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脈管理的福音書

    一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的力量。

    ——【美國】比爾·蓋茨

    為了今天這場上司人脈管理的講座,我專門查了一下百度百科的說法,關于人脈的解釋為“經由人際關系而形成的人際脈絡”,經常用于政治或商業的領域,但其實不論做什麼行業,人人都會使用人脈。不管是做上司,做老闆,還是做營銷,做業務,人面廣闊确實比較好辦事,但就算你有1000張名片,也不代表都是可運用的“人脈資源”。有了人脈資源,不管理不行,這個“人脈管理”既是做人的道理,又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技巧,容易導緻“圓滑”,注入倫理道德的因素,才能變“圓滑”為“圓通”。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說:“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于人際關系。”是以說,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學會處理人際關系,掌握并擁有豐厚的人脈資源,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個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

    中國是人情大國,人脈就像氧氣那樣重要。中國人認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不靠得住,就看關系如何。另一方面,中國人又希望凡事憑本事,而讨厭“拉關系”的行為。殊不知,一個毫無能力的人,是無法依靠人際關系而成功的。但是,缺乏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力再強,也無法順利地獲得成功。而在好萊塢,也流行這麼一句話:“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麼(what you know),而是在于你認識誰(whom you know)。”譚老師強調:“人脈是一個管理者通往财富、成功的入門票!”

    現在社會上同學會很盛行,僅北京大學,各種各樣的同學會就不下幾十個,據說其中有一個由金融投資家進修班學員組成的同學會,僅有200餘人,控制的資金卻高達1200個億,殊為驚人。據說中國最好的工商管理學院之一的上海中歐工商管理學院,除了在上海本部有一個學友俱樂部外,在北京還有個學友俱樂部分部。

    清華、北大、人大等名牌大學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有同學會或校友會分會,在這些地方,形形色色的同學會多如恒河之沙。周末的時候,到清華、北大、人大等校園走走,會發現有很多看上去不像學生的人在裡面穿梭。其中有許多人是花了大價錢從全國各地來進修的。學知識是一方面的原因,交朋友是更重要的原因。

    對于那些“成年人班”,如企業家班、金融家班、國際MBA班等學員,交朋友可能比學知識更加重要,有些人惟一的目的就是交朋友。一些學校也看清了這一點,在招生簡章上明白無誤地告訴對方:擁有學校的同學資源,将是你一生最寶貴的人脈财富。

    多數人都有這種生活經曆:辦一件事跑東、跑西、求爺爺告奶奶辦不成,最終因為朋友的一個電話或一句話就搞定了。工作中同樣專業水準的兩個人在同一個機關,若幹年後一個人在專業能力提升的同時,還注重拓展人脈,在貴人的幫助下飛黃騰達;另外一個隻憑專業打拼,還在原地打轉。這就是人脈的能量。一定環境下:人脈是一個人賺取财富、職場升遷、成功的入場券。

    說起人脈的話題,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實驗——分别将樂觀、人緣好的人和悲觀、孤零零的人放在兩個實驗室裡,然後用棉球講流行性感冒的病毒抹在雙方的鼻頭上,追蹤實驗的結果。你們猜猜看,哪邊的人群感染的多呢?結果出來後,令人大吃一驚——孤零零的人群感染的嚴重很多,多多少呢?4倍!很有意思的實驗,不是嗎?一個人如果人脈少、朋友少、悲觀、孤零零——就連病菌都來欺負他!

 如果說血脈是人的生理生命支援系統的話,那麼人脈則是人的社會生命支援系統。常言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一人成木,二人成林,三人成森林”,都是說,要想做成大事,必定要有做成大事的人脈網絡和人脈支援系統。可見,人脈是将我們推向成功的“無敵

競争

力”!

