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镓、鍺和稀土原材料的反制,相對于效果可能過于高調了。
因為每次出損招前,美國都會把對手可能出的招,過一遍,看看損失有多大。如果回報大過損失,或者損失是暫時的,那就不會有所忌憚,反之,則會再想别的招。
如此看來,在美國出招後,我們的任何反制措施,其實都在對方預料之中,根本不是什麼意外或驚人之舉。
……它敢出台限制,就不怕你反制。
媒體口嗨了一陣後,發現反制術沒啥用,老百姓也不再關注,這就算蒙混過關了。這就是近幾年來美國制裁+中國反制的真實情況。
不是說對美要一味服軟,而是做事要講求政策。
20-30年前,中美之間就沒沖突啦?
請記住,一直有沖突!
①20-30年前,美國做事一樣霸道。南聯盟使館真是北約“誤”炸的?這不秃子頭上的虱子,明擺着嗎?
②西方對華技術上就沒限制了?别忘記巴黎統籌委員會卡脖子,忘記當年很多裝置不讓中國進口了?
但當時,決策層就是以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勢不兩立嗎?
沒有!
其他事情該搞好關系,還是得搞好關系。若美國及其盟國搞破壞,中國是沒可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畢竟美國其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以其為首的經濟實體,任何國家想發展壯大,都繞不開這個實體。
若無當時有選擇地低頭,就沒幾十年的大發展。這點,認同不認同?
換言之,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交往,從來就沒離開過各種波折。如果有順境,其實也是我們主動争取來的,因為我們國家太需要順境。這點,認同不認同?
是以,對美國定期出損招,别太意外。
很早以前,美國對華也是這個限制,那個限制。隻不過那時的決策者很聰明,始終不為這些事情和美國徹底撕破臉。反過來,用合則兩利的好口碑,赢得了人心,繞開了限制,進而為空前的發展,赢得了良好外部環境。
其實我們現在仍處于放下面子賺錢的階段,而不是已到達用面子可以賺錢的階段。故而,别瞧不上前人與美國打交道的經驗,也别侮辱自己的智商把美國想得太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