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作者:第一心理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友善您随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于進行讨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援~

兄弟姐妹是我們在成長路上最緊密的夥伴,相比于其他的朋友,

這份關系有着更深層次的情感紐帶,因為我們來自同樣的家庭,經曆了相似的經曆,

共同體會過成長的磨難和喜悅。

在年少時期,他們是我們打鬧玩耍分享快樂的好夥伴,我們經曆過青澀歲月中的點點滴滴,

而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還是我們最親密的知識和傾聽者。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他們會在我們需要幫助和鼓勵的時候毫無保留的給予支援。

明明兄弟姐妹如此重要,但令人奇怪的是,伴随着年歲的增長,曾經親密無間的兄弟姐妹卻會一點點産生罅隙,甚至是彼此仇視。

到了這一階段,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個事實,兄弟姐妹不可能永遠和我們保持着親密的聯系。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生活,正如心理學所說的那樣,

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得太近,否則你會悔恨于當初的決定。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在一些家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兄弟姐妹之間會存在着一定的競争和利益沖突,

這是不可避免的情況,就比如都挺好中的小女兒蘇明玉。

這個女孩明明品學兼優,但由于家中的經濟條件不好,

她隻能被迫就讀不要學費的師範大學,而大哥蘇明哲作為家裡最受寵的孩子,

他卻能在全家的支援下出國留學。

除此之外,家裡還把蘇明玉的房間拿出去賣掉。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緻使蘇明玉大學回到家無處可住,這一切迹象均表明每一個孩子能夠得到的資源永遠不可能是均等的。

對于蘇明玉而言,她的大哥二哥以及父親固然是自己的親人,

可與此同時,她的兩個哥哥又何嘗不是她成長路上的對手呢?

不可否認,兄弟姐妹在孩童階段的情分通常是真實的。

但随着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變化,這種情感卻會發生改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立場,有時候我們會做出最利于自己的選擇,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即使有着這層關系,我們仍要確定彼此是有空間的,畢竟人際關系需要維持着适當的遠近,

過度的疏離和過度的密切都會讓負面情況誕生,

正如日本醫生鐘村恒子所說的那樣,隻有保持距離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長久維持,

這代表着我們需要給彼此一定的空間和尊重,不能過度的幹涉或依賴對方。

兄弟姐妹雖同父同母,但由于各自的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曆的不同,

成年後的狀态往往有所差異,但存在差距時就很容易産生比較和嫉妒的情緒。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這種情緒或許會影響一個人的心智狀态并促使其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假如親人的發展狀況不同,發展的不好的一方就有可能嫉妒他人,

進而貶低或是想方設法的從對方的身上擷取利益,一定程度的嫉妒能夠促進人們的發展,

讓我們擁有更多的動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

但過度的嫉妒卻會帶來太多的負面影響,甚至會使得大家反目成仇。

我們是否可以認定兄弟姐妹的關系能否和睦取決于所得到的資源是否平等呢?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資源配置設定不均會導緻家庭成員的關系緊張不和諧,假如父母在資源配置設定上偏袒某個孩子,

就會讓其他的孩子不滿和嫉妒,這些負面情緒若長期積累,

一定會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子女之間的親密并不是天生形成的,它通常來自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高度重視和高度投入。

弗洛伊德表示,孩子們之間的競争關系有時會導緻不和諧和争吵,

但我們需要意識到這一切隻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自然現象。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并不代表着我們無法改變或是難以調整,隻要進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和關鍵性的引導,

我們就能幫助孩子們克服嫉妒和争鬥,進而建立起健康平衡的兄弟姐妹關系。

兄弟姐妹未必隻能成為仇人,要想讓彼此親密無間,

務必要讓孩子們擁有足夠多的相處互動時間以及高品質的交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還應注意消除彼此之間的競争關系,

引導他們将利益捆綁在一起,這樣做不光可以促進子女們之間的和諧關系。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和“至親”的兄弟姐妹走太近

還能訓練他們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

總而言之,親人的關系雖然會随着年紀的增長而逐漸疏遠,

但這并不意味着我們要眼睜睜的看着這份感情消散,它一直是存在的,

隻不過被埋藏在了内心的深處,但凡你需要幫助,血脈至親一定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