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控是人,不是神!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作者:天下通商貿

金融時常伴随着風險,曾經某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旗下資管産品踩雷34億,後有中原證券等多家機構躺槍,閩興醫藥對某三甲醫院的應收賬款轉讓,坊間将此“怪罪”于這些平台風控的不嚴,這沒錯,但如果把所有的風險事件最終歸咎于風控,顯然是一種避重就輕的和稀泥。

風控是人,不是神!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風控是人,不是神。尤其是在供應鍊金融中,風控要想面面俱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相當困難,一句“風控之責”并不能掩蓋供應鍊融資本身存在的問題,相反卻會給市場造成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風控不行,進而忽略了風險事件發生的本質。

  以銀行為例,這幾年,很多人都開始指責銀行的風控怎麼那麼差,明顯的騙子都防範不了。事實上,我們再來比較銀行過去五六年,發現五六年前的銀行和現在的銀行,在風控層面上無論技術還是人員結構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但是實質的壞賬率卻是十倍之差。

  難道是因為風控技術變化了麼?都不是,實質是天氣發生了變化,大環境在變化,導緻你微觀層面無論如何怎麼動作都是無效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天吃飯。在過去幾百年曆史裡,系統性風險的發生頻率很高,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如果都把這一攬子“髒水“都往風控頭上潑,現實嗎?

  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核心企業

  回過頭再來看供應鍊金融,後者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風控?扯淡!

  在開展供應鍊金融業務的過程中,相關機構的盡調、風控、業務管理缺失,隻是供應鍊金融風險的成因之一,而非最根本的深層次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市場環境的變化。資質比較差的企業,利用供應鍊大量融資,與前幾年的杠杆擴張有關,企業利用資金杠杆收購資産,實作自身規模膨脹,而後進入資本市場,實作快速擴張。一旦資産本身不能正常運轉,帶來良性回報,高成本負債就會出現窟窿,最終導緻資金鍊斷裂。

  供應鍊金融雖出身于銀行信貸業務,但這些年在政策、技術等因素的推動下,電商平台、P2P網貸平台、軟體服務商、第三方供應鍊金融服務平台等各類市場主體紛紛加入到供應鍊金融的藍海之中,由此造就了其與傳統信貸業務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質,構成了供應鍊金融業務特殊風險的起因。

風控是人,不是神!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傳統供應鍊金融的本質是利用核心企業的信用支援為上下遊的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服務。核心企業是産業鍊上信用等級最高、融資成本最低的主體,由它發起融資需求,能獲得最佳的融資條件。

  在供應鍊金融中,核心企業掌握了供應鍊的核心價值,擔當了整合供應鍊物流、資訊流和資金流的關鍵角色,由于核心企業在供應鍊中大都處于主導的地位,是以其成為供應鍊金融在運作期間的風險的核心變量。

  是以,核心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決定了上下遊企業的生存狀況和交易品質。一旦核心企業信用出現問題,必然會随着供應鍊條擴散到上下遊企業,影響供應鍊金融的整體安全。同時,由于核心企業是供應鍊上下遊中小企業開展生産活動和貿易活動的依托,核心企業的實力直接決定了應收賬款的可回收性及存貨價值變現能力。

  換言之,核心企業規模越大,作假和違約所造成的影響也就越大,這就不得不引發我們的思考:核心企業是否有能力承擔起對整個供應鍊金融的擔保?

  一方面,核心企業可能因信用捆綁累積或自身負債超過了其承受極限,使得供應鍊合作夥伴之間出現整體兌付危機;另一方面,當核心企業在行業中的地位發生重大不利變化時,核心企業可能變相隐瞞交易各方的經營資訊,甚至出現有計劃的串謀融資,利用其強勢地位要求并組織上下遊合作商向資金方取得融資授信。

  事實上,核心企業帶來的馬太效應也讓輻射圈越發集中,随着供應鍊金融的廣泛發展,領域裡亂象叢生的情況屢禁不止,甚至可以說很多企業做的供應鍊金融純粹就是“流氓加欺淩”,而與管理失控相比,更可怕的風險來自于核心企業和上下遊的共謀融資,一些核心企業利用與上下遊在供應鍊業務上展開聯合造假、違規共謀融資的行為。

  銀行遭遇真假應收賬款

  2014年3月25日,某股份制銀行向武漢本泰工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泰公司”)授信1億元,并通過其對武漢鋼鐵集團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原料分公司(以下簡稱“武鋼原料分公司”)2014年3月25日至2016年3月24日發生的全部應收賬款債權作為授信中的質押擔保。同日,本泰公司和銀行分别出具了《應收賬款質押通知書》,而武鋼原料分公司也在《應收賬款質押通知确認書》上予以了确認。

風控是人,不是神!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據銀行方面稱,武鋼原料分公司以付款方名義在該确認書上同時預留公章及财務确認,而銀行方面也就該宗應收賬款質押辦理了質押登記,登記檔案中所質押的應收賬款債券包括本泰公司對武鋼原料分公司享有的金額2508萬元的應收賬款。

