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曲園學子江麗婷:3篇一作SCI論文,屢次失敗從不氣餒

作者:BMC科研

文章來源:曲源學工

蔣立軒,女,曲阜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環境科學專業2021屆畢業生,大學期間共發表SCI論文4篇,累計影響因子25.30,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3篇(其中2篇為中科院,1篇為第三地區),第一作者累計影響因子為17.76。榮獲第七屆北京大學唐曉燕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二等獎,是榜單上僅有的兩名大學生之一,榮獲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特别獎(創新類)、第五屆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創業類)等多項殊榮, 山東省普通高校優秀畢業生,多次獲得學校獎學金。在2021年研究所學生複試過程中,蔣立軒憑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紮實的專業基礎,同時獲得了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江南大學和貴州大學的複試邀請,并最終被廈門大學錄取。

曲園學子江麗婷:3篇一作SCI論文,屢次失敗從不氣餒

确定研究課題

反複的失敗永遠不會氣餒

成為一名研究員是蔣麗媛從小就的夢想。2018年10月,蔣和她的合作夥伴團隊共同确定了一個研究課題,"用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空氣陰極修飾的環境納米材料"。在真正開始研究之後,她逐漸意識到,她的知識和科研還有很遠的距離,但正是這種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她欣賞了科技的魅力,激發了她強烈的好奇心,培養了對科研的興趣。

"環境納米材料用于微生物燃料電池空氣陰極改性"的研究課題對她來說是一個挑戰和機遇。科研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從研究思路的确定,到實驗的開始,都面臨着很多困難和困惑。在陳俊峰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們的精誠合作下,他們開啟了頭腦風暴,讓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閃過靈感,最終确定了完整的實驗方案。一個好的開始并不意味着未來是可用的。但失敗非但沒有讓她氣餒,反而更有力量,并決心要有耐心。每次實驗失敗後,她和她的團隊成員總是再做一次,她按照步驟,努力做得更好,做得更精細。一旦他們因為一個實驗步驟不明朗,在實驗室裡是一整天,差點忘了吃飯和休息,等待所有步驟終于掌握,才發現已經是日出的開始。

撥号雲,看天

研究結果發表在SCI TOP雜志上。

天上路付出,有抱負的人都做過事。經過半年多的努力,納米結構中核殼NiFe層狀二氫氧化物(LDH)@Co3O4納米結構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中氧還原反應的催化催化劑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古人說:"百裡半九十。為了更好地總結她的研究,她開始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整理資料、寫論文上,最後在SCI第一區的頂級期刊《Journalof Power Sources》上成功發表了她的第一篇文章,在整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對"環境納米材料修改微生物燃料電池的空氣陰極"這一主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與實驗團隊的研究中,蔣立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努力探索和改進,不僅學到了更多的知識,而且獲得了發現科學奧秘的樂趣。

曲園學子江麗婷:3篇一作SCI論文,屢次失敗從不氣餒

持續探索

不斷取得科研新突破

創新研發的成功和第一篇論文的發表,給了蔣麗源極大的鼓舞和推動。為了鞏固她的成功,她再次關注"乳酸脫氫酶納米複合材料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的陰極應用"。這次的實驗方案得到了導師非常成功的認可,通過以往的實驗,她意識到LDH納米複合材料具有優異的發電效果和氧化還原電位,以其改性的空氣陰極制備電極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燃料電池材料。這使得後續的研究進展用更少的力氣,更順利地完成了"四氧化鐵覆寫鎳鐵水滑石作為單腔微生物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電化學性能增強"的實驗研究,論文已被SCI Top期刊《環境科學總》聘用。在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他們還在SCI一區頂級期刊《生物資源技術》上共同發表了一篇論文,并完成了兩項實用新型專利,産生了豐富的科研成果。此外,"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在微生物燃料電池中的應用"也引起了她的注意,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共同撰寫了一篇SCI論文,發表在SCI期刊《過程生物化學》上。

因為理想,科研對她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有一個目标,實驗過程是一次全新的探索體驗。她在實驗中發現了無數的奧秘,意識到隻有她才能體會到幸福。

曲園學子江麗婷:3篇一作SCI論文,屢次失敗從不氣餒

蔣麗源以科研和探索實踐行動激勵廣大曲源學生:在努力中茁壯成長,在科研中必勝,在實踐中成長技能。"隻有始終保持對科學探索的熱情,隻有敢于創新和實踐,我們才能取得突破。"江說。

回顧曲源四年的人生,蔣麗媛說:"四年的曲阜學習經曆讓我明白,隻有努力茁壯成長,隻有保持科技創新的激情,敢于創新實踐,才能不斷突破。作為曲源的學生,我堅信,秉承母校"學不累不倦"的精神,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才能有更遠的未來。持之以恒,金石可以,永不放棄,未來可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