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宇宙山”和“宇宙树”作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被人所见,而人类作为这个空间的感受主体,他们以“身

作者:崛秘局

“宇宙山”和“宇宙树”作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被人所见,而人类作为这个空间的感受主体,他们以“身体”的知觉作为认识世界的起点,这也是自十九世纪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以来,尼采的生命哲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卡西尔的形式符号哲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等主张的“以人为存在的主体”的哲学观念,它们共同开启了空间认知的新途径,即身体籍由它的运动机能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在感官体验发生的同时,身体记忆累积的集体无意识,参与到世界建构的过程中来,最终带来所有意义的实现。

而神话作为能够讲述世界建构的古老文化现象之一,通过描述时间与空间的运行规律,再现了人类通过身体认知世界的最初方式以及回归身体参与元始空间建构的情境。

海德格尔以“定向”和“去远”探讨人类的在时空中的存在问题,他指出“位置(Platz)”是早期人类的外在身体与内在自我关于存在意识的觉醒,它处于空间建构的中心。

而伊利亚德(Eliade)在他的著作《神圣与世俗》中进一步将其称为“世界之轴(Axis Mundi)”,又译为宇宙轴心、世界中心或中央之柱等,他通过考察全球范围内彼此隔绝的原始文明神话,发现几乎每种文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存在位于世界中心连接天地的神话意象,其形态众多,不胜枚举,大致可分为自然物、建(构)筑物和人体本身,并认为“每一个微观世界,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区,都有一个中心;也就是说,一个神圣的地方高于一切。”有了“位置”后便可“定向”,即确定方向。

海德格尔认为,空间围绕在人的身体周围,它以人所在的位置为坐标点,建立了类似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等定向的空间经验,表达出不同的空间特性。

而在古埃及神话中,这一过程首先以无序、均质的混沌空间(原始之水)为初始状态,再以从水面涌起的“本本石”为“位置”,使天空和大地分离,然后以天空的四个支柱(荷鲁斯的四个儿子)来“定向”,形成“中心-方位”的空间意识,它是人类认知宇宙建构秩序的基础与核心。

“去远”是在“中心-方位”形成后,海德格尔提出的另外与“边界”有关的的空间概念。他认为,“位置”借助不同存在的身体而遍布在大地之上,“去远”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区别,它不仅局限于几何参数所支配的空间,而且还包括所在空间心理目的的差异。

海德格尔举例说,“比起“在街上”行走时遇见的熟人,就在脚下的街道显得相去甚远。”“去远”便是要到达另一个存在的“位置”,这将自我意识推广到集体意识,从一个“中心”推广到若干个“中心”。不同“中心”之间由边界相互阻碍隔绝,

因此“去远”的目的便是要到达“边界”,这与古希腊人所认识到的“边界是某物赖以开始其本质的东西,边界就是原初意义上的空间,作为位置的空间”观点十分接近。

也就是说,身体的位置就是将其他位置聚集起来的中心。因此“中心”与“边界”是伴生存在紧密依存的,两者共同构成人类对建筑的最初经验。空间是承载“中心”的容器,其本质在于空间的界定,即在其四周围合形成“边界”。

参考文献: Cavendish R. Man, myth and magic: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mythology, religion and the unknown[M]. Marshall Cavendish, 1970.

“宇宙山”和“宇宙树”作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被人所见,而人类作为这个空间的感受主体,他们以“身
“宇宙山”和“宇宙树”作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被人所见,而人类作为这个空间的感受主体,他们以“身
“宇宙山”和“宇宙树”作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它们会在地理空间范围内被人所见,而人类作为这个空间的感受主体,他们以“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