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美國财長耶倫正式抵京。不過,迎接她的沒有鮮花和紅毯,隻有機場上用來引導路線的“紅線”辨別。有網友調侃說,這證明,中國在和美國打交道的時候,心态已經變了,在美國學會尊重中國的“紅線”之前,拜登政府的高官别想和以前一樣,單方面享受中國的退讓和優待。
事實也是如此。就在耶倫來到北京的時候,中方高層已經啟程離京,前往東部戰區視察。視察期間的講話中,“備戰打仗”這四個字,再一次被中國擺出來,亮給了全世界看。此外,就在耶倫訪華的幾天之前,中國還宣布,要正式采取措施,管制稀有金屬出口。
中國商務部、海關總署釋出公告,決定自2023年8月1日起,對镓和鍺兩種關鍵金屬實行出口管制。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為了應對美國不斷加碼的對華“科技戰”。中方的這些動向證明,經過幾年的磨合,中國和美國打交道的态度,确實不一樣了。總結一句話,就是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拜登上台之初,當時不少人都對中美關系轉暖抱有期待。畢竟,中美兩個大國如果針尖對麥芒下去,對兩國自己以及全世界來說,都不是件好事。作為身上貼着“建制派”标簽的政客,拜登應該會比搞民粹起家的特朗普更理智,在處理對華關系的時候,懂得遵守基本的國際規則和外交禮節。
然而,這幾年的中美互動證明了,中國還是把現在的美國“想得太好了”。和搞無差别攻擊的特朗普不一樣,拜登是嘴上說一套、手上做另一套。不但不想着矯正特朗普時期的錯誤路線,還想把特朗普搞砸的事情擺在桌面上,當做對中國施壓的籌碼。
美國單方面破壞了中美之間的良性互動,承擔起修複關系的責任,是天經地義。但是,拜登明顯不這麼想,總打着讓中國主動讓步、修複關系的算盤。這幾年,拜登政府的進階官員在和中國打交道的時候,從來不主動承擔起營造良好對話氛圍的責任,每次都要先造牌施壓,然後再跟中國對話。有的時候,為了造牌,甚至直接自己把自己“玩崩了”。
拜登
這其中,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就是布林肯。今年年初,因為炒作“流浪氣球”之後,内部輿論失控,他本來定好的訪華計劃也泡了湯,今年6月才艱難成行。中國願意和美國建立交流溝通的管道,但不會容忍美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玩弄同樣的手段。美國既然胡亂出牌,那麼中國現在,也要把手上的牌打一打了。
而耶倫訪華,對于中國來說,正是個反制美國的好機會。之是以這麼說,是因為在這件事上,一方面,美國不體面在先,先亮出了拳頭吓唬人,中國出手敲打,于情于理都挑不出毛病;另一方面,現在美國有求于中國,這時候出牌,能夠讓最小的籌碼,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幫助中國迅速掌控主動權。
說美國不體面,是因為耶倫訪華,喊的是要好好和中國溝通對話,但其實,還是在玩先施壓、後談判的老套路。在抵達中國之後,耶倫先後會見了中國高層以及美國商界成員。中國财政部對此指出,中美經貿關系的本質是互利共赢,貿易戰、“脫鈎斷鍊”沒有赢家。望美方以實際行動為兩國經貿關系健康發展、實作互利共赢創造良好環境。
耶倫
然而,耶倫在同美國商界舉行會議時,盡管強調了她将對中方承諾,不尋求中美經濟全面分離和脫鈎,但同時又放出狠話,美方強烈關切中國對美企實施的“懲罰性”行為,特别是管制镓和鍺的出口,警告将聯合盟友進行反擊。
而在耶倫确定訪華的前一周,美國一共幹了三件事。首先是逼迫荷蘭落地新措施,進一步收緊對中國的晶片裝置的出口限制。其次,是放出風聲,說拜登吹風吹了小半年的,針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投資限制令,可能近期就要落地,草案已經在拟定當中。
最後,是經由“内部人士”對媒體透露,拜登“正在考慮”,在去年宣布全面限制對華半導體技術出口的基礎上,進一步縮小美國半導體企業對華的晶片銷售範圍。這三件事,很明顯是一套連招。按照美國的劇本,7月,荷蘭、日本應該先後宣布更加嚴格的半導體出口禁令,緊接着美國再跟進,限制投資、宣布新一輪管制措施。
