此便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後來,李白在夢中所作的《夢遊天姥吟留别》,上九華山與高霁、韋權輿所作的《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以及登鳳凰台所作的《登金陵鳳凰台》,都是一番“妙有分二氣”“缥缈羽人家”的仙風道骨。然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人生匆匆,轉眼間,李白已經到了知天命之年。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月光下的李白雕塑(圖/圖蟲創意)

公元755年,安祿山于涿州發起兵變,挑起了“安史之亂”。李白在混亂的社會形勢下感到迷茫和無助,又因為“世間本有道,人間卻無仙”,求道并無進展的他,在永王李璘的信任和重用下,似乎又看到了東征平定天下的機會,隻是理想不成,反陷困境,最後兵敗被捕,流放夜郎。

公元759年,唐肅宗大赦天下,李白在返家途中,寫下了“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公元762年,李白在安徽當塗病故。至此,李白也走完了他的一生。關于他的是是非非,後世衆說紛纭,然而比起古代的人怎麼看待李白,韓松落更感興趣的是,現代的人對他怎麼看。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圖/《長安三萬裡》)

“我還覺得你并沒有死,或者說,我覺得這并不是死亡。”韓松落回憶自己坐在李太白墓前時,對着墓碑說過的話。

的确,李白以各種方式活了一次又一次。如今,他一次又一次地來到我們中間,通過詩歌、通過電影,當我們看到山水、看到松濤,也總會再想起他。

我們懷念李白所在的那個大開大合、元氣充沛的時代,同樣也懷念被那個時代造就的、獨一無二的李白。

營運:小野

排版:溫文清

原标題:李白改變了唐詩,卻錯過了時代

本文首發新周刊640期

大唐第一偶像,為什麼是李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