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宇宙山”和“宇宙樹”作為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們會在地理空間範圍内被人所見,而人類作為這個空間的感受主體,他們以“身

作者:崛秘局

“宇宙山”和“宇宙樹”作為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們會在地理空間範圍内被人所見,而人類作為這個空間的感受主體,他們以“身體”的知覺作為認識世界的起點,這也是自十九世紀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來,尼采的生命哲學、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卡西爾的形式符号哲學和胡塞爾的現象學等主張的“以人為存在的主體”的哲學觀念,它們共同開啟了空間認知的新途徑,即身體籍由它的運動機能與外部世界互相作用,在感官體驗發生的同時,身體記憶累積的集體無意識,參與到世界建構的過程中來,最終帶來所有意義的實作。

而神話作為能夠講述世界建構的古老文化現象之一,通過描述時間與空間的運作規律,再現了人類通過身體認知世界的最初方式以及回歸身體參與元始空間建構的情境。

海德格爾以“定向”和“去遠”探讨人類的在時空中的存在問題,他指出“位置(Platz)”是早期人類的外在身體與内在自我關于存在意識的覺醒,它處于空間建構的中心。

而伊利亞德(Eliade)在他的著作《神聖與世俗》中進一步将其稱為“世界之軸(Axis Mundi)”,又譯為宇宙軸心、世界中心或中央之柱等,他通過考察全球範圍内彼此隔絕的原始文明神話,發現幾乎每種文明的各個曆史時期都存在位于世界中心連接配接天地的神話意象,其形态衆多,不勝枚舉,大緻可分為自然物、建(構)築物和人體本身,并認為“每一個微觀世界,每一個有人居住的地區,都有一個中心;也就是說,一個神聖的地方高于一切。”有了“位置”後便可“定向”,即确定方向。

海德格爾認為,空間圍繞在人的身體周圍,它以人所在的位置為坐标點,建立了類似上下左右、東西南北等定向的空間經驗,表達出不同的空間特性。

而在古埃及神話中,這一過程首先以無序、均質的混沌空間(原始之水)為初始狀态,再以從水面湧起的“本本石”為“位置”,使天空和大地分離,然後以天空的四個支柱(荷魯斯的四個兒子)來“定向”,形成“中心-方位”的空間意識,它是人類認知宇宙建構秩序的基礎與核心。

“去遠”是在“中心-方位”形成後,海德格爾提出的另外與“邊界”有關的的空間概念。他認為,“位置”借助不同存在的身體而遍布在大地之上,“去遠”是不同位置之間的差別,它不僅局限于幾何參數所支配的空間,而且還包括所在空間心理目的的差異。

海德格爾舉例說,“比起“在街上”行走時遇見的熟人,就在腳下的街道顯得相去甚遠。”“去遠”便是要到達另一個存在的“位置”,這将自我意識推廣到集體意識,從一個“中心”推廣到若幹個“中心”。不同“中心”之間由邊界互相阻礙隔絕,

是以“去遠”的目的便是要到達“邊界”,這與古希臘人所認識到的“邊界是某物賴以開始其本質的東西,邊界就是原初意義上的空間,作為位置的空間”觀點十分接近。

也就是說,身體的位置就是将其他位置聚集起來的中心。是以“中心”與“邊界”是伴生存在緊密依存的,兩者共同構成人類對建築的最初經驗。空間是承載“中心”的容器,其本質在于空間的界定,即在其四周圍合形成“邊界”。

參考文獻: Cavendish R. Man, myth and magic: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mythology, religion and the unknown[M]. Marshall Cavendish, 1970.

“宇宙山”和“宇宙樹”作為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們會在地理空間範圍内被人所見,而人類作為這個空間的感受主體,他們以“身
“宇宙山”和“宇宙樹”作為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們會在地理空間範圍内被人所見,而人類作為這個空間的感受主體,他們以“身
“宇宙山”和“宇宙樹”作為自然界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們會在地理空間範圍内被人所見,而人類作為這個空間的感受主體,他們以“身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