  2014年6月2日,本泰公司和武鋼原料分公司再次以相同模式質押了1254萬元的應收賬款債權,并辦理了相應的質押登記。經過兩次的質押,該股份制銀行登記的應收賬款債權質押規模達到了3762萬元。

  2014年6月4日,在3762萬元應收賬款質押的擔保下,該股份制銀行向本泰公司發放貸款1000萬元。然而,僅僅四個月之後,本泰公司對該筆貸款的利息償還就出現了問題。當年10月21日,本泰公司由于拖欠銀行利息9萬多元被銀行要求提前償還貸款本金及利息。為了對貸款追償,該銀行也将武鋼原料分公司和其母公司——武鋼資源公司告上了法庭。

  蹊跷的是,盡管本泰公司的貸款事實被認可,但是武鋼原料分公司和武鋼資源公司卻稱,兩家公司并沒有和本泰公司簽訂過原材料供銷合同,也未在《應收賬款質押通知書》《應收賬款質押通知确認書》及《詢證函》上簽字蓋章,銀行所主張的應收賬款根本不存在。

  由此,對于武鋼原料分公司和武鋼資源公司在本泰公司涉及銀行貸款上的賬款質押責任成為了三方争議點。

  實際上,本泰公司僅僅是應收賬款貸款糾紛中的一例。作為在供應鍊金融和小微企業貸款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貸款增信模式,應收賬款質押貸款被不少企業通過造假鑽了空子,由于在供應鍊金融中,以核心企業總授信來做上下遊供應鍊金融時,貸款主體是上下遊小微企業,但是評價體系卻是以核心企業為主,并且由核心企業對貸款實行擔保。

  可以看到,應收賬款真實性的鑒定是供應鍊金融産品中的重要環節,然而現實中爆出的應收賬款造假數不勝數,踩雷的機構覆寫銀行、信托、證券、私募和保理公司等,任何機構包括銀行和非銀等持牌金融機構其風控如何嚴格,但仍然無法完全避免暴雷。究其原因,應收賬款真實性鑒定需要非常嚴格的鑒定流程,中間造假的方式多種多樣,需要取得并核查每筆應收賬款對應的銷售合同,出庫單、運輸單、驗收單、回款單、開票以及相關審批記錄等等,以明确應收賬款金額,更關鍵的問題是其中還涉及機構人員的道德風險。

風控是人,不是神!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上述案例中,責任主體是銀行嗎?銀行風控就該背鍋?筆者并不這麼認為,在應收賬款資産包中,有可能前期是真實的應收,在取得機構信任後,在接下來的應收中出現造假,另外也有真假參半的情況發生,使衆多機構難以辨識,防不勝防。

  聯合做局 防不勝防

  2018年3月,中國華信董事局主席葉簡明被有關部門調查,前者以虛構交易、信用證上下遊循環套現做大流水建起的集團帝國終轟然倒塌。

  人設神秘且成功的葉簡明利用其高明的洞察力,先是購置數套房産拉攏高管,然後提出“經濟共同體”的概念在管理層内部做足關系建設,實質卻是華信及其子公司以提供給下遊更低廉的價格切入上下遊企業之間,利用信用證在子公司中循環套現。“把業務串一串”,流水不斷做大的同時提升企業授信額度。

  同年8月,華信旗下上市公司安徽華信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ST華信也因收到證監會《調查通知書》,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稱公司存在大量逾期,*ST華信2017年會計年報的真實性無法确定,也無人可保證是否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實際上在2016年12月,華信就曾因虛假交易涉入日照港集團原董事長杜傳志受賄案。

業内人士表示,供應鍊融資主要依托的是核心企業的信用,但不少核心企業都是大體量公司,往往存在大企業病,内部管理存在失控,是以有可能出現大企業内部和上下遊一起勾結、虛構往來憑空融資的情況。

  供應鍊金融有一個特征是循環走量,涉及的規模很大,筆數很多。像電商平台,其與下遊的供貨商一年應收賬款的規模可能高達幾十億元,其底層資産的數量小的也有數百筆,多的可能上千筆,這種情況是不可能每一筆都去核實的,隻能進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更多是看核心企業的信用。

  有時機構要确認的隻是一個供應關系,如果上下遊企業與核心企業聯合造假,甚至核心企業出具真的确認函,雙方就可以憑空搞錢,這種融資業務既不用核心企業提供擔保,不會計入或有負債,也不會産生實際的負擔,因為合同和金額最終能還上就行,于是這些融資業務就打着供應鍊的名義不斷循環,這種情況下,機構确實比較難查出來。

風控是人,不是神!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供應鍊金融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唯一可以安慰的是,盡管雙方在規模上可以造假,但在供應關系上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撇清的。

來源:斑馬金融圈

(天下通商貿-讓電票學習更簡單,做電票知識普及的領航者,面對商票痛難點不再困惑,關注“讓電票學習更簡單”抖音号,擷取全套“商票到期不能兌付解決方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