    說到“人脈”一詞,多數人的意識中都會呈現出它的兩面性。一方面,人們認為人脈就是“派别”或“門路”,也就是對人脈持着否定、消極的态度。另一方面,人們則又覺得,在自身走向成功時,人脈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某人才招聘公司曾在1000名職場人士中做過一項調查,其結果顯示,有50%的參與者在提及人脈時,聯想到了它的消極形象。但是,96%的參與者又回答道:“要想在職場生活中獲得成功,人脈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在參與調查的人當中,一半人對于“人脈”持有雙重态度。雖然頭腦裡對人脈抱以消極的态度,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又認為人脈是必需的。

    說到人脈,我們就不能不再來了解一個新名詞——“脈客”!“脈客”特指一些善于使用人脈、經營人脈的群體(mankeep)。mankeep譯為“人脈經營”,我們稱之為“脈客”。在台灣證券投資界,楊耀宇就是個将人脈競争力發揮到極緻的脈客。他曾是統一投資顧問的副總,一年前退出職場,為朋友擔任财務顧問,并擔任五​​家電​​子公司的董事。根據推算,他的身價應該有近億元(台币)之高。為什麼憑他一名從台灣南部北上打拼的鄉下小孩,能夠快速積累财富?“有時候,一通電話抵得上十份研究報告。”楊耀宇說,“我的人脈網絡遍及各個領域,上千、上萬條,數也數不清。”

    其實,一個人的成功,85%歸功于他的人脈關系。看似幸運之神“巧合”地降臨,其實多半是努力經營人脈的結果。有良好人脈的人,總是看上去呼風喚雨、無所不能。而那些成功的企業家、職場精英,也無一不重視經營自己的人脈。經營我們的成功人脈,不論早晚都可以“從零開始”!

    而且我還發現一個規律——作為企業上司,越是走向高處,人際關系就越複雜,對處理人際關系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做一個成功者,不僅要善于建立自我的人脈資源,更要懂得如何經營人際關系。現代生活中,大家每天都面臨激烈的競争與沉重的壓力,如何在這強手如雲的環境中脫穎而出,成就一番事業,建立與維護好自己的人脈資源非常關鍵。人際關系好,人脈資源豐富,就意味着你的機會多,所能夠利用的資源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一個成功的上司者,不僅要善于建立自我的人脈資源,更要懂得如何經營人際關系。來讓我們看看曾國藩的案例吧——

    曾國藩是一個道德修為頗高的人,他對人際關系學的研究極為透徹,并且也做得很好。踏入仕途以來,一路從鄉野平民走向二品大員,可以想象期間建立的人際關系是多麼複雜。面對這些上上下下的關系,曾國藩是如果做的呢?從他對待過年的問題上,可看出一些端倪。

    道光二十一年春節,是曾國藩在京度過的第一個春節。大年初一,他起得很早,作為翰林院的一員,他要參加黎明時在太和殿舉行的朝祝大典。之後回到家中,拜見父親。然後就出去到各處拜年。他拜年的順序是先拜老師,他們也多是朝中的大官,多在内城居住。這是曾國藩關系網的第一個層面。

    拜完老師,曾國藩前往各處拜訪湖南同鄉,這其中不僅包括寓居京師的湖南籍官員,而且包括湖北籍的。這是曾國藩交際圈中的第二個層面。第三個層面是所謂的"同年",即同學。據《曾國藩日志》載,這又包括甲午鄉試同年,及戊戌會試同年兩部分人。這是曾國藩走向社會的關系基礎。

對于不同層面的關系,曾國藩交往的原則有所不同:對于師長輩,在交往中貫穿一個"敬"字;對于鄉輩同僚,在交往中貫穿一個"謹"字,保持距離,不過分親近;對于同年,在交往中貫穿一個"親"字。曾國藩說,同學情誼在所有親情之外最相親誼的這種感情純樸而自然。是以,他對同年常常是有求必應,盡力而為。從曾國藩拜年的記載中,可以看出他對人際關系是非常重視的,把握得極有分寸。既有原則,又不失靈活性,的确讓人佩服。

    企業經營管理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八”理論,通常的意義是說,在企業中20%的産品在創造着企業80%的利潤,20%的顧客為企業帶來80%的收入,20%的骨幹在創造着80%的财富,80%的品質瑕疵是由20%的原因造成的等。二八原理告訴我們,要抓住那些決定事物命運和本質的關鍵的少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