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談|巴哈馬男籃歸化克萊?FIBA走上砸自己招牌的不歸路

體談|巴哈馬男籃歸化克萊?FIBA走上砸自己招牌的不歸路

撰文 | 于睿寅

編輯|Bojan

人口總量僅有39.4萬的加勒比島國巴哈馬,FIBA排名50名開外,此前從未跻身過任何世界大賽決賽圈的男籃,居然在奧運會落選賽資格賽中“幹”掉了南美傳統老大哥阿根廷隊?這本是一則old money衰落、new money崛起的籃球寓言,如果不是巴哈馬人過早暴露了自己潛在的“騷操作”的話……

因為,他們似乎還不滿足于艾頓、戈登、希爾德和凱·瓊斯4名現役NBA球員領銜的豪華陣容,早早将試探的觸角伸向了更具明星氣質的候選人。據巴哈馬籃協主席尤金·霍頓透露,為了在明年7月舉行的落選賽上脫穎而出,實作進軍奧運的曆史性突破,他們拟邀請金州勇士隊的克萊·湯普森完成歸化,加入球隊。

體談|巴哈馬男籃歸化克萊?FIBA走上砸自己招牌的不歸路

雖然克萊已經為美國男籃打過世界杯、奧運會,但規則總有例外可鑽。

歸化克萊?有點離譜

這到底是雙方先行接洽後放出的風聲,還是巴哈馬籃協的一廂情願,目前尚未知曉。從親緣上說,克萊的老爸邁克爾·湯普森,1978年的選秀狀元,本身就是出生在首都拿騷的巴哈馬公民,聽着似乎合情合理。可除了克萊本人同意這一先決條件外,翻翻過往的履曆就發現阻礙了——美國男籃2014年西班牙世界杯、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奪冠陣容中,克萊可赫然在列呢啊。

别擔心,都不是問題。人均GDP在整個美洲地區僅次于美國、加拿大的巴哈馬,有錢且精明着呢。之前“圓臉登”成功歸化,甚至在剛結束的資格賽上扮演了定海神針的作用,他不也代表美國隊拿過2010年土耳其世錦賽的冠軍嗎?在過往,代表一國參加成年組大賽甚至U系列的青年賽事,就幾乎不可能再披另一支國家隊戰袍的“硬杠杠”,在這幾年一降再降,終于成為擺設。

或許還能再搬出一條“鐵律”來抗衡,就是一支球隊僅能有一名歸化球員的規定。哦,不,那也是曾經了。10年前黃金年代人才溢出的西班牙隊,會因為此規定而在米羅蒂奇、伊巴卡這“黑白雙塔”中難以抉擇;可你在放眼現在,跟中國男籃同組的南蘇丹隊前陣子一夜之間官宣了4個,其中除了資質上毫無問題的加布裡埃爾,其餘仨可都是歸化球員啊。

你要問上面這些條條框框,如今的确都還在,而且按道理巴哈馬和南蘇丹的“騷操作”都講不通且行不通;奈何FIBA許多政策留出了諸如“隻需轉出/轉入國同意”“隻需FIBA秘書長同意”等,堂而皇之地表述為“除非在某種特殊情況下,這樣的改變符合籃球的最佳利益”——表面上為了扶持籃球欠發達國家/地區留出一道口子,但深谙人性的您一定明白,所謂“破例”隻有0次和無數次。

體談|巴哈馬男籃歸化克萊?FIBA走上砸自己招牌的不歸路

“圓臉登”是巴哈馬男籃的第一名歸化球員,還能歸化克萊嗎?

“籃球扶貧”到底扶了誰的貧?

