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錢松(1807-1860)本名松如,字叔蓋,号耐青、耐清、西郊、老蓋等。1860年,太平軍攻陷杭州城,錢松閉門服藥殉難,以布衣終生。

錢松自小酷愛金石文字,隸書、行書功力很深,山水、花卉均有很高造詣。錢松的篆刻學習經曆中,曾臨摹漢印2000方,他的代表言論是:“學篆刻不從漢印下手,猶讀書不讀十三經、二十二史。”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錢松畫像)

名列“西泠八家”第七家的趙之琛曾評價錢松篆刻:“此丁、黃後一人,前明文(彭)、何(震)諸家不及也。”當代著名篆刻家韓天衡在他的《豆廬印話》 裡這樣評價錢松:

“錢松雖八子之末,而取徑敬身,又有摹漢印二千鈕之功力,天資高、功力厚,故所出已非浙派可囿,惜其籍西泠,故被推上了“西泠八家”的“交椅”。而以吾之見,錢松足以超過六家,而與丁敬比肩。”

我們則認為錢松的價值在于他實際上為浙派開出了不敗之路,開創了切削并用的刀法,與趙之謙一樣,他是身在浙派卻不為浙派所囿的大師,他實際上已漸漸走上了“皖浙橫站”的創作路線。可惜的是,他隻活了43歲,正當盛年,他的篆刻人生卻戛然而止。

是以,我們建議,學浙派必學錢松,猶如學篆刻必學趙之謙一樣。本文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方錢松的著名作品,就是這方“山水方滋”: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錢松:山水方滋)

這方印于2013年北京匡時春拍1265000元成交,印面2.3X2.3cm大小,青田石,邊款題作:“道光己酉冬,耐青為小錢弟刻于曼華盦”,“道光己酉冬”,就是1849年冬,也就是說,這方印刻于錢松32歲時,正當年富力強。

印面文字“山水方滋”,出自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原文:“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大意就是:南朝宋初的詩歌,對于前代的詩風有所繼承,也有所改革;莊周和老子的思想在詩歌中漸漸減少,描繪山水的作品卻日益興盛。實際上就是務虛的内容漸漸減少,寫實的内容開始增加,投射到錢松的人生,或許刻這方印時,他忽然領悟了一些什麼,覺得眼前大道初開,人生(或藝術)正走向紮紮實實的前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讀印</h1>

這方印乍見之時,就覺線條古厚,立體感強烈,篆法上圓潤平滑,線條柔中帶勁。是以顯得意境高古,氣勢非凡,細細品味,會發現這方印之是以給人這樣的感覺,還得益于它章法上的諸多特征。

“三疏一密”是篆刻章法難題,這方印四字文字天然疏密就是“三疏一密”,這本來不易處理,因為,三個稀疏的字很容易在印面形成不規則的留白,章法上的不穩定因素過多,處理起來存在較多的變數,但在錢松手裡,這方印卻成了絕佳的藝術上品。

首先是均衡,這方印很好地利用了疏密對比,用停勻(這實際上是漢印的章法)的大章法安排四字,讓“山、水、方”三字聯成一脈,與“滋”字形成疏密對比,且“方”字留白足夠大,足夠與右方“山、水”二字的留白達成均衡,進而促成了全印安穩的章法格局。“滋”字雖然是全印的視覺攢聚點,但它的重量被其他三字抵消,與他對角的“山”字又相應縮小了字形,這樣,總體來看,其他三字與“滋”字足以形成重力均衡,不緻形成“偏沉”失衡的效果。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停勻的大章法格局)

實際上,“山”是全印占地最小的一個字,就是為了與“滋”字比對重力,當然,作者為了使“山”字不緻顯得過分單薄,在左右各伸出了一個短筆,使之産生與其他三字均衡占位的效果。

其次是對角呼應,這一點,手段最為豐富,是這方印匠心獨運之處:

1、這方印中,“山”與“滋”兩字分别有點畫與邊框平行,為全印框定縱橫坐标,達成重心穩定,如圖: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全印的縱橫坐标)

很顯然,這種對角呼應,是通過改變“篆法”達成的。因為“滋”字的左旁“水”部如果不用“隸書”篆法簡化為三橫,左下角的“滋”字就全無水準筆畫了,雖然可能與右邊的“水”字達成字形呼應,但會引起全印失衡。

2、這方印中,“方”與“水”兩字全無水準或垂直筆畫,全用斜弧線條,既達成對角呼應,又使全印活力滿滿,略無滞塞,如圖: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水”與“方”的對角呼應)

3、實際上,這方印的相似筆畫、相似封閉空間塊面也是對角呼應的,如“水”字右上一筆與“方”字左上一筆,線形呼應;“水”字的中間一筆與“方”字的中間一筆,也是線條呼應。而“山”字下部的封閉空間塊面與“滋”字的四個封閉空間塊面也形成對角呼應。總之,都是對角呼應卻手法多樣,毫不呆闆。如圖: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線形與塊面的對角呼應)

此外,這方印的刀法也值得關注,錢松曾說:“篆刻有為切刀,有為沖刀,其法種種,予則未得,但以筆事之,當不是門外漢。”(“蠡舟借觀”邊款)

讀印:錢松“山水方滋”,名家的篆刻作品到底好在哪兒?讀印

(錢松”三石小居“印面)

由此可見,錢松認為,印面的最終效果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如何達成最終的文字效果,是用沖刀還是用切刀,并不重要。這方印的刀法特征已不再是單純的切刀,而是切削并用,但最終達成的是立體感極強烈的線條效果(這實際上類似吳讓之的刀法,與趙之謙垂直入石的刀法又略有差別,回頭再專門說)。

(【布丁讀印】之78,部分圖檔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