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效會議指南

高效會議的特征

     高效會議的标準:效益第一,兼顧效率。效益第一:也就是能達到會議的期望輸出,因為會議的結束通常是其他活動的開始。兼顧效率:如果我們不提高會議效率,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原定一個小時能結束的會議,結果往往用了三個小時。

高效會議的特征:

  1. 可行的會議議程;
  2. 準時開始,并且有計劃地結束;
  3. 共同遵守會議規則;
  4. 每個人有機會表達觀點;
  5. 與會者能互相傾聽;
  6. 所有成員有決策的發言權;
  7. 會中進行書面記錄;
  8. 結束時對讨論的問題及分派的任務進行總結;
  9. 全體成員一起保證具體分派的工作得到完成;

一個完整的會議,基本上可分為以下三個主要階段:“準備會議、會議控制、會議落實”。

準備會議

确定會議輸出:

也就是确定會議的主題和目标。會議輸出相當重要,因為這是會議的目标,它就象指南針一樣,告訴每個與會者應該做什麼,要達成一個什麼樣的結果,是以會議輸出應盡量符合SMART(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到的、高度相關的、時間限制的)原則。

考慮會議成本:

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解決問題的方法應該有多種,并不拘泥于會議。需要開會解決的問題是:根據規章或習慣上需要決議的問題;需要大家學識、經驗及智慧讨論的問題;需要大家協力合作的問題;需要讓大家知道的問題。

确定與會者:

對于讨論、決策型的會議,首先選擇對會議有貢獻的與會者,即那些将實施決策或受影響的人,或者擁有專業身份,能提供資訊的;其次,對會議貢獻很小的對象可會前征求意見,無須參加會議。

​​​​​​​确定開始和結束時間:

會議要有明确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并嚴格控制。

​​​​​​​準備會議議程:

要适當地配置設定時間,議程需要安排得妥當,一開始讨論比較直截了當的問題,而把較難和通常是較重要的放在會議的中段去讨論。如果您一開始就讨論無異議的問題,與會者會很快投入。

​​​​​​​确定會議規則:

會前最好再次強調一下會議規則,給與會者一個提醒。

控制會議

會議主持者更象是一個指導者或教練,掌握着會議的節奏,控制着會議的整個過程,是會議過程能否有效的上司者。會議的讨論過程,可劃分為設定階段、發現和澄清、過程管理和結尾發言四個階段。

會議開始要有個開場白,歡迎大家能出席會議;如果有不認識的人在一起,最好能簡單介紹一些與會者的基本情況,以便大家能更好地融入到會議中。

  1. 設定階段:告訴與會者要讨論什麼,為什麼讨論?以及期望輸出什麼?也就是把會議的目标傳遞給與會者,希望大家能圍繞這些議程進行有效的讨論。
  2. 發現、澄清階段:主持者認真傾聽每一個與會者的發言。而且如果碰到重要、關鍵的資訊時,一定别忘了進行重述,或請其他成員解釋,以確定與會者的了解與發言者的意圖一緻,以免發生了解上的岐義和偏差。
  3. 過程管理:1、鼓勵成員平等參與;2、定期總結已解決的關鍵要點,可為進行中的議程提供概況,讓與會者感到會議尚未結束卻已産生效果。“我們确認一下已經達成的決議:就xx而言,大家的決議是…………”;3、防止偏離主題,把與會者拉回到會議主題上,同時控制好讨論的時間,以免不能在預期的時間完成。
  4. 結尾發言:總結和重複與會者達成的決議與決策的關鍵要點,幫助團隊結束會議。

對于周期性的例會或有繼承性的會議,會議開始時檢查以前會議決議的執行情況,有助于組織團隊建立有議必決的工作習慣。

會議落實

當議程上的全部事項都已讨論過,并能同意采取必要的行動時,主持者應該履行結束會議的職責。

  1. 鼓勵與會者總結發言:在會議接近尾聲時,鼓勵與會者做總結發言;
  2. 把結論寫在白闆:主持者把會議的結論寫在白闆上,扼要說明所作出的每一項決議,并總結與之相關的讨論。這就給與會者一個機會,再次充分了解,保證與會者都能明确自己會後要付出的行動,避免發生岐義。
  3. 拟定下一次會議議程:總結會議後,決定是否必須再次開會,若需要,确定日期和時間,鼓勵與會者預先送出下次會議希望讨論的事項;并拟定下一次的會議議程。
  4. 做會議紀要:根據會議紀要模闆記錄會議内容。
  5. 稽核會議紀要:作為會議主持者不必親自做會議紀要,因為您會無暇顧及,最好能找一名人員專門做會議紀要。
  6. 跟蹤會議紀要:會後督促記錄人員及時整理出會議紀要,以免漏掉一些重要的資訊,而不是補寫。會議主持者會議時應做一些備忘錄,簡單記錄會議中重要的意見(贊成的意見和反對意見)和決議,以便檢查,保證會議紀要的真實和準确。

       會議紀要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對行動的鞭策。無論會議紀要是何種形式,其惟一的目的是保證與會者沒有借口聲稱不知發生了何事,或聲稱不知同意了何事。是以最重要的是檢查會議後相關人員有無付出行動,是否真正執行、落實了會議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