于是在每個“大賽年”的夏天,球迷朋友們非但能看着NBA交易和簽約市場上,億萬富翁将千萬富翁們玩弄于股掌之間的高端局,還能細細品着各國家隊為招兵買馬,而把FIBA規則視若無物的陰謀陽謀。差別在于,前一種雖然雙方也工于心計,但起碼有充分的公開資訊披露,不敢有太多過分的“牌桌下的遊戲”。至于後者,卻總能包裝出諸如“返鄉尋根”“回饋人民”“提振家鄉籃球水準”的華麗外衣,但金錢與其他利益的輸送,不願也不會公之于衆。

從長遠角度,FIBA所謂“符合籃球的最佳利益”的“扶貧條款”,也幾乎不可能達成他設立的初衷。譬如南蘇丹這樣,在國計民生捉襟見肘的破落局面下還橫支出650萬美元用于跑馬圈地,擺明了就是一錘子買賣。出生在美國的卡利克·瓊斯和加拿大的馬裡亞爾·沙約克,原本就與南蘇丹無半點瓜葛,很難想象在世界杯的任務完成後,能為這個并非真實存在的家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貢獻。至于巴哈馬,雖然從經濟和民富的角度的确不是“扶貧”對象,但FIBA的籃球扶貧,卻不是細水長流漸進式的,而是讓人一口吃成個胖子——還是虛胖。

體談|巴哈馬男籃歸化克萊?FIBA走上砸自己招牌的不歸路

南蘇丹男籃的招兵買馬證明,隻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

這就好像,原本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餓漢,本應該先喂些清淡且易消化的補充元氣,然後待到身體機能基本恢複了,再追求口味、品質、營養這些進階的因素。FIBA縱容下南蘇丹、巴哈馬的操作可好,直接把吃火鍋燒烤小龍蝦一盆一盆地端進病房裡,餓極了的人當然也會囫囵吞棗般全部笑納,然後露出個滿面油光、生無可戀的笑容。可這能讓正常人頂幾天?反正正常人沒這麼試過。

FIBA瘋狂砸自己的招牌

非但對這些“刷成績”的參賽隊毫無實質性幫助,甚至連FIBA力圖打造男籃世界杯這個品牌賽事、與奧運會男籃比賽分一杯羹的努力,都要因為這些“騷操作”而土崩瓦解。FIBA将世錦賽從2014年起改制為世界杯,又在上一屆“錯峰”至奇數年舉行以避開奧運會、男足世界杯等頂流賽事,本就是期待把這個4年一度世界男籃的大聚會做大做強。可随着無節制的歸化蔚然成風,你會發現更多比賽變成了漫長的NBA賽季結束後的小規模陣容重組,NBA、G聯賽及其他相關聯賽中的“熟人”,前腳剛分别,後腳又相見,令人審美疲勞。

不妨想象明年這樣的場景——“創造了曆史!克萊·湯普森幫助他的‘祖國’巴哈馬第一次跻身奧運會男籃正賽,而此刻他們正面對巨無霸美國男籃。官宣代表美國隊最後一次出征世界大賽的斯蒂芬·庫裡上前與他勇士隊的老夥計打了個招呼,不過,他倆是不是10年前在同一支國家隊拿過金牌?”

于是乎,FIBA旗下的賽事因為人員流動的愈加便利和随意化,原本“為國争光”自帶的buff無限被削弱,少了情懷和熱血,留下的都是遊戲和利益。在這種前提下,世界範圍内對于FIBA這個組織和它旗下賽事品牌的認知不斷被削弱——國家隊可以随意簽人、交易、易幟、這不就是一個遊戲法則跟NBA無異的附屬品嗎?況且陣容深度、比賽水準還遠不如NBA……

體談|巴哈馬男籃歸化克萊?FIBA走上砸自己招牌的不歸路

陣中無大将,愛德華茲、布倫森當先鋒。

結語:

再過幾年後追溯如今的決定,這是FIBA表面上懷着煞有其事的善意,冠以心懷世界的名目,給自己挖下的坑。要不然,您看看本屆世界杯美國隊參賽名單的咖位(無意冒犯,僅作比較,這12名參賽者本已是足夠優秀的NBA球星了),以及缺席的那些頂流明星對于世界杯的認可度和參與感?明年巴黎夏日的籃球賽場,好歹還有奧運會本身光環的加持,不至于太過寒酸;可改制10年來卻發現自身定位愈發尴尬、愈發邊緣化的男籃世界杯,追究一下路線走偏的始作俑者,又是誰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