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場景、技術與夥伴:鴻蒙完成開源生态“黃金三角”建構

文|智能相對論

作者|葉遠風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一種新軟體模式或者說思維方式,開源生态表現出巨大的發展空間。開源軟體安全平台SourceClear 在其調查報告中指出,在指數級增長趨勢下,2026 年全球開源項目預計将超過 3 億。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内的開源生态發展同樣迅速。

一方面,政策上對開源的重視步步提升。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要鼓勵企業開放軟體源代碼、硬體設計和應用服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關鍵核心技術要實作突破,這為下一步中國開源生态的發展奠定了基調。

另一方面,我國有大量的優質企業與開發者在廣泛參與。根據CSDN的《2022中國開源貢獻度報告》,全球公司開源貢獻TOP 50中有20家是中國企業。此外,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接近40%,在物聯網、AI等新興領域做到了與全球同步甚至領先,這些都為開源生态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

由此,優質的開源項目集中湧現,廣受關注的鴻蒙就是其中之一。

在剛剛舉行的華為開發者大會2022(HDC 2022)上,華為方面表示,搭載HarmonyOS的華為裝置已超過3.2億,鴻蒙智聯已有合作夥伴超過2200家,全球鴻蒙生态開發者超過200萬;除了移動裝置,OpenHarmony(開源鴻蒙)已經衍生了23個行業發行版,助力交通、教育、金融、數字政務、工業等多個領域數字化轉型。

場景、技術與夥伴:鴻蒙完成開源生态“黃金三角”建構

從全球視角來看,鴻蒙是否算得上是一個優質開源項目,是否能夠代表中國參與到全球開源競逐中,答案,還要從優質開源項目的“黃金三角”普遍特質去看。

“果”-商業潛力先行:具備能夠充分落地開源價值的潛在場景

開源生态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很濃厚的技術調性,是領域内最前沿的技術創新,但是,抛開那些小而美的公益項目不談,任何一個優質的開源項目都不是先談技術,而必須首先看場景、看商業潛力,否則最終會淪為“屠龍之術”。例如,知名的分布式網絡項目Diaspora試圖打造一群獨立節點,似乎在社交上有優勢,但在面對充分好用的網際網路社交産品時根本沒有用武之地,最終沉寂。

而另外一邊,像Andriod這樣的頂級開源項目每年要給Google帶來190億美元的收入,涉及應用市場、搜尋、地圖等應用場景。這種商業潛力讓項目得以持續得到底層版本的支援、不斷壯大。

從這個意義上看,鴻蒙更是一個商業潛力先行的開源生态。

在建構開源生态之前,鴻蒙在本質上是被作為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進行定位的,這種定位,又随着5G和物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深度融合、全球物聯網應用和裝置爆發式增長,使得鴻蒙能夠落地的商業場景急劇擴張。

從HDC 2022的官方資訊來看,OpenHarmony已經在交通、教育、金融等場景下得到了最先落地,而這些場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有大量的終端設施、廠商、硬體、軟體、資料等待被一個集中融通的底層作業系統平台進行無縫連接配接。

場景、技術與夥伴:鴻蒙完成開源生态“黃金三角”建構

過去,受限于标準不統一、協定不統一、管理不統一、資料孤島林立、業務難以打通等難題,對于企業或者城市治理者,業務效率低下而數字化的推進又十分艱難;對于參與其中的硬體廠商、軟體商家,項目實施面臨諸多橫向溝通的難題,甚至隻能“湊合着用”。

現在,在鴻蒙的參與下,萬物互聯使得終端裝置被納入到統一的語境當中,原本複雜的場景得以逐漸打通症結,用統一的底層支撐管理全局,并衍生創新各種管理、營運能力,最終為不同的場景建構出一個個體系化的、整合化的解決方案。

某種程度上,應該說,衆多場景早就在需要和等待一個面向萬物互聯的開源生态,而恰好OpenHarmony的發展填補了這個關鍵位置。

“根”-底層技術保障:有能夠保證價值實作的技術能力

在明确了将會得到的“果”之後,一個優質的開源生态第二步就必須證明自己的“本能”——技術是否足夠保證那些被看見的商業潛力得到落地,如同想要結什麼果,一顆大樹的根必須得有充分的營養供給。

而這,就需要開源體系技術能力的持續加強。實際上,在讨論技術能力保障之前,有必要再來看看鴻蒙開源生态的構成。

以開源、開放、共建萬物互聯的OS生态為生态政策的鴻蒙,目前大體上包括兩個部分:

一是華為自用在其智能終端、不對外提供的HarmonyOS,普通人所熟悉的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智能手機,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終端。開篇提到的“3.2億”搭載量,屬于這個範疇。

二是在交通、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落地的第三方商用發行版,華為不做這方面的版本,主要通過使能第三方公司,幫助它們将OpenHarmony更好地落地到千行百業的場景當中。

而無論是HarmonyOS還是第三方發行版,都實作了南北向的生态相容,二者同處在鴻蒙這個大生态,在技術上也都受到OpenHarmony的支撐。目前,華為在積極通過洞察規劃、教育訓練賦能、增值套件、技術支援等方式,協同生态夥伴建立具備安全可信、降本增效、智慧協同、統一生态、業務創新等特點的OpenHarmony生态,一邊擴大OpenHarmony裝置規模,一邊加速往千行百業滲透,強化作為中國數字底座的定位。

