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巴勃羅·畢加索和喬治·布拉克在法國創立了立體主義風格,靜物成為兩位大師最喜歡的主題。畢加索于1925年創作了油畫"靜物與古代化身",布拉克于1919年創作了"吉他和果盤"。一個世紀後,這兩部立體風格的不朽作品,第一次來到黃浦江,接受上海觀衆近距離觀看和凝視。
7月28日,徐彙河畔西岸美術館将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正式啟動其第二屆常設展覽"萬物之聲"。這是自2019年開業以來與蓬皮杜中心合作的"時間"、"萬物"和"空間"三部曲的第二次重大展覽,蓬皮杜中心的160多個藏品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在上海展出,引領觀衆以"物"為媒介,觸動20世紀以來世界當代藝術的發展。

追溯當代藝術的目前發展
"萬物之聲"分為18個展覽章節,追溯當代主義曆史的發展與變遷,帶領觀衆深入了解從20世紀初到全球化背景下的藝術先鋒運動的心髒地帶。展覽包括立體主義先驅、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先驅,以及當代觀念藝術的前衛代表,喬治·布拉克、巴勃羅·畢加索、費爾南德·萊格、馬塞爾·杜尚、曼·雷、讓·丁利、塔蒂亞娜·特羅維、梁惠貴等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按時間順序在展覽空間中展出。
展覽指南穆青介紹,多樣、罕見、一緻、相關,是常設展覽的四大亮點。以表達的形式,"萬物之聲"呈現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如畫家、作家、雕塑家、導演、攝影師、設計師、建築師等,依靠富媒體創作作品,展現藝術和藝術流派的多樣性。
勒·柯布西耶,靜物,1922年。
曼·雷,《堅不可摧》,1923年,1959年。照片提供:西岸藝術博物館
勒内·馬格利特,《雙重秘密》,1927年。舒莉
常設展覽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呈現了一個屬于先鋒藝術家的世界,以杜尚創作的"成品藝術"為代表,讓前來參觀展覽的人們感覺藝術家如何用創造力推翻一切"舊程式"。展覽的後半部分通過藝術家對波普藝術,新現實主義和波浪驅動運動的願景,展示了消費主義盛行下"物體"在藝術中的作用。
作為展覽中最重要的部分,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這兩個流派對世界藝術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都起源于一百年前的今天。《萬物之聲》前所未有地将兩種類型的領軍人物彙聚在一起。
巴勃羅·畢加索,《靜物與古代化身》,1925年。照片提供:西岸藝術博物館
1916年,達達主義運動在蘇黎世正式發起,以詩人特裡斯坦·查拉為中心。從巴黎到紐約,馬塞爾·杜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成品"掀起了一場藝術革命,剝離了日常用品的原始用途,僅憑藝術家的決定就将普通的"成品"納入藝術類别,颠覆了數千年來藝術必須由藝術家創作的觀念。後來,杜尚的朋友曼·雷(Man Ray)和這種類型的藝術家繼續探索杜尚開創的藝術道路,賦予物體新的角色,名稱和用途。
在約旦河西岸博物館的第一個常設展覽"時間的形式"中,蓬皮杜中心選擇了杜尚的第一件"成品"藝術品"自行車輪",創作于1913年,來到上海。在本次常設展覽"萬物之聲"中,觀衆将看到杜尚1917年的另一件"成品"藝術傑作"帽子架",以進一步了解杜尚從日常消費品的角度對藝術價值和藝術姿态的質疑。
馬塞爾·杜尚,《帽子架》,1917年,1964年。
馬丁·帕爾·盧布爾雅那,斯洛文尼亞,2004年。照片提供:西岸藝術博物館
超現實主義的起源與達達主義相似。1924年,詩人安德烈·布列塔尼(Andre Breton)在巴黎發表了《超現實主義宣言》,闡述了新藝術運動的基本思想,該運動在随後的幾十年中影響了許多藝術家。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靈活地創造和使用物體,創造和使用它們使它們出現并準确地展示"另一邊的超自然世界"。直到今天,超現實主義創作的天空,依然讓今天的觀衆感到神秘和神秘。
常設展覽模式為觀衆開辟新視角
