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法大大聯合清華大學法學院研讨“電子證據與勞動法”

近日,由清華大學法學院主辦、法大大和白話勞動法協辦的“電子證據與勞動法”研讨會在清華大學舉行,活動邀請了數十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術界、司法界和市場方的專家、學者,圍繞電子證據、勞動法、電子勞動合同等關鍵詞,從不同次元深入探讨了三者交融的現狀與未來。

以學界代表為例,除清華大學外,現場不乏來自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中央财經大學、首都經貿大學、吉林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深圳大學、遼甯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中國社會法研究會等國内頂尖學術機構的教授、博導等嘉賓。此外,還有衆多來自法院、仲裁委、公證處及标杆企業的嘉賓,結合實際案例分享了角度各異的真知灼見。

活動開幕式由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副會長鄭尚元主持,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清華大學法務辦主任鄧海峰,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靜漪,法大大聯合創始人兼執行總裁林開輝參會并緻辭。

随着産業網際網路的深入發展及數字化、智能化的進一步普及,電子證據在司法領域内被越來越多地采用和認可。作為電子證據的一種新型形态,電子合同在提升企業效率、節約行政成本上相較于紙質合同有着先天優勢,越來越多的用人機關開始在勞動合同和其他人事管理檔案中采用電子簽名技術,是以,電子勞動合同有效性的認定、勞動争議中面對不同類型電子證據如何依法采納、電子簽名現階段的應用流程、案例及應用前景等問題,成為引發本次研讨的契機。

法大大聯合清華大學法學院研讨“電子證據與勞動法”

1、學術界:勞動合同電子化是大勢所趨

到場學界代表一緻表示了對該課題研讨價值的高度認可。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葉靜漪表示:“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一網聯通世界’的時代,在勞動法領域,有很多新問題迫切需要學術界和理論界進行深入探讨,尋求内在的解決機制和方案。”

中央财經大學教授兼勞動關系學院法學院院長沈建峰對此進行了補充:“資訊技術的發展、電子簽名法的施行、電子合同替代書面合同的趨勢,是電子證據日漸成為讨論焦點的背景原因。”

中央财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海明也認為,在上述趨勢下,以勞動合同為核心的勞動法會發生深刻變化,同時電子化也意味着勞動監察體系進步與發達的可能性。

趨勢之下,電子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也成了“流量IP”,而一些概念則需要首先被厘清,如電子合同與書面合同的邊界及關系。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那麼電子合同是否屬于書面合同?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副會長馮彥君認為,合同的書面化不等同于紙質化,甚至應在書面化中加入可視化的概念。深圳大學法學院教授表示,具備勞動合同要件的電子勞動合同,可與紙質勞動合同一樣視為書面勞動合同,“從實際案例來看,法院和當事人對于電子簽名和電子印章的效力并不否認。”

對此,來自司法界的嘉賓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司法界:态度上寬松,使用上嚴謹

來自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的上司認為,對待電子勞動合同,應該采取“态度上寬松,使用上嚴謹”的态度,“從形式上來說,資料電子版的一般合同具有與傳統紙質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那麼資料電子版的勞動合同也理應具有與傳統紙質勞動合同相同的法律效力。隻要在程式上雙方當事人協商一緻且簽字、蓋章真實,電子勞動合同就應當生效。電子勞動合同僅在形式上展現為資料電文,實體内容方面與紙質勞動合同并無差別,并且當存在無效情形時,電子勞動合同仍會被認定為無效合同。”

杭州網際網路公證處電子業務負責人李祯冬表示,企業管理流程的網絡化以及辦公系統的資料化,不可避免地使得電子證據成為勞動糾紛解決過程中的重要證據類型。是以用人機關建立資訊化系統的時候應當防範系統性風險,提前做好電子證據的固化,包括電子證據的産生流轉過程、電子勞動合同雙方的詳盡告知義務、雙方意思表示等,用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鍊路。同時也可以通過中立第三方預防糾紛的法律解決方案,為資訊化系統産生的海量電子證據進行保護。

3、市場方:電子證據應成為“普世”的證據形式

在趨勢引導和法律效力之外,電子勞動合同的應用價值和資訊保護也在現場引發了熱議。

法大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法務官梅臻律師介紹,電子勞動合同對于企業的應用價值,可以歸納為業務、合規、集團管控、數字資産四個層面。

而針對衆所關注的隐私保護問題,應分兩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資訊保護分為對個人資訊的保護和對企業資訊保護。個人資訊保護的核心在于使用個人資訊申請證書和簽署檔案需要告知使用者并得到使用者的明确授權,對于已簽署完成的檔案要通過技術手段和管理手段嚴格保密;對于企業資訊的保護,涉及對企業商業秘密的保護。法大大隻會基于資訊主體的授權和意願來幫助資訊主體使用和管理其資訊,不會擅自使用。另外法大大目前已認證公安部等保三級測評和ISO27001、ISO27018安全認證,以及可信雲服務認證,在資訊安全方面一直保持着前驅型部署。”梅律表示,在技術可靠的前提下,事實上無論是作為第三方的服務商還是使用産品的企業本身,對于資料的“掌控度”都遠沒有大衆認為的那麼高,甚至是極其有限的。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外企服務分公司法務總監張家玮則将此歸結為“不可阻擋的新技術車輪”,他認為,對企業來說,電子勞動合同帶來的成本與風險、管理優化方面的營運價值提升,要比便捷方面的價值更大得多。他表示,“電子證據應當成為一種普世的證據形式”。

法大大聯合清華大學法學院研讨“電子證據與勞動法”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18年,國内勞動年齡人口總量近9億,就業人口總量達7.8億,表明了國内勞動力資源之豐富、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之多元。

誠如上海财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社會法研究會副會長王全興在總結階段所言,“現代的勞動法問題倒逼勞動法的現代化問題,但電子勞動合同必然是未來,甚至是很快就來的趨勢”,在電子證據與勞動法這個兼具理論挑戰性和實踐迫切性的命題挑戰下,推動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專業化、資訊化、産業化、國際化是需要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和使命,作為電子合同行業的建設者與見證者,法大大亦如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