随着開鴻智谷等6家ISV與華為簽約,OpenHarmony的生态隊伍變得更加龐大、更有品質。

另外,OpenHarmony的系統能力也在持續增強,目前釋出的OpenHarmony 3.2版本,在裝置支援(支援複雜帶屏裝置)、應用開發(API、三方庫)、系統能力(支援分布式大型應用開發)、晶片支援(25款)、開發工具等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能夠滿足ISV對更複雜能力實作的要求。

以ISV廠商開鴻智谷在教育場景的實踐為例,得益于母公司拓維資訊在教育行業二十幾年的數字化實踐經驗,其基于OpenHarmony推出了“教育在鴻OS”。傳統教育資訊化建設中,教育資訊系統重複建設,資訊化平台碎片化、同質化,基礎資料孤島現象突出。“教育在鴻OS”則為教育新基建提供了一個安全可信的統一技術底座,基于其統一OS、彈性部署、分布式軟總線等技術特性,從作業系統層面徹底破解教育裝置的“資訊孤島”難題,實作真正意義上的教育伴随式資料采集。

同時可以看到,“教育在鴻OS”提供的教育行業增強子產品和教育行業開放部件包,能讓課堂、運動、安全、作業、家校互通等各類教育場景,實作人、裝置、應用智能互聯,助力個性化精準教學,為教育資訊化注入安全、智慧的科技力量。

反過來看,如果沒有OpenHarmony這樣的底層技術支撐,沒有華為與夥伴的攜手共創,開源生态的場景價值将大打折扣。

“枝”-生态夥伴融彙:有優質合作夥伴不斷打通技術與應用場景

從HDC 2022上強調OpenHarmony在交通、教育、金融等多個領域的落地,到緊接着以“共築使能千行百業數字底座”為主題的松湖對話上,邀請三家ISV聚焦讨論行業的OpenHarmony落地進展,可以看到,無論是發展的導向還是發展的實際,OpenHarmony在交通、教育、金融這三個行業的表現都尤其凸顯。

場景、技術與夥伴:鴻蒙完成開源生态“黃金三角”建構

這是因為,無論是交通、教育還是金融,都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發展自主開源生态首先為這些行業服務、提供數字化助力,是應有之義。是以,像開鴻智谷這類OpenHarmony的生态夥伴也在優先強化這些場景上的投入。

在交通行業,開鴻智谷釋出了“交通在鴻OS發行版”,并與拓維資訊聯合推出基于OpenHarmony的智慧隧道解決方案。

拓維資訊過去十餘年一直專注于技術與公路場景的融合互通,這種行業經驗的積累和沉澱,讓開鴻智谷更快地找準了交通行業的關鍵點。面對隧道場景中數量、種類繁多的機電裝置,開鴻智谷打造的“交通在鴻控制器”能夠替代傳統PLC ,通過與技術底座“交通在鴻OS發行版”的軟硬協同,智能連接配接環境裝置、隧道燈、照明網關等多樣化硬體,實作隧道場景的萬物智聯。基于這一套解決方案,隧道管理方可以實作按需節能、更便捷更有效率的巡檢養護、更即時的安全應急響應,同時做到降本、增效、保安全。

又例如,在金融行業中,已有潤和等多家華為OpenHarmony生态使能夥伴相繼推出了面向金融領域的OpenHarmony商業發行版。目前,基于這樣一個統一的開源作業系統底座,金融行業産業鍊相關機關快速推進POS機等關鍵裝置的大規模裝機。在各OpenHarmony商業發行版的使能下,各類金融終端定制、互聯等能力顯著提升,通過多裝置高效互聯與跨屏協同将傳統金融場景全面革新,提升金融辦公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和服務效率。

這些由夥伴推進的場景落地,都展現着自主開源生态對國計民生的戰略價值。

而正是因為這些場景是重點,OpenHarmony生态價值要很好地實作,就必須借助夥伴在特定領域的沉澱,與OpenHarmony能力、華為的使能結合後,基于面向行業的發行版推動OpenHarmony走向具體應用。

可以說,在場景的“果”與技術的“根”之間,一個優質的開源生态還離不開生态夥伴這一打通與融彙的力量,它們是生态的“枝”,是生态走向繁茂的主體部分。一個開源生态能不能長期發展,最終要看有沒有優質的合作夥伴不斷打通技術與應用場景,這也是華為為什麼全面調動自身産業資源投入到這方面建設。

可以料想的是,下一步,OpenHarmony将通過華為等的力量,不斷增加有行業積累的夥伴,這是“開枝”;而與此同時,真正“懂行”的合作夥伴在更多場景下的積極探索也十分重要,這是“散葉”,隻有同步推進,OpenHarmony才能更快速地發展、對齊世界優質開源生态。

總之,從商業潛力到底層技術再到生态夥伴,“黃金三角”是OpenHarmony高品質發展的底氣,但是,這可能隻是一個開始,未來其還應該接受“黃金三角”的持續檢驗,而後者也可以檢驗中國更多新興的開源生态。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

此内容為【智能相對論】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AI産業新媒體;

•澎湃新聞科技榜單月度top5;

•文章長期“霸占”钛媒體熱門文章排行榜TOP10;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