自去年3月恢複日常營運以來,西岸藝術博物館在開業不到三個月後,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裡接待了80萬遊客。其中,常設展覽"時間的形式"累計參觀者達到45萬人次。在微網誌和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您可以輕松找到藝術愛好者和普通觀衆的評論。"十年前,我第一次被巴黎蓬皮杜的前衛中心震撼,現在我回到約旦河西岸,重溫這種前衛風格,并在'魔術城'的背景下突出上海。一位來自大衆評論的網友評論道。
伯納德·巴菲,室内設計,1950年。舒莉
今年夏天,上海的藝術展覽市場特别火爆。在7月8日開業後,預訂迅速推出近一個月後,它與泰特英國美術館的合作尤其引人注目。此前,河對岸的西岸美術館已經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一起探索了四年,自2019年開業以來,首次在中國推出了"常設展覽"。在長達一年半的每個展覽周期中,對20世紀以來世界當代藝術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梳理。
注意脈搏梳理,進而引導公衆到世界藝術的某個階段,甚至對世界曆史的某個周期産生興趣,然後深入了解,是"永久展覽"這種形式誕生的一大初衷。此外,"常設展覽"還包括深入和可持續的國際藝術合作,為在國家美術館引入深入而連貫的公共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基石。
Fernand Legge, The Composition of Hands and Hats, 1927.舒莉
以《萬物之聲》為例,費爾南德·萊格(Fernand Legge)于1927年撰寫的《手和帽子的組成》(The Composition of Hands and Hats)吸引了很多觀衆。這幅大型畫作是"純粹主義"的傑作,這種流派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Amed Ojenfon和Le Corbusier在1918年至1925年間創立。清教徒主義反對對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過度解構,目的是将具象對象和幾何元素結合成未經裝飾的标準化日常事物,同時對古希臘羅馬藝術和現代工業設計表示贊美。
從1924年到1927年,萊格畫了一系列宏偉的靜物畫,在大架構上孤立地和特寫形式繪制了各種常見的物體。在"手和帽子的組成"中,Legge将帽子,瓶子和卡片中最常見的元素與巴黎着名女演員"蒙帕納斯的吉吉"的輪廓相結合,不成比例地拼貼在一起,使繪畫的内容似乎在膠片上遊泳,暗指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螢幕底部是一個手持圓頂帽子的"角色",這是對查理·卓别林大師的緻敬,查理卓别林将他吸引到電影世界。
Guy Orenti,"The Touring Table",1993年。舒莉
常設展覽也是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館館長伯納德·布裡斯通(Bernard Bristone)在離任前的作品。他和聯合策展人帕梅拉·斯蒂希特(Pamela Stichter)使用法國詩人弗朗西斯·龐格(Francis Ponge)1942年作品集《萬物之聲》(The Voice of Everything)中的"萬物之聲"的英文譯本作為展覽的标題。這位法國詩人對平凡事物的細膩而富有詩意的描繪,引領觀衆開辟了對"事物"的新視角和體驗。
展覽期間,西岸美術館将繼續注重青年群體人文素養的培養,通過博物館合作、學術講座、"人體表演"和工作坊等形式,讓公衆多角度參與到藝術的發生和實踐中,讓西岸美術館逐漸成為高度開放的局面, 豐富的溫度跨學科文化中心和公衆眼中理想的"第三空間"。
展會資訊:
"萬物之聲"蓬皮杜中心收藏展(二)
策展人:Bernard Bristum 和 Pamela Stichter
延期:2021年7月28日至2023年2月5日
時間:10:00-17:00(16:00休息,每周一休息)
地點:西岸美術館1号和2号館(上海市徐彙區龍騰大道2600号)
門票:100元
專欄編輯:唐偉 文字 編輯:舒力 标題:西岸美術館
來源: 作者: 舒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