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成都大運會已經進行到一半。

對于越來越多首次登上這個舞台的大學生來說,這個經曆必将難忘。他們有着多重身份,是課堂上認真聽課的學生,也是競技場奮勇拼搏的運動員們。在學校體育飛速發展的今天,無論中美還是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這樣一份紅利。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參考借鑒美國成功的學校體育模式,中國的學校體育從缺失到發展,也在慢慢補位。從一鳴驚人的清華“眼鏡飛人”胡凱開始,更多的學生運動員開始從幕後走向前台,感受到高水準競技體育的魅力,也證明着,他們也可以在學好文化知識的同時,又在賽場上打破記錄,争金奪銀。

從“小奧運”到“大運會”

其實,早年間,大運會有個稱号,叫“小奧運”。

2001年北京舉行的大學生運動會上,18歲的劉翔以13秒33的成績奪冠,那是他拿到的第一個國際大賽冠軍;中國男籃迄今為止唯一一次戰勝美國,也發生在那年大運會的男籃半決賽,親曆者有姚明、王治郅、巴特爾;那年中國代表團可謂群星荟萃,還有李娜、張怡甯、田亮、郭晶晶……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那個時候,沒有多少人把大運會當作學生比賽。北京剛剛申奧成功,這屆大運會,更像是北京奧運會一次提前了七年的演習。

再看一下時間線——1959年,中國代表團就參加了首屆夏季大運會;1975年,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正式加入世界大學生體育聯合會;1979年,陳肖霞在女子跳水項目為中國摘得大運會首金……

那個年代,對于大運會中國代表團來說,少有大學生運動員。首先,基于時代的大背景,舉國體制下,體育和教育分離,讓中國的學校體育缺失嚴重,真正高水準的學生運動員少之又少。其次,大運會作為一項國際賽事,對于彼時中國代表團而言,更是揚大陸威、激勵國人的最好方式,那麼派水準最高的運動員參賽,顯然也是應有之義。

當然,時代的洪流大浪淘沙,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爐和試點,對于大運會中國代表團來說,“大運會”開始真正成為了大學生運動員主宰的盛會。

90年代初,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提出了“體教結合”,其中就包括以下措施:招收退役的運動員上大學;建立“高水準運動隊”試點大學,在學校建立競賽體系,培養選拔優秀運動員苗子進入專業訓練;體育部将參加大運會的工作移交給教育部……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在2003年的南韓大邱大運會,教育部所屬的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首次組團參加大運會。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基本實作了在校大學生為主,由北京理工大學隊的球員組成的中國大學生足球隊,更是成為了第一支純粹以“校園學生軍團”組成的國家代表隊。

再到二十年後的成都大運會,中國代表團411名運動員來自100所高校,平均年齡22.9歲。344人首次代表國家參加世界綜合性運動會,占83.6%,而隻有34人曾經參加過奧運會,占8.2%——幾十年後,“大運會”在中國真正成為了“大運會”。

清華北大等名校,撐起中國學校體育半邊天

中原標準時間8月1日,在成都大運會女子萬米決賽上,來自清華大學的夏雨雨最後一圈加速實作反超,獲得金牌。她也就此上了熱搜。有網友評論:“總有人覺得985高校書呆子多,其實你不知道的是,人家學習都比你好,别的也大機率比你強。”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其實,就以清華大學為例,本次參加大運會的運動員就多達30名,包括了田徑、籃球、排球、射擊、射箭等項目,參賽項目和人數均創造新高。此外,胡朕卓擔任了開幕式中國代表團旗手,包括北京冬奧冠軍、清華大學2023級新生蘇翊鳴成為國際大學生體育聯合會會旗入場執旗手。

