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媒:美國外交思維應走出“冷戰桎梏”

作者:光明網

參考消息網7月17日報道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7月13日發表題為《冷戰陷阱》的文章,作者是賈斯廷·威諾克。全文摘編如下:

當美國決策者和評論人士需要指導時,他們習慣性地求助于冷戰。他們從冷戰時期的事件中汲取教訓,向冷戰時期的人物請教,并将冷戰時期的特點與目前進行比較。冷戰曆史給關于美國對待世界的态度的辯論設定了措辭。美國總統喬·拜登最近斷言與中國“不需要一場新冷戰”,隻是一個反映了整個外交政策界在進行分析時的習慣性思維方式的最引人注目的例子。

深受冷戰觀念束縛

這種冷戰沖動阻礙大于幫助。如今的現實與冷戰曆史間的不一緻阻礙着尋找美國新戰略的努力。大約80年來,美國的政策一直基于該國在經濟、軍事、技術和政治實力方面的優勢地位。這種主導地位使美國能夠設法讓在二戰中過度擴張的軸心國無條件投降、遏制曾經崛起但在戰争中受重創的蘇聯以及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實作政權更疊。如今,大多數分析人士一緻認為,美國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額不斷下降、軍事優勢不斷縮小、技術優勢不斷減弱以及外交影響力日漸式微,這意味着華盛頓很快将自二戰以來首次面臨一個多極世界。然而,美國人仍被一個正逐漸逝去的時代——當時他們的實力至高無上——的觀念所束縛。

冷戰曆史已成為制約美國人對世界看法的桎梏。冷戰曆史支配了他們對過去的認知,扭曲了他們了解沖突、對待談判、認識自身能力甚至分析問題的方式。之是以如此,是因為冷戰曆史将辯論範圍限制在一個不同尋常、已成為過去的時代的各種可能性上。這一狹隘的參照系誤導了那些試圖從冷戰中汲取教訓的人、使千百年來的曆史靈感在那些試圖超越冷戰的人眼前變得模糊起來。

政治學家理查德·諾伊施塔特和曆史學家歐内斯特·梅曾警告讀者,要警惕那些盡管無益或具有誤導性、但在決策者的分析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曆史類比。冷戰已成為這樣一個類比。就拿一個關鍵名額衡量,哈佛大學的“避免大國戰争”項目表明,美國在全球GDP中所占份額已從二戰後的50%降至1991年的20%左右和如今的不到17%。正如曾任副國務卿的中情局局長威廉·伯恩斯2019年在本刊撰文所說,“美國不再是地緣政治領域内唯一的大孩子”。在這種情況下,隻有一種方法可以擺脫無益的冷戰架構:研究更多曆史。

從曆史中尋找答案

美國人要想清楚地思考他們應對多極世界的方式,就必須了解那些成功應對了以往種種多極秩序的國家。分析人士可以考慮19世紀的維也納會議。這次會議在拿破侖戰争後重組了歐洲,以便更好地管理兩種沖突:一種是權力沖突,由以安全聯盟和沖突解決制度加以保證的新領土安排予以應對;另一種是治理沖突,由關于治理原則的多項協定和保守派各國組成的一個聯盟予以應對。或者,決策者可以考慮19世紀末開始的英德對抗:在此期間,英國與德國間存在互利的貿易關系,同時又展開地緣政治競争。這些事例使我們較容易想象美國與中國可能會如何理清和管控在貿易、意識形态和地緣政治等領域内的争端,而不是聽任冷戰全面展開。

曆史也許還能改變分析人士對與對手做交易的看法。20世紀初,曾發生類似情況:英國與其老對手法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和解,以減輕保護殖民地的負擔、集中力量對付崛起中的德國。在這場對抗中,從19世紀90年代末到20世紀10年代初,倫敦和柏林多次試圖通過就兩國的海軍和殖民地舉行會談來緩和較量。在中國曆史上,王朝與敵人做交易的例子不勝枚舉。漢朝和宋朝均制定了詳盡的條約、貿易和外交制度,以便與無法在戰争中擊敗的強大鄰國共存,同時努力增強自身的相對實力。在美國的主導地位衰落之際,這些曆史事實表明,國家能夠通過确定多個目标的優先順序、權衡取舍以及改變夥伴關系來彌補其弱勢——這種思維和行動方式與冷戰時期僵化的二進制對立有着天壤之别。

曆史還有助于分析人士學習如何在一個資源有限的世界中進行管理的能力。17世紀初到18世紀末,由于未能在競争與資源之間取得平衡,過度擴張的荷蘭跌出了大國行列。除了越南戰争這一重要例外,冷戰曆史并未使美國人習慣于各國在未能使目标、方式和手段相一緻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須改變看世界方式

這些以及其他此種曆史事實有助于使美國人敏感起來、以一種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一種基于可容忍的權衡取舍而不是不妥協的方式;一種基于确定多個目标的優先順序這一困難舉措而不是全面勝利的方式;一種基于切實可行的政策而不是狂熱的方式;一種基于将軍事和經濟力量與外交相結合而不是蠻力的方式;一種基于與美國人既不能改變也不能忽視的人共存的方式。

當然,美國人不可能通過照抄某本古老的戰略手冊找到簡單答案。他們必須始終從自己所處的地點和時間的獨特之處開始,如文化價值觀、國内政治、科技進步以及當今種種跨國問題的前所未有的要求。他們也不應該矯枉過正、忘記冷戰。

要想在即将到來的多極時代取得成功,美國必須打破冷戰桎梏。如今,美國外交政策界正在曆史局限内苦苦掙紮——這種局限削弱其想象力,不應該存在,如果分析人士通過更深入地了解過去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很容易就能突破這種局限。

來源: 參考消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