镓和鍺
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估計能掀起一輪中美“科技戰”的新高潮。很明顯,拜登現在是舉着“科技戰”的拳頭,跟在了耶倫後面,告訴中國,如果你不願意和耶倫達成妥協,出血購買美國财政部即将發售的長期國債,幫美聯儲渡過難關,那麼,我就要對你的高科技行業“重拳出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不給美國好臉色看,甚至也舉起拳頭,和美國比一比誰的拳頭大,完全是禮尚往來。說中國能占據主動權,是因為,無論是在耶倫關注的美債問題上,還是她捏着當籌碼的“貿易戰”問題上,中國隻要下定決心出拳,拳頭還真比美國大。
美債不用說了。在這件事上,完全是美國有求于中國。現在美國是發的短期國債,動的是市場逆回購的錢,自産自銷。而一旦發長期國債,如果中國這樣的海外大買家不出手,大機率會從銀行準備金裡掏錢買單。
美債
到時候,今年年初銀行“連環爆”,華爾街人人自危的場景,大機率會重演一輪。真到了這種地步,全球對美國經濟的信心恐怕會跌到谷底。拜登的選情,估計也要被“打折”了。至于“科技戰”,也是如此。在産業鍊深度全球化的當下,美國和中國,其實從來不存在一方對另一方的單向卡脖子。
之前美國能單方面耀武揚威,隻不過是中國一再忍讓的結果。美國從技術端卡中國脖子,中國就能從原材料端反過來卡美國脖子。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承認,美國擁有鍺的戰略儲備,但目前沒有镓的庫存儲備。不僅如此,西方媒展現在高度關注,中方下一步是否會打出“稀土牌”。
當然,還是那句話,卡脖子其實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對美國如此,對中國也是如此,是以之前中國才一直不願意這麼出牌。現在中國出手,一方面是美國做得太過分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另一方面,可能是,中國的“備用方案”,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
中沙
關注科技産業的人,應該能注意到一條新聞,就是在耶倫訪華的前幾天,沙特官員剛剛在香港宣布了一件事,就是要加強跟中方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注意,這裡說的是合作,而非中國單方面輸出技術。這件事,聯合今年下半年沙特要加入金磚、金磚要建立起一套獨立于SWIFT系統之外,美國追蹤不了的結算模式的傳聞一起看,就非常耐人尋味了。
比如,要“振興”半導體産業的沙特,從歐美的生産商裡進口了一些高端裝置,然後這套裝置進入“二手市場”,買賣過程通過金磚内部的交易系統實作,美國沒法追蹤。這樣的周轉,會不會成為一種可能呢?
美國對中國高科技産業的圍追堵截,已經持續了快10年。也就是說,中國為了制定應對方案,已經至少用了十年的時間來提前布局。現在出牌,慌的就輪到美國了。當然,互相亮拳頭,并不是中國的本意。中國這次出牌應對美國,其實算是“以戰止戰”,之前好商好量美國聽不懂,那就隻能出手打一巴掌,看看有沒有反應了。
中美
現在,在美國一側,呼籲調整對華路線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多。《南華早報》就形容說,美國内部的商界人士,以及歐洲夥伴,正在成為美國對華施壓時的“薄弱環節”。歐洲政界、商界以及美國商界,正在形成合力,共同遊說美國政府減輕對中國的壓力。
相比于加碼施壓,釋放緩和訊号,更能讓中國感受到美國談判的誠意。拜登手上不是沒有可以用來緩和對華關系的牌。舉例來說,從5月底開始,拜登政府就開始重新審查特朗普時期的對華關稅政策,以決定是否應當部分或全部取消對華關稅。
中國早些時候也“提點”提到過,點名要求取消301關稅,其實就是在放出訊号試探。如果拜登能夠擺正心态,多做一些對緩和中美關系有積極意義的事情,中國大機率也願意投桃報李。現在,就看拜登有沒有勇氣走出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