北大也有11名運動員入選中國代表團。這樣一看,清北占據了10%的大運會大學生運動員名額。如果再加上包括985、211等一衆名校,這個比例近乎一半。

為什麼要提清華北大——因為對很多人來說,首次有中國學生運動員概念的,還是在2005年的土耳其伊茲密爾大運會。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來自清華大學的“眼鏡飛人”胡凱,在男子100米決賽中奪冠,中國人第一次在世界大賽上赢得百米冠軍。此外,他的奪冠還有更深層次的意義:誕生于學校運動訓練體系的他,通過體育特招生選拔進入清華。在清華大學裡,他上午上課,學習文化知識;下午訓練,提高競技水準。

當他的開始嶄露頭角之後,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也開始為他增加大賽機會,甚至特批他可以去國家隊訓練場地備戰。

他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哪怕學校體育在之前很多年一直處于缺失狀态,在中國也有成功的土壤和苗子。他們既有傳統運動員的優異成績,也有着更高的綜合素質。傳統運動員往往教育程度不高,而學校體育的核心就是體育和教育“兩條腿走路”,胡凱在大運會中不需要翻譯,面對外國媒體的采訪,也能用英語回答自如。

胡凱的例子就像一針強心劑,也開啟了中國學校體育的一個新時代——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運動人才從校園裡走出來,中國體教結合開始了開花結果。

2011年深圳大運會時,體教結合更是開始了向體教融合發展。再之後,“校園足球”成為試驗田,體教兩部分的運動競賽開始合并(青運會和學生運動會),“讓運動隊回到學校”、“省隊校辦”以及出台學生運動員的系列舉措,無一不從政策上高屋建瓴,促進學校體育的更深度發展。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拿這一次奪得大運會田徑項目首枚金牌的宋佳媛來說,被稱為“鞏立姣接班師妹”的她就有兩個教練,一個是著名的鉛球運動員隋新梅,還有一個是上海大學高水準運動隊的教練曾朝恭。就讀于上海大學管理學院,學校為她量身定制課程,送教上門,為她全力護航。而曾朝恭除了在學校教學,也會去專業隊基地,關注弟子的訓練。

美國學校體育:大批奧運冠軍誕生的土壤

哪怕有這麼多政策出爐,但對于中國學校體育來說,從舉國體制過渡而來,且這十幾年“唯金牌論”才逐漸降溫,我們的學校體育還遠遠不夠成熟。

大運會外,在奧運會、世錦賽等更有着更高競技水準的國際大賽上,我們的學生運動員占的戲份,遠遠沒有這麼大。而和中國大學生運動員在大賽中的“替補”性質不一樣,歐美的學校體育已然發展更加成熟。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以美國為例,别說大運會了,曆年美國奧運代表團大多都是由學生運動員構成。就以2020年東京奧運會來說,獲得獎牌榜第一的美國代表團中超過75%的為大學生運動員,是名副其實的主力。像來自名校斯坦福大學的學霸們,更是摘得10金7銀9銅,26枚獎牌高居第一。實際上,美國成熟的大學體育模式,在為奧運會等重要賽事培養人才。

這些大學生運動員大多數活躍于全國大學體育協會,即NCAA,而根據各個學校的規模、體育資金的充裕程度和體育項目的實力,NCAA又把成員學校從高到低分為三個級别。

由于美國大學體育發展多年,在為美國代表團輸送人才的體系上也頗為有效,是以美國大學院校每年在體育上的投入也是非常之多。而美國的大學生運動員,正好也受益其中——可以利用自己所在學校的設施資源和比賽機會,使得自己成長為具有沖奧資質的成熟運動員。這些運動員在大學賽事中脫穎而出,參加國際賽事,一整個流程非常高效。

群英荟萃|中美大學生培養大揭秘 清北等名校撐起學校體育“半邊天”

對一些頂級的國際運動員來說,美國也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年輕人可以一邊在頂級大學攻讀學位,一邊發展體育事業。例如天才滑雪少女谷愛淩……這其實和中國有點類似,其實包括這次參賽的奧運冠軍張雨霏來自東南大學,鄒敬園來自成都體育學院,可在國外優秀運動員的吸引上,顯然美國學校體育更有優勢,也更多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