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1907年,巴勃罗·毕加索和乔治·布拉克在法国创立了立体主义风格,静物成为两位大师最喜欢的主题。毕加索于1925年创作了油画"静物与古代化身",布拉克于1919年创作了"吉他和果盘"。一个世纪后,这两部立体风格的不朽作品,第一次来到黄浦江,接受上海观众近距离观看和凝视。

7月28日,徐汇河畔西岸美术馆将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正式启动其第二届常设展览"万物之声"。这是自2019年开业以来与蓬皮杜中心合作的"时间"、"万物"和"空间"三部曲的第二次重大展览,蓬皮杜中心的160多个藏品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在上海展出,引领观众以"物"为媒介,触动20世纪以来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追溯当代艺术的当前发展

"万物之声"分为18个展览章节,追溯当代主义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带领观众深入了解从20世纪初到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先锋运动的心脏地带。展览包括立体主义先驱、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先驱,以及当代观念艺术的前卫代表,乔治·布拉克、巴勃罗·毕加索、费尔南德·莱格、马塞尔·杜尚、曼·雷、让·丁利、塔蒂亚娜·特罗维、梁惠贵等艺术家的重要作品按时间顺序在展览空间中展出。

展览指南穆青介绍,多样、罕见、一致、相关,是常设展览的四大亮点。以表达的形式,"万物之声"呈现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如画家、作家、雕塑家、导演、摄影师、设计师、建筑师等,依靠富媒体创作作品,展现艺术和艺术流派的多样性。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勒·柯布西耶,静物,1922年。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曼·雷,《坚不可摧》,1923年,1959年。照片提供:西岸艺术博物馆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勒内·马格利特,《双重秘密》,1927年。舒莉

常设展览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呈现了一个属于先锋艺术家的世界,以杜尚创作的"成品艺术"为代表,让前来参观展览的人们感知艺术家如何用创造力推翻一切"旧程序"。展览的后半部分通过艺术家对波普艺术,新现实主义和波浪驱动运动的愿景,展示了消费主义盛行下"物体"在艺术中的作用。

作为展览中最重要的部分,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这两个流派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都起源于一百年前的今天。《万物之声》前所未有地将两种类型的领军人物汇聚在一起。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巴勃罗·毕加索,《静物与古代化身》,1925年。照片提供:西岸艺术博物馆

1916年,达达主义运动在苏黎世正式发起,以诗人特里斯坦·查拉为中心。从巴黎到纽约,马塞尔·杜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以"成品"掀起了一场艺术革命,剥离了日常用品的原始用途,仅凭艺术家的决定就将普通的"成品"纳入艺术类别,颠覆了数千年来艺术必须由艺术家创作的观念。后来,杜尚的朋友曼·雷(Man Ray)和这种类型的艺术家继续探索杜尚开创的艺术道路,赋予物体新的角色,名称和用途。

在约旦河西岸博物馆的第一个常设展览"时间的形式"中,蓬皮杜中心选择了杜尚的第一件"成品"艺术品"自行车轮",创作于1913年,来到上海。在本次常设展览"万物之声"中,观众将看到杜尚1917年的另一件"成品"艺术杰作"帽子架",以进一步了解杜尚从日常消费品的角度对艺术价值和艺术姿态的质疑。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马塞尔·杜尚,《帽子架》,1917年,1964年。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马丁·帕尔·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2004年。照片提供:西岸艺术博物馆

超现实主义的起源与达达主义相似。1924年,诗人安德烈·布列塔尼(Andre Breton)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阐述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思想,该运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影响了许多艺术家。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灵活地创造和使用物体,创造和使用它们使它们出现并准确地展示"另一边的超自然世界"。直到今天,超现实主义创作的天空,依然让今天的观众感到神秘和神秘。

常设展览模式为观众开辟新视角

自去年3月恢复日常运营以来,西岸艺术博物馆在开业不到三个月后,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接待了80万游客。其中,常设展览"时间的形式"累计参观者达到45万人次。在微博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您可以轻松找到艺术爱好者和普通观众的评论。"十年前,我第一次被巴黎蓬皮杜的前卫中心震撼,现在我回到约旦河西岸,重温这种前卫风格,并在'魔术城'的背景下突出上海。一位来自大众评论的网友评论道。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伯纳德·巴菲,室内设计,1950年。舒莉

今年夏天,上海的艺术展览市场特别火爆。在7月8日开业后,预订迅速推出近一个月后,它与泰特英国美术馆的合作尤其引人注目。此前,河对岸的西岸美术馆已经与法国蓬皮杜中心一起探索了四年,自2019年开业以来,首次在中国推出了"常设展览"。在长达一年半的每个展览周期中,对20世纪以来世界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

注意脉搏梳理,从而引导公众到世界艺术的某个阶段,甚至对世界历史的某个周期产生兴趣,然后深入理解,是"永久展览"这种形式诞生的一大初衷。此外,"常设展览"还包括深入和可持续的国际艺术合作,为在国家美术馆引入深入而连贯的公共教育内容提供了重要基石。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Fernand Legge, The Composition of Hands and Hats, 1927.舒莉

以《万物之声》为例,费尔南德·莱格(Fernand Legge)于1927年撰写的《手和帽子的组成》(The Composition of Hands and Hats)吸引了很多观众。这幅大型画作是"纯粹主义"的杰作,这种流派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Amed Ojenfon和Le Corbusier在1918年至1925年间创立。清教徒主义反对对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过度解构,目的是将具象对象和几何元素结合成未经装饰的标准化日常事物,同时对古希腊罗马艺术和现代工业设计表示赞美。

从1924年到1927年,莱格画了一系列宏伟的静物画,在大框架上孤立地和特写形式绘制了各种常见的物体。在"手和帽子的组成"中,Legge将帽子,瓶子和卡片中最常见的元素与巴黎着名女演员"蒙帕纳斯的吉吉"的轮廓相结合,不成比例地拼贴在一起,使绘画的内容似乎在胶片上游泳,暗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屏幕底部是一个手持圆顶帽子的"角色",这是对查理·卓别林大师的致敬,查理卓别林将他吸引到电影世界。

毕加索、杜尚真迹来了!多幅罕见作品首登上海,就在黄浦江畔

Guy Orenti,"The Touring Table",1993年。舒莉

常设展览也是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馆馆长伯纳德·布里斯通(Bernard Bristone)在离任前的作品。他和联合策展人帕梅拉·斯蒂希特(Pamela Stichter)使用法国诗人弗朗西斯·庞格(Francis Ponge)1942年作品集《万物之声》(The Voice of Everything)中的"万物之声"的英文译本作为展览的标题。这位法国诗人对平凡事物的细腻而富有诗意的描绘,引领观众开辟了对"事物"的新视角和体验。

展览期间,西岸美术馆将继续注重青年群体人文素养的培养,通过博物馆合作、学术讲座、"人体表演"和工作坊等形式,让公众多角度参与到艺术的发生和实践中,让西岸美术馆逐渐成为高度开放的局面, 丰富的温度跨学科文化中心和公众眼中理想的"第三空间"。

展会信息:

"万物之声"蓬皮杜中心收藏展(二)

策展人:Bernard Bristum 和 Pamela Stichter

延期:2021年7月28日至2023年2月5日

时间:10:00-17:00(16:00休息,每周一休息)

地点:西岸美术馆1号和2号馆(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门票:100元

专栏编辑:唐伟 文字 编辑:舒力 标题:西岸美术馆

来源: 